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防螨抗菌测试及评价标准的探讨yd13419
欧阳友生1,2,陈仪本1,2,彭红1,谢小保2,彭如群1 1、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东广州510070;2.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70
作者简介:欧阳友生(1964-),男,汉族,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各类工业产品的微生物危害控制技术研究及抗菌、防霉、防螨和抗藻等相关微生物性能的检测。
原载: 纺织学报2005年10月;143-245
资料来源:万方数据
【摘要】分析了国内外织物防螨抗菌测试方法及其评价标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了正确评价织物的防螨抗菌性能,并结合我国防螨抗菌织物的实际情况和测试方法滞后的现状,提出了加快制定“织物防螨”和“织物抗菌”测试方法及其评价标准的建议。
【关键词】织物;防螨;抗菌;测试标准
【中图分类号】ST19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9721(2005)05-0143-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日用消费品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防螨抗菌功能的产品逐渐被市场认可。本文就国内外织物防螨抗菌测试标准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作简要介绍,旨在为防螨抗菌织物的测试与评价提供借鉴。
1 织物防螨抗菌测试标准
1.1 防螨测试标准
人类对螨的研究虽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开展杀螨或驱螨效果的测试标准化工作却是近10年的事。传统方法主要采用电动清扫机吸引床垫或被褥等物品上的螨虫并统计其个数,该测试较繁琐,时间较长。1993年,日本服装制品质量对策协会提出了《防螨评价方法和标准》;1998年,该协会又提出了《防螨织物忌避试验方法》,并对螨的饲养条件和计算方法等进行严格的规定[4-5]。2003年,中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颁布了《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测试方法及评价》,其内容就包括“灭螨和驱螨药效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7]。目前,杀螨和驱螨测试方法及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2种。
1.1.1 杀(灭)螨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
1)供试螨虫。尘螨,雌雄成虫。
2)操作步骤。取与培养皿底面积(直径为8.5 cm)基本一致的待测样品3块作为试验组,再取l块面积相同的未处理物作为对照组,然后分别置于培养皿中,培养皿内周边涂抹白油与凡士林(1:1)混合物以防螨虫爬出,培养皿中心放入200个螨虫,立即计时,然后在培养皿中央放入螨虫饲料0.05 g,30 min后,在解剖镜下观察螨虫击倒数,置于(25±1)℃培养箱内培养。分别于24、48、72 h检查死亡螨虫数。对照的死亡率如大于20%,整个测试须重新进行。杀(灭)螨药效试验方法如图1所示。
|
图l杀(灭)螨药效试验方法 |
3)药效评价。A级:30 min的击倒率≥95%;B级:30 min击倒率≥80%。A级:72 h死亡率达100%;B级:72 h死亡率≥95%。日本服装制品质量对策协会的评价标准为螨虫的死亡率在60%以上。
1.1.2 驱螨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
1)供试螨虫。尘螨,雌雄成虫。
2)操作步骤。取7只小培养皿(直径6 cm,高1.5 cm),其中1只为中心培养皿,其余6只培养皿围绕中心培养皿摆放,并有一处培养皿壁与中心培养皿接触。在培养皿与培养皿接触处用透明胶带粘住,以使螨虫自由爬行。将7只培养皿摆好后放在粘胶纸板上使其位置得以固定,在中心培养皿中放入试螨不少于1000个,并在周围6只培养皿底各间隔放入面积基本一致的待测物样1块和对照物样1块,同时在待测物样和对照物样上面各放入螨虫饲料0.05 g。将固定在粘胶纸板上的试验装置放入一个有盖瓷盘(30 cm×20 cm×5 cm)中,加入饱和食盐溶液使瓷盘内湿度保持在75%左右,置于(25±1)℃培养箱内培养。过24 h用解剖镜观察并记录待测物样和对照物样上的螨虫数。试验方法见图2。
|
图2驱螨药效试验方法 |
3)药效评价。A级:驱螨率为100%;B级:驱螨率≥95%。日本服装制品质量对策协会的评价标准为驱螨率在80%以上。
1.2 抗菌测试标准化
织物抗菌性能测试的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比抗螨虫的相关工作要快得多,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或行业标准[1,2,5,6]。如美国纺织和化学家协会标准AATCC 90(抑菌环法)、AATCC 100(浸渍法)、AATCC 147(抑菌环法)、AATCC 174(抑菌环和浸渍法),日本工业标准JISL 1902(抑菌环和浸渍法)和英国标准BS6085(抑菌环法)。1992年,中国纺织总会参照美国AATCC l00制定并颁布了FZ/T 01021-1992(织物抗菌性能试验方法)。1995年,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也颁布了GB 15979-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其附录C就包括产品杀菌和抑菌性能测试方法。2003年卫生部又颁布了《消毒技术规范》,其抗(抑)菌方法中就有“织物抗菌测试方法”。织物抗菌标准化测试方法基本上是按2条研究思路在进行。
1.2.1 织物抗菌定性测试法 直接将待测织物或纤维样品放入含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中,然后喷上一定浓度的菌液,将培养皿置于(36±1)℃培养箱内培养24~48 h,直接观察培养皿的抑菌圈大小。抑菌圈大表明样品的抑菌性能强,反之则表明样品的抑菌性能弱。
该方法优点是简便、直观。其缺点是抑菌圈的大小受样品中杀菌剂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影响,杀菌剂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好,则抑菌圈大;反之则小。另外样品中的杀菌剂溶解性和渗透性好则很容易在洗涤过程被洗去,抗菌的寿命也就很短。同时该方法也不能对样品的抗菌性能作出定量表述。
1.2.2 织物抗菌定量测试法 将一定浓度的菌液均匀接入待测样品表面,置于无菌培养皿在(36±1)℃培养箱中(湿度95%)培养(24±2)h,然后将样品放入盛有20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拍80次。最后按常规微生物计数法分离振荡三角瓶中水的微生物含量。通过计算接菌样品培养(24±2)h前后的含量,得出抗菌效率。
该方法可定量表示样品的杀菌(抗菌)效率,但由于样品的厚薄和吸水性能等差异,菌液要均匀无损的接种于样品表面有很大难度,尤其是丝状纤维样品难度更大。
2 防螨抗菌织物性能测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各类织物、纤维和其它材料及制品抗菌性和防螨性能的检测,对所获得和积累的几千个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有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
1)不少产品在没有添加任何抗菌剂或防螨剂,也没有进行相关检验,就宣称产品具有防螨或抗菌性能,严重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
2)许多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添加了抗菌剂或防螨剂,产品就一定具有抗菌防螨功效。事实上,产品添加抗菌剂或防螨剂后并不一定具有抗菌性或有很强的抗菌性,它的抗菌或防螨性能除与抗菌剂或防螨剂的特性有关外,还与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抗菌剂及防螨剂在产品中的分散性等都有密切关系。
3)杀螨和防螨性能测试仅有的方法是2003年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制定的《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测试方法及评价标准》中的“灭螨、驱螨药效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缺少行业或国家标准。试验方法中的螨虫为尘螨,仅适合于地毯、床垫和被褥等寝具防螨的测试,而对日化产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的防螨功效测试则不适合。
4)2004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废止了FZ/T 01021-1992(织物抗菌性能试验方法),虽然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正在积极组织相关单位制定相应标准,但并没有颁布,造成国内部分检验中心无标准可依。
5)不管是AATCC 100、JISL 1902和FZ/T 01021—1992,还是2003版《消毒技术规范》中的“织物抗菌测试方法”,对疏水性纤维或疏水性织物而言,要将微生物均匀接种于样品的表面非常困难,从而对其样品抗菌性能测试有较大影响。
3 结束语
随着产品质量监督和标准化工作的加强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各类功能性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乃至全球,生物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提高了广大消费者对生物危害的认识,也同时促进了各类功能性、保健型产品研究与开发。为了实事求是和科学地评价各类织物(纤维、针织物、布等)的防螨抗菌性能并引导市场正常、健康的发展,国家职能部门或相关行业协会应尽快组织有关生产单位、检验机构和专家制定“织物防螨”和“织物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赵家祥.日本抗菌织物发展调研[J]棉纺织技术,1995,23(60);338-341
[2] 邹永淑,商成杰.防螨抗菌织物的研究[J]纺织导报,2000,(1);26-28
[3] 赵家祥.日本防螨织物的发展综述[J]纺织科学研究,2001,(2);12-18
[4] 马正升,黄斌斌,金耀,等,防螨纤维及织物的研究进展[J]金山石油化纤,2002,(21)4;29-32
[5] 王俊起,邹海清,张旭东,等.抗菌织物测试方法的研究[J]纺织标准与质量,2002,(6);15-16
[6] 王俊起,邹海清,张旭东,等.抗菌织物测试方法的研究Ⅱ[J]纺织标准与质量,2003,(1);26-28
[7] 忻介六.应用蜱螨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