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无声污染yd14629

朱小康,杨倩    苏州热工研究所

收稿日期:2001-10-05

原载: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1253-54

文章编号:1000-1999[2001]06-0153-02

 

来自生活环境的无声污染,同有声的噪声一样,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因为“无声”,无论是它的穿透能力、传播距离,还是它的持续时间、影响广度,都远甚于任何一种噪声。这里兹介绍次声波、低频振动和地辐射三种。

1  次声波

生活环境中发出的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噪声,都会使人们感到烦燥和不安,然而,殊不知还有一种人们听不到的声波,同样在消然地危害着人体健康,这种无声的声波就是次声波。

众所周知,通常人们所能听到的,是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的声音,而低于20赫兹的声音就听不到。次声波就是这种20赫兹以下的声波。

11  次声波的来源

次声波的来源甚广.例如大自然中的风暴、磁暴、雷电、台风、火山、地震、大气强烈震动、惊涛拍岸、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核爆炸、火箭发射、火车高速行驶、飞机飞行、汽笛长鸣都伴随有次声波产生。实际上,在我们生活环境周围,有许多小型机械动力设备如鼓风机、引风机、压气机、真空泵、柴油机等,当它与周围设备产生共振时,也会产生十分强大的能量,向着较远的地方传播。应当指出,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次声波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

1.2  次声波的特性

次声波不仅来源广,而且传播距离远,穿透能力强 1883年印尼克拉长托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3圈之多。1961年前苏联在北极圈进行了一次1500万吨当量的核爆炸试验,产生的次声波更强,绕了地球五圈。实验表明,当次声波穿过厚厚的墙壁时.其强度并无明显减弱;在大气中传播千里,衰减也不到百分之几。所以,次声波对人类的危害,其实比噪声更大,更不可等闲视之。

13 次声波的危害

既然墙壁和其他物体都不能阻挡,那么次声波也一定能穿透人体组织,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

5O年前,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专门为英国伦敦一家新剧院做音响效果检查,当剧场开演时,他悄悄打开了能产生次声波的仪器,仪器无声无息地在工作着,不一会儿,剧场内的部分观众开始出现了惶惶不安的神情,并逐渐蔓延至整个剧场。当他把仪器关闭时,观众的神情又恢复了正常。科学家发现,当次声波的振荡频率与人体内的振动“装置”的节律相近,且引起共振时,能强烈刺激大脑,轻者恐惧,狂癫不安,重者突然晕厥或完全丧失自控能力.乃至死亡。为此.世界许多国家已明确将其列为公害.并制订了最大允许次声波的标准,并从声源、接受体和传播途径入手,实施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2  低频振动

21  低频振动的来源

人类生活的世界简直就是一个振动的王国,城市的地铁无时无刻不在振动,乘客要被汽车轮船摇来摆去,工厂里的机床如车、磨、刨、铣、钻等装置无不以不同的频率在振动。科学家证实.有许多严重疾病是由振动引起的。基于此,低频振动已被列为当今现代工业一大污染。

2. 2  低频振动的危害

在美国曾发生过高速公路两旁的树木都莫名其妙死去的现象。开始都以为是汽车排出的废气毒死的,后来经反复调查研究才真相大白。罪魁祸首原来是过往汽车产生的振动,振动破坏了树根与土壤的接触。进一步研究表明,人对不同频率的振动有不同的反应。有人做过实验,让人坐在椅子上,给他一个强度不太大的振动,振动频率由低到高慢慢变化。当振动频率低于I赫兹时,人主要感觉是头内振动,持续几分钟后 有肌肉痛等不舒适感;振动频率为I2赫兹时,时间一久会使人打磕睡:34赫兹,腰、胸部出现振动感;58赫兹,不舒适和难受达到最大;8赫兹,腰部开始发生振动;930赫兹.脸、颊、颈部一起振动;超过30赫兹感觉反而变小。在20赫兹以下的振动,加速振幅超过0.5G(1G相当于I个地球引力)后。就会造成人体器官平衡失调,头晕、疲劳,以至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出现严重障碍。

23  低频振动的防治

防止振动危害的途径,就是设法减少机械振动,或采用减振的装置。如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在振动环境中工作,可用弹性垫子或带子固定身体来减少振动的影响。当然最重要的是对振动污染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3  地辐射

31  地辐射的来源

地辐射来源于地底层,看不见,模不者,目前还无法对它进行测量。纵观资料表明,它确实与“地下水脉”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水在流动时,就会形成地辐射。尤其在地下水道的交叉地区,地辐射的强度常因此而得到叠加猛增,使它的能量高于宇宙射线.能轻而易举地穿透地面、水泥甚至敷层楼板而作用于空间,危及人体的健康。

32  危害与防范

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地辐射中心区的上方,特别是办公桌或床铺刚好至于辐射线的交叉点上,便会受到伤害而患各种奇怪的疾病,如精神抑郁、烦躁不安、头痛失眠和惊恐等等。有关专家认为。地辐射较难测量和消除,但还是可以设法避免的。例如,德国一位名叫玛丽的中年女教师,迁入新居后感到身体不适。脖子剌痛,有时移动也困难,经多方医治病情仍在日益加重,后来她无意之中把床铺换了个位置,几星期后就恢复了健康。迄今为止,各国对于地辐射的防范,只能是避而远之,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