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设”工程yd13702

image002.gif

image004.jpg

image006.jpg

上图:五洲大畈灌渠多处被毁、千疮百孔

左图:灌渠横亘在村民沿路而建的房子门口,遭到拆毁。

 

新闻提示

一场历史罕见大旱将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陷入尴尬境地:江水浩荡东去,庄稼奄奄一息。在湖北省浠水县,村民们将一投资百余万元的抗旱灌渠部分拆毁,原因在于这一存在明显设计缺陷的工程,通过了各级验收却一直无法启用,成为“摆设工程”。

这一典型事件暴露出,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的“终端困局”,不仅是旱区农民的切肤之痛,更是当前我国水利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亟待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中央文件落到实处,国家不再花“冤枉钱”。

“灌渠大旱不顶用,百姓只能挑水抗旱”

五洲大畈灌渠建在浠水县巴河镇,在长江大堤脚下,属于浠水县2004年申报的袁港国家高产良田项目。灌渠长44公里,按设计应从附近的望天湖提水,灌溉芦花、五洲、新港3个村5千余亩耕地。由于持续降水偏少,这些原来水漫为患的沿江村也旱情严重,此时本该发挥作用的五洲大畈灌渠却派不上用场。

记者赶到巴河镇芦花、五洲、新港村时正逢中午,室外气温达3O多摄氏度,不少农民一趟一趟到望天湖挑水,再一瓢一瓢往地里浇,而高出地面一米多的灌渠却放不出一滴水,分水井里废弃的纸饭盒、饮料罐堆积其中。看到记者采访,芦花村、五洲村地里的农民举着水桶气愤地说:“国家投巨资新修的抗旱灌渠,一天没有用过,劳民伤财啊!

65岁的新港村村民余秀珍说,灌渠只在验收时通过一次电,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投这么多钱修这个“形象工程”。遇到大旱,放不出一滴水。更让村民们生气的是,做“摆设”的灌渠工程剖面直径超过50厘米,架在村级公路旁边的耕地里,足足高出地面1,-条巨蟒横亘在村民们沿路而建的房子门口,不仅给他们进出家门带来不便,还阻挡住他们到耕地劳作的出路。

“我们反映灌蕖设计有问题,县里答复不能更改”

记者走访村民以及部分村干部了解到,与大型水利工程不同,农田水利小项目施工显得简单得多,比如施工方就是镇里的-个小包工头,农民以及村干部建设时发现了问题,反映不上去。

新港村党攴部书记王少华说,一开始乡里只说要上高产农田项目,农民们都很高兴,并按要求召开村委全体党员代表大会讨沦通过要申报这个项目,直到开工之时大伙才知道修的是抗旱灌渠。

王少华说,这个抗旱灌溉项目存在不少设计漏洞,就算遇到旱情也不可能启用。首先,水源地取不了水。灌渠的取水口在望天连二湖,湖水只有15米深,正常水位时湖面也只有500,还被至少6个村共有,被多个私人承包养鱼。第二,配套取水泵太细、引水渠狭窄。灌渠直径超过50厘米,引水泵直径却不到一半,和管渠不配套。第三,灌渠架得太高,阻碍了农民出行。

他说:“别说村民的话,就是村干部的意见也听不进去。我们多次反映情况,上面说方案已经报到省里了,改不了。

青岛早报2011/6/3/22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