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柞蚕丝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Yd14215

蔡若松 戴鸿丽    辽东学院,辽宁丹东118001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L08BJY036) 《产业集群理论视角下的辽宁柞蚕业复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原载: 辽宁丝绸2011/2;8-11

 

摘要柞蚕丝绸业是辽宁省的一项特色产业,发展柞蚕纺织产业对区域经济繁荣与和谐社会

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审视辽宁柞蚕丝绸产业发展的现状,描述了辽宁柞蚕丝绸产业

发展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希望籍此引发关注柞蚕丝绸业的社会各届人士的思考。

关键词柞蚕丝绸业: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3389(2011)02-08-04

 

一、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柞蚕被称为野蚕或山蚕。辽宁省柞蚕场面积、柞蚕放养量及产茧量均居全国首位及世界首位,是全国重要的柞蚕茧生产基地。柞蚕丝是天然丝,透气性好,不会引发敏感人群对织物的过敏反应,丝质特殊,制成衣饰不仅华丽,而且具有防辐射、防紫外线等特殊功效。从产品品种来看,柞蚕丝绸业的发展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织物的选择;从产业特征来看,因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对区域经济繁荣与构建和谐社会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意指相关企业及其支持性机构在某一区域集结成群,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从组织层级来看,是一个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概念。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提供了人们观察和思考产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柞蚕丝绸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蚕茧收购、剿丝、纺织、印染、裁制成品等加工过程。围绕柞蚕纺织产品生产的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还不可避免地涉及柞蚕放养、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纺织品贸易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存在着紧密联系并利益交错的行业及所属企业就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单纯是简单的“企业扎堆”现象,而是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一群自主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中小企业。既克服了由于单个企业规模扩张而产生的企业内部组织交易成本过大、对市场反映刚性、官僚主义等规模不经济问题,又降低了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小等纯市场制度缺陷引起的市场交易费用。因此,柞蚕丝绸企业集群发展扶持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辽宁柞蚕丝绸产业集群扶持政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对辽宁柞蚕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的对象与范围

 ()调查的对象

纺织业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纺织业是指一切以纤维为原料的制造业,包括纺织业(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麻纺织和丝绢纺织)、纺织服装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以纺织品为原料的鞋、帽制造)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纤维素纤维原料及制造业、合成纤维制造)。我国的统计指标口径将纺织业分为纺织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三个亚业。本文的研究对象——柞蚕纺织业属于狭义纺织业中的丝绢纺织,即狭义纺织业的范畴。

()调查的范围

柞蚕丝绸产业集群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集群。柞蚕放养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柞蚕丝绸企业的生产规模与生产成本。因此,柞蚕丝绸产业集群问题的调查研究要将柞蚕放养业直接纳入调研范畴。

集群由企业构成,针对于集群发展现状的研究离不开对企业的基本情况的汇集。柞蚕丝绸企业可分为多种,主要包括缫丝、绢纺、丝织品加工和印染加工企业。由于纺织业资金进入壁垒低,因此,数量多,规模小,为使调查既能够反映辽宁省柞蚕丝绸企业的真实情况,又能节约调查时间和成本。调查主要针对于典型柞蚕丝绸企业,数据资料的提供者主要是纺织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主管部门。

三、调查的结果

()柞蚕放养业的发展现状

1.柞蚕放养规模与分布

辽宁省柞蚕放养面积及产茧量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占据绝对领先优势(见表1)

1  全国柞蚕主产省柞蚕茧产量(单位:吨)

地区

1990

1995

1998

1999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辽宁

40461

44445

28720

32805

43200

43000

48000

48500

47500

吉林

1707

1822

1796

1031

6472

5738

2800

4000

4000

黑龙江

1451

1049

1395

683

-

6000

7000

8000

10000

河南

5402

2896

2531

2777

5563

6261

6414

1200

1100

注:1990-2007年数据来自各省的蚕业研究所和农业厅,引自中国丝绸协会,《2007年中国丝绸年鉴》,《丝绸》杂志,2008.195页:20082009年数据由各省农业厅提供。

辽宁的柞蚕放养区主要分布在北起西丰、甫到大连以东的地区。如果从地图上观察,人们会发现柞蚕放养密集的地理位置几乎同处于同一纬度区域。这是因为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这一区域都是柞蚕最适宜生长的地方,蚕病相对较少,蚕茧产量较高。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普遍升高,柞蚕放养密集区有向北移动的趋向。

20世纪80年代,辽宁的柞蚕放养业达到鼎盛时期。全省有11个市、30个县()303个乡()2560个村的养蚕户从事柞蚕生产,重点蚕乡的蚕业收入约占农业总收入的20%~30%,高者达5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辽宁的柞蚕放养业的规模呈不断下降趋势。尽管这样,与全国其他柞蚕产区相比,其柞蚕放养面积仍然领先(具体隋况见表2)。辽宁柞蚕业在国内柞蚕生产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最新统计数据表明,辽宁省柞蚕茧总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从事柞蚕放养的蚕农达7万多人。全省柞蚕茧销售收入7亿多元,年人均养蚕纯收入8000多元。

2全国柞蚕主产区柞蚕放养情况一览表

地区

1990

1995

1998

1999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辽宁

70

58

58

60

60

60

60

60

60

吉林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黑龙江

4.20

6.00

6.00

4.08

6.00

6.00

6.00

6.00

6.00

河南

40

40

40

40

40

40

20

20

20

注:数据来自各省的蚕业研究所和农业厅。其中辽宁、黑龙江的柞坡面积是实际利用的面积,而吉林、河南的柞坡面积包括未利用的面积。见《2007年中国丝绸年鉴》,2008.19720082009年数据由各省农业厅提供。

2.柞蚕放养的经济效益

柞蚕生产是辽宁省一项特色产业和蚕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对柞蚕放养的代表性地区丹东三县一区19000户的调查表明,柞蚕放养的成本收益率为31 3%,与种植玉米、水稻的成本收益率130%、150%相比,其经济效益显著,因此有“种地带养蚕,一年顶二年”的说法。

()辽宁省柞蚕丝绸企业现状

2009年,辽宁省纺织行业实现产值90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69亿元,其中丝绸纺织实现产值3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5亿元,利税2.35亿元,出口交货值11.5亿元。

从地区分布看,企业主要分布在营口的盖州、大连的庄河、丹东市区、丹东的凤城、鞍山的岫岩和铁岭的西丰地区。其中,盖州地区柞蚕加工企业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统计数据表明,盖州地区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量占全省纺织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盖州市基本上形成了以蚕业协会组织蚕农、以集团化、协会化组织全市丝绸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柞蚕丝绸行业发展的格局;从所有制结构看,柞蚕丝绸企业基本为私营企业;从企业规模看,辽宁的柞蚕纺织企业规模较小。2009年,全省丝绸纺织规模以上企业69户,其中缫丝企业37户,绢纺和丝织加工企业30户,丝印染精加工企业2户。职工人数6892人。辽宁的缫丝企业数目较多,规模较小。绢纺企业主要从事绢纱、毛条的生产,企业的数量比较稳定。近几年随着蚕丝被的热销,蚕丝被生产企业的数量有较快的增长,目前蚕丝被生产企业数目有150家左右。

()辽宁柞蚕丝绸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判断

辽宁柞蚕丝绸企业存在集聚现象是笔者对现实的一种观察,但定性的判断需要有定量的数据作为支撑。由于柞蚕丝绸企业特别是缫丝企业是由家庭手工作坊等演变而来,在闭塞的山村中,传统的生产方法仍在延用,中小企业更是星罗棋布。我国官方的统计数据只能提供规模以上的丝绸纺织企业的产值数据,规模以下企业的具体情况难以得到全面的反映。因此,对辽宁柞蚕丝绸产业集群难以进行全面准确的定量判断。以下的分析主要是针对规模以上企业的情况,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情况大致能够体现80%的产业发展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辽宁柞蚕丝绸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依据宗成峰的研究,上海、江苏、天津和浙江是纺织业发达的省份,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第一阵营”。与上述省份相比,辽宁纺织产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经济效益上均有一定的差距。

从经验上来判断,辽宁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从产业集群的增长方式来看,目前,企业集群的扩张主要表现在数量和企业经营规模的增长,由于产品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稳,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三是产品附加值低,集群整体仍是作为一个加工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而存在。区域内相关配套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化协作网络等并不发达,尚未进人到专业化集聚阶段。四是集群内商业秩序混乱,企业间产品趋同,产品售销渠道需要借势经销商,不能反过来对销售渠道进行有效掌控。五是集群缺乏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知名的“旗舰”或“领军”企业,因此,在相关产品的市场中处于跟随者的地位。

从定量研究的角度看,在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文献中,有许多方法运用于产业集聚的识别中,其中主要的四种方法是:空间基尼系数、产业集群指数、哈莱一克依指数、区位商指数。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使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对各省的区位商(按职工人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的结果表明,2005年数据中,纺织业在上海市的区位商值最高(4.730),其次为江苏(3.923)、天津(3.901)和浙江(3.771),说明在这四个省市纺织产业集聚非常明显。而广东、山东等省的区位商值大于2,北京、辽宁、福建、新疆等省市的区位商值大于l,说明纺织业在这些地区具备产业集群特征。

四、结论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尽管辽宁柞蚕纺织产业集群的雏形已见端倪,但辽宁现有的柞蚕丝绸企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不多,且规模总体偏小,从成本核算角度来说,不利于企业降低平均成本。如果产品结构不加以调整,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由于以桑蚕丝为代表的同类可替代产品较多,如果不在特色产品上下功夫,其市场竞争地位很难持久。此外,辽宁以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钢铁业、装备制造业为优势产业,柞蚕丝绸产业集群与所在区域优势产业链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不强。这些不利因素需要关注柞蚕丝绸业发展的各届人士集思广议,出谋划策,从而促进辽宁柞蚕丝绸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宗成峰,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阴.软科学,2008(3)49-5l

[3]程永军,辽宁优势产业的集聚特征分析[EBOL] http/www.studa.netchina08082608423852.html

[4]林秀丽,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与省区工业产业发展[J].工业经济,200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