针织阻燃涂层织物的研制及其性能yd14631
杜文琴1,徐杰2 1、五邑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东江门529020;2.广东省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广东江门529000
收稿日期:2011-03-01 修回日期:2011-09-26
基金项目:广东省基金项目(S2011010001047) ;广东省省部产学合作项目(01015930124737034);
东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项目(2010B090500031)
作者简介:杜文琴(1958-),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功能材料。E-mail:dwq@maiI.wyu.edu.cn。
原载:纺织学报2012/1;92-95
【摘要】为获得具有较好阻燃性能的针织涂层织物,对针织物进行浸轧阻燃整理,用加有阻燃剂的聚氨酯对整理后的针织物涂层,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得到优化的涂层工艺:面层厚度为0.1 mm,面层烘干温度为100℃ ,面层烘干时间为1 min;黏结层厚度为0.1 mm,黏结层烘干温度为120℃ ,黏结层烘干时间为2 min。利用此工艺生产的阻燃针织涂层织物的阴燃时间和续燃时问均为0 s,损毁长度为10.5 cm。对针织阻燃涂层织物进行耐水洗性测试,经过20次水洗后,织物的阴燃时间和续燃时间仍为0 s,损毁长度为15.5 cm。结果表明:整理后的针织涂层织物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和耐水洗性能。
【关键词】针织物;转移涂层;涂层织物;阻燃性
【中图分类号】TS 195.5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9721(2012)01-0092-04
21世纪的服装向着穿着舒适化[1]、功能化[2]及智能化[3]等方向发展,因此,功能涂层织物[4]的开发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具有阻燃功能的涂层织物[5]即为其中之一。由于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和损失,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阻燃织物标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阻燃织物[6-9]和阻燃纤维[10-11]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也有许多是利用涂层整理技术,不过这些多是以机织物作为基布,以针织物作为基布的很少。针织物手感柔软,悬垂性好,生产出的阻燃针织涂层织物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悬垂性和柔软的手感,用于婴儿车、高档窗帘、汽车用品和防火服等,因此市场需求非常大,但是针织物易伸长,在直接涂层中的外加张力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变形,工艺不易控制[12]。本文采用转移涂层技术对针织物进行涂层,很好地解决了针织物涂层过程中的变形问题。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原料
面密度为100 g/m2的纯棉纬平针织物。溶剂型聚氨酯Ⅰ、Ⅱ,阻燃剂CP,阻燃剂6202(有效成分为磷和氯,其中磷含量≥9.6% ,氯含量≥33.4%),甲苯(分析纯),催化剂,固化剂等。
1.2 试验设备及仪器
JMU972型落地式涂层机,M601垂直法阻燃性能测试仪,MD型定型烘干小样机,YG026PC-250型电子织物强力机,YG601-II型电脑式织物透湿仪等。
1.3 关键工艺
1.3.1 基布的浸轧阻燃整理
棉织物属于易燃纺织品,即使进行了阻燃涂层,但是遇到火焰后基布仍然会燃烧,因此为了使针织阻燃涂层织物的阻燃性能更加优良,首先用阻燃剂CP对棉针织基布进行浸轧阻燃处理。其工艺流程为:棉织物→浸轧(二浸二轧,轧液率65%~70%)→烘干(105℃)→焙烘(165 ℃,1min) →水洗→烘干。
1.3.2 黏结层
黏结层影响着涂层织物的黏结强度,即剥离负荷,不仅如此,黏结层还可以使整个涂层膜更加均匀,性能更好。黏结层的质量配比为:聚氨酯Ⅰ100份,固化剂3份,催化剂2份,甲苯30份,阻燃剂30份,色浆适量。
1.3.3 面层
面层在涂层织物的表面,承担着涂层膜的主要力学性能,对涂层织物的手感影响很大。面层的质量配比为:聚氨酯Ⅱ 100份,甲苯20份,阻燃剂40份,色浆适量。
1.3.4 涂层整理
针织物涂层整理采用转移涂层工艺,其工艺流程为:离型纸→涂面层→烘干→冷却→涂黏结层→基布贴合→烘干→冷却→离型纸和涂层织物剥离→成品。
1.4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工艺优化。选用拉伸强力、断裂伸长率、透湿量和剥离负荷这4个指标来进行试验,其中拉伸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均为经向。选择涂层厚度、烘干温度、烘干时间作为试验因素,每个试验因素选择3个水平,见表1。本文试验选择6个试验因素,每个试验因素有3个水平,因此选用L 18(37)正交表。
表1 因素水平表
水平 |
A |
B |
C |
D |
E |
F |
面层厚度/mm |
面层烘干温度/℃ |
面层烘干时间/min |
粘结层厚度/mm |
粘结层烘干温度/℃ |
粘结层烘干时间/min |
|
1 |
0.10 |
100 |
1 |
0.10 |
120 |
1 |
2 |
0.15 |
120 |
2 |
0.15 |
140 |
2 |
3 |
0.20 |
140 |
3 |
0.20 |
160 |
3 |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交试验结果
根据因素水平表得到表2所示的正交试验结果。其中还列出了针织涂层织物各试验指标在不同试验因素下的测试值。
2.2 试验数据处理
首先进行直观分析(极差分析),得到每个指标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和最佳水平组合。然后进行方差分析(α=0.10),得到各试验因素的显著性。最后根据专业知识,通过实际综合考虑得出最优转移涂层工艺。直观分析数据如表3所示。
其中k (J=1、2、3)分别表示任一列因素J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平均值,其大小可以判断相应列因素的优水平和优组合。R为相应列因素的极差,R值越大,表示该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越大,根据R的大小可以判断因素的主次顺序。
通过方差分析,A因素(面层厚度)对透湿量指标有显著影响,E因素(黏结层烘干温度)对断裂伸长率指标有显著影响,F因素(黏结层烘干时间)对剥离负荷指标有显著影响。
2.3 最优方案的确定
根据直观分析结果和方差分析结果,通过综合考虑,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为:面层厚度0.1 mm、面层烘干温度100℃ 、面层烘干时间1 min、黏结层厚度0.1 mm、黏结层烘干温度120℃、黏结层烘干时间2 min
2.4 耐水洗性测试
利用最佳工艺对针织物进行涂层,然后对涂层织物进行性能测试。在燃烧试验中,织物的阴燃时间和续燃时间均为0 s,损毁长度为10.5 cm,阻燃性能完全达到了GB/T 17591-2006《阻燃织物》的要求。透湿量可达1 240 g/(m2·d),具有良好的透湿性,制成的服装导汗、舒适。而且涂层织物的黏合性能很好,剥离负荷可达39 N。
对经最佳工艺生产的涂层织物进行水洗,水洗条件按照GB/T 8629-2001《纺织品试验用家庭洗涤和干燥程序》进行。每隔几次水洗,对织物的阻燃性能进行测试,其阴燃时间和续燃时间仍为0 s,损毁长度随水洗次数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随着水洗次数增加,织物的损毁长度增加,即织物的阻燃性能降低,但是经过20次水洗后涂层织物的阻燃性能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本文研制的针织阻燃涂层织物一般用作窗帘、汽车用品、防火服等,这些产品都不常洗涤,因此耐水洗20次已能满足要求。
|
图1 损毁长度随水洗次数的变化曲线 |
3 结论
1)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试验结果分析,成功研制一套生产针织阻燃涂层织物的转移涂层工艺,根据此工艺生产的针织阻燃涂层织物,涂层较薄,手感柔软,而且阻燃性能优良,具有良好的透湿性能,是制作防火服的理想面料。
2)水洗对涂层织物的阻燃性能影响较大,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阻燃性能变差。采用二次涂层,并采用合理的黏合层配方可以明显提高织物的耐水洗性能。经过工艺优化,水洗次数可达20次,并且水洗后涂层织物的阻燃性能仍能满足国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任金龙,防水透湿织物的发展与展望[J]丝绸,2004(8) 42-44.
[2]徐旭凡.多功能聚氨酯涂层织物的制备及性能[J]纺织学报,2006,27(3);71-73.
[3]施楣梧,肖红.智能纺织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高科技纤维及应用,2010,35(4);5-8,15.
[4]徐旭凡,王善元.聚氨酯转移涂层织物的透湿防水性能[J].纺织学报,2005,26(3);82-84.
[5] 阚道远,蔡再生,赵亚萍,等.涤纶织物的磷一氮系膨胀型阻燃剂涂层整理[J].印染,2010(15);1-4,7.
[6] 刘红玉,李戎,沈诚,等.阻燃整理技术最新进展[J]印染助剂,2010,27(10);5-9
[7] 张洪昆.纺织品阻燃综述[J].印染助剂,2009,26(2);7-11.
[8] 宗小燕,贺江平.纺织品的阻燃综述[J].染整技术,2006,28(10);15-17
[9] 李红燕,张渭源.消防服用织物的阻燃性能及其TPP值[J].纺织学报,2008,29(5);84-88.
[10] 徐玲,程博闻,任元林,等.阻燃聚丙烯腈及其纤维的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2010,31(8);146-152.
[11] 李红燕,张渭源.纤维及织物阻燃技术综论[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25(5);798-801.
[12] 冯·沃尔特.涂层和层压纺织品[M].顾振亚,牛家嵘,田俊莹,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