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又要降价yd13914
|
新闻核心 下月起,82种药品的459个剂型将降价。记者昨日从我市卫生都门了解到,我市各医疗机构将按照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物价部门的要求调整价格,而根据以往药品降价的情况来看,山东和青岛的降价药品数量还会在此基础上增加。据了解,此次降价药品主要集中在激素、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药品等。 |
82种药品下月起价格下调平均降幅14%历次价格调整后总有药品“一降就死” |
|
今年第二次药品降价 据了解,从9月1日起降低部分激素(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等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82个品种、459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4%。这也是国家发改委今年第二次为药品降价。今年3月,发展改革委下调了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的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这些药品主要是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降价药品多长期使用 据介绍,此次降价的药品主要是激素、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药品,这些药品的使用者基本上都是长期用药。比如列入此次降价范围的曲安奈德,它广泛适用于各种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湿疹、牛皮癣等,同时也是关节痛、支气管哮喘、肩周炎、腱鞘炎、急性扭伤、慢性腰腿痛及眼科炎症等病症的对症药,此次调价后,曲安奈德6亳升喷雾剂的最高零售价袼被限定在31.8元。另外,如拜尔公司生产的氯膦酸二钠胶囊,最高零售价降至1194元,记者在市北区一家药店查到的当前售价为1283元。“对这类使用周期长的药品,降低价格可以有效减轻患者负担。”业内人士称。 此外,此次价格调整的药品,多数是日均使用费用较高的,对日费用低的约品少降价或不降价,也就是说,降幅较大的多为大家普遍用的、价格比较高的药品。九医药剂科谭海玲主任表示,这一次调整的药品数量虽然不如以往多,但药品都很有针对性,-些高价药品的降价幅度达到了10%以上。 患者对降价“没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降价频频,“药价虚高”和老百姓“看病贵”的声音依旧存在。据了解,包括今年3月的降价,国家发改委近7年来,己经推行了27次降药价。本次降价已经是国家发改委近7年来第28次宣布下降药品价格。 业内人士指出,降药价效果不明显,很多老百姓甚至在就医时对药品降价没感觉,问题圭要在于降价后低价药品往往“换马甲”重生。由于目前的医疗体系仍是“以药养医”,按照规定医院在药品采购价的基础上可以加价15%。卖给患者,低价的药品显然不怎么受医生欢迎。因而,每次降价之后总会有一批药品因为价格太低而“失踪”,换个“马甲”之后以高价药的面貌再次出现。另外,由于医院开出的药品价格越高,医院获利越大。一旦药品价格降幅过大,基于医院与医生的共同利益,药品将很少卖出。而其造成的结果将是企业不再生产该低价药品,使得药品行业出现“一降即死”现象。 降价药品就没了 ′“红霉素注射剂是-种临床上常用的药品,但从去年5月份开始就基本进不到货了,医院只能想办法用别的同类药品替代。”据海慈医院药品采购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去年5月份山东省挂网招标时,红霉素针剂(0.25克/支)价格为1.12元,销售价为129元,这比此前的销售价格降低了近80%,中标单位是大连美罗制药公司。可时过不久,医院打算进货时,却发现这种药品断货了,对此生产厂家解释为 “原料涨价,生产此药品亏本。”据介绍,红霉素类的药物,另外还有红霉素片和红霉素软膏,各医院均不缺货。“不但我们医院没有红霉素注射剂,其他医院也没有,因为按规定不能去别的单位进货,医院已大约有一年没使用这种药物了,只能用其它抗生素注射剂替代。”这名工作人员说。 |
|
相关链接
此次降价的部分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凝胶剂)、唑吡坦(片剂)、葛根素《注射剂)、罗格列酮(片剂)、甲地孕酮《片剂)、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剂)、倍他米松(软膏剂)、甲泼尼龙(片剂)。 |
|
新闻延伸 50多种药“人间蒸发”
“近两年来。我们医院已有50多种药品没进到货了。”岛城一家三甲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中有种药品为“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1克/瓶),其商品名为“来比信”.降价前的零售价格为90元.而按照发改委的通知要求售价降为37.8元.如今这种药品早就“不见影子”了。据了解。因降价而消失的药品覆盖范围较广.涉及眼病、皮肤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既有抗生素.也有中成药。虽然各医院的用药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近两年来消失药品均在两位数。
“上一次降价时.泰得欣的用药问题就陷入了麻烦,供货商提出利润降低要断货。”一家二甲医院的药剂科负责人说.泰得欣是一种进口药品.以前价格是1克50元.降价后为11.3元。如果泰得欣断货,只能用另一种名为“复达欣”的抗生素替代.复达欣也是原研进口药.1克的定价是55.3元。海南海灵生产的头孢他啶1克也要55.6元.这些价格比泰得欣的原价都要贵,这种情况导致低价药消失。其他同类的高价药或同价药品顶替上来,所以不少患者对药品降价“毫无感觉”。 |
|
青岛早报2011/8/7/7本组撰稿记者陈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