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纺企 面临“寒冬”yd14016

image002.jpg

image004.jpg

 “怪!”这是收棉花的小张在德州田间地头跑了一圈之后的最直观感受,而当地的棉纺织产业还存在着深层次的产业危机。纺好的纱比刚摘的棉还要便宜,这种产业成本倒挂的奇怪现象,或将直接影响到岛城的棉纺织企业。

对于青岛的棉纺织企业来说,今年的冬天也许会很“冷"

廉价棉纱织布卖不动

德州市光明街。

这是一条毗邻全市主干道解放大道的偏僻小街,值得一提的是,这条街上分布着大大小小数百家经营棉纱、坯布的店面,其中不乏纯粹的二道贩子,有的则是当地数百家中小型棉纺厂的门市部。“各类坯布,规格齐全`“低价批发棉纱”“绒布、水洗布、原布”……琳琅满目的店铺门头,显示了这条街的繁华和复杂。

走进其中一家经营棉纱的小店,里面除了店老板的微型办公桌之外,都被白色的棉纱和坯布所填塞。“你要进棉纱还是坯布啊?”这是一家在光明街上规模数一数二的布店,店老板姓任,他给出的棉纱批发价格是每吨19700元。这是一个令人意外的数字,因为从98日开始,中储棉总公司就启动了全国范围的不限量棉花临时收储,而国家棉花储备收购的启动价格是每吨19800元。任老板的棉纱价格正好比国家棉储保护价低了100元。

“实际上不只是低了100,而是低了1000!”任老板说,现在的棉花保护价是每吨19800元,在此价格基础之上,企业还要加上原料损耗、人工、用电、设备折旧等成本,实际上每吨棉纱的成本价为21000元左右。之所以现在的棉纱比国家棉花保护价还要便宜,简单说就是一句话“卖不动”。对此,德州市棉花协会副会长马俊凯表示。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3月份之间.棉花价格波动太大,导致棉纺厂发展严重受损,以德州本地的棉纺厂为例,有八成处于停产、限产状态。

    而下游产业萎缩.就直接影响到产业上游的发展。面对着今天20000元/吨。明天可能涨至30000元/吨.后天说不定跌到18000元/吨的棉花价格走势,许多下游棉纺厂采取了即买即用、即产即售的经营模式。而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不但导致企业自身生产规模萎缩甚至停产,也引发了整个产业链的价格滞后和成本倒挂。而德州当地的棉纱售价比棉花现价还便宜,就是这种产业矛盾的具体表现。

许多棉纺厂限产停产

在夏津县恒生棉纺厂门前,记者几乎看不出这是一家在2008年建厂的新厂。透过紧闭的大门,记者看到的是厂区内半人高的杂草,显然已经很久没有货车从这里经过了。远处的车间也是大门紧闭,听不到任何机器轰鸣声。

“我们厂去年就开开停停,今年从5月份开始一直停产,工人也走得差不多了。”工厂门卫说,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老板了。而当初最红火的时候,这里曾经拥有3O0多名工人,每天都有满载着棉花的大货车开进,满载着棉纱和坯布的大货车开出。而现在这家棉纺厂已经变成了纯粹的仓库。“现在库里还存着不少棉花,具体数量我不太清楚,听说老板现在做棉花生意了。”对于工厂的发展,门卫也只能从道听途说中了解一二。

“德州的棉纺织产能在全省是数一数二,就是在去年受到了严重打击。”德州市鑫海棉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夏汝海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的惯例,9月份是棉纺企业动手抢棉的时期,可今年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大动作。“一方面是因为都减产限产了,对棉花的需求不像以前那么大了;另一方面是叫去年的棉价伤着了,都采取即买即用、即产即售的方式,大家现在都零星小规模地收购棉花,不敢有存货。”夏汝海说,他的厂子现在也只能保持50%的产能输出,“我现在仓库里还有一批去年的陈棉,按照现在的生产规模能支撑到11月份,到时候我再看情况考虑是否进棉花。”

一边是棉纺厂的停产限产,一边是棉花价格的涨价担忧,这明显构成了市场供需的“悖论”。对此夏汝海表示,并不是自相矛盾的现象。“去年棉花价格涨得最厉害的时侯,我们棉纺织企业照样是赔钱的;跌得最厉害的时侯,我们棉纺织企业赔得更厉害,这就说明现在棉花价格已经不是由我们棉纺织厂的需求量来决定的。”夏汝海表示,去年出现的棉花价格背离市场实际供需关系,主要就是因为对于棉花这种大宗商品的期货炒作,“现在棉花已经跟股票一样了,几百亿投进去,让它涨就涨,让它跌就跌。”

连线岛城

岛城纺企 面临“寒冬”

部分企业已提前转变生产模式“御寒”

小张此番德州之行并不算成功,他既没给企业带回来廉价的棉花,也没能给老板王总提供决策的信息。对于这个结果,王总并没有感到太大的意外,他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也许我的这种方法不是最好的,但肯定不会让我的企业陷入停产的危机。”

其实在小张赶赴德州之前,王总已经从熟人口中得知了目前德州当地的棉花行情,98日开始的国家棉花储备还是让他有些“忐忑”。“国家出钱收购储备棉花,其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保障棉农的切身利益,提高棉农的生产积极性,但客观上还是助长了棉花期货的炒作之风。”而从98日以后,郑棉的一路高涨也显示了期货市场对于这个“政策支撑”的敏感。

对于青岛纺织企业的未来发展,王总说出了自己的担忧:“现在青岛的大部分纺织企业都是步履维艰,如果今年棉花价格再度重演去年的走势,那么对于青岛的纺织产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作为一家以生产家纺产品为主的纺企,王总表示他的公司已提前做好了“过冬”准备。“现在我们已经全面舍弃了大众化家纺产品,专做高档家纺精品,而在原材料上我们统一进口美国标准棉,而这也是我们下一步企业发展和产品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王总说,相对于国内的棉花价格,美国标准棉的到港价格一直保持平稳,目前维持在每吨26000,“虽然比国内棉贵不少,但只要它的价格维稳,我们的产品和市场也就能保持稳定了。”

image006.jpg

image007.jpg

德州专卖棉布家纺的光明街冷冷清清

受下游企业产能萎缩影响,棉纱、坯布“卖不动”。

做棉花生意挣辆宝马

人物故事

“如何在半年时间之内,用棉花挣到一辆宝马车?”这道课题已经被不少人证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德州人范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范某今年28,他的宝马车还不到“一岁”。“这是我今年3月份买的,买车加挂牌全办下来一共不到40万。”范先生买车的时候,恰好是2010年以来棉花价格最低的3月份,其中多少有些耐人寻味。“我身边凡是买新车的,大部分都是今年3月份买的,那个时候钱松快。”范先生说,今年3月份之所以最适合买车,一方面是在经历去年下半年的一阵疯涨之后,他手里存的棉花基本都出手了,手里有了一笔不小的现钱;另一方面今年的棉花生产情况,还有棉价的走势都不清晰,大家都不着急“出手”,钱放在手里没有什么用,不少人都开始买车买房。“我也是看人家都买新车了,就随大流买了一辆宝马。”范先生说,他还不算最牛的,同村的一个人,在德州最好的“太阳谷”地段买了两套住房,“这是最牛气的。”

说起收购棉花,范先生说他也只是小打小闹。“我20来岁就开着三轮车,给村子附近的几个棉站送棉花,1斤提成3分钱,后来慢慢地摸着门道了,手里也有点钱了,我就自己租赁了个小棉站,慢慢干着。”范先生说,现在的棉站跟以前不一样了,单纯靠棉纺厂发不了大财,炒棉如炒股,看准了行市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才能赚到大钱。”

青岛早报2011/9/19/15本版撰稿摄影记者官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