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委员热议:为什么中国缺乏科技创新力yd13401

【作者:《财经》记者王延春 】 (责任编辑:吕强)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10311 08:30

阻碍科技创新的并不是钱,而是科技体制,是僵化的体制束缚了中国的创新力

    【《财经》记者 王延春】报道 什么束缚了中国的创新能力?什么导致中国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前不久,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国家创新指数2010”研究成果。研究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为57.9,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排名21位;美国、瑞士、韩国和日本在“国家创新指数2010”排位中,分居14位。中国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创新指数排名却位置靠后,这一现状引起委员们的关注和忧虑。

  “十一五”期间,中国投入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3%增长到1.8%,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报告中被称为“十一五”未能完成的三个指标之一。2015年中国计划将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2%。目前美国占比是2.67%,日本是3.44%

  不过,在很多委员看来,阻碍科技创新的并不是钱,而是科技体制,是僵化的体制束缚了中国的创新力。科技体制如不改革,创新没有希望。尽管这些年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但中国自主的核心技术缺乏,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显得力不从心。有委员说,创新成果不能迅速得到认可,法律上得不到保护,转化产品没有服务体系,中国的“创新”只能是靠山寨、靠“Chinese Copy”。

  科技体制亟待改革

  在小组讨论中,一些委员直言:科研经费投入这些年并不算少,只是并没有用好。科技部现在越管越细,管课题、管编制、管专题,插手很深,限制了活力,成为创新的阻力。另外,科技部门没有建立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对无论是民间的科研或者官方科研尽快组织专家小组评审鉴定,并对推广应用提出建议。“采取不理睬、不表态、不作为的态度”。

  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也束缚了创新能力,各种评审、申报、验收、占去了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科研经费分配上,也出现科研经费怪现状--做研究不如拉关系;搞学问不如争课题,学术政治风气盛行。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也引起委员们关注。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有技术的不知道给谁;要技术的不知道到哪里去拿”, 因此,他呼吁政府加大科技服务业的投入,增加科技成果的转化。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马大龙表示,由于现在一些环境和政策,导致科学家对于成果转化的工作不重视,往往过度追求一些奖项等等。成果转化工作费时、费力,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同时,徐冠巨还呼吁媒体和政府要营造一种尊重科技知识的氛围,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让社会崇尚科技,企业愿意投资科研,科技人员勇于投身到科技事业中去。

  教育模式难出创新人才

  facebookiPhone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的学生在课余之间研究出来的,但中国的学生却很少有这样的原创能力。很多委员认为,当下的教育体制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高校僵化的教学方法以及行政化氛围,只会打造出会考试、写论文的纸上谈兵的“赵括”。

  不少学者担心,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将拖累中国未来的竞争力。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

  政协委员张小济说,去年对中国的跨国公司进行调研时发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搞研发的不少是该国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很多跨国公司的老板反映,中国的大学生没有创新思维,不分配任务就不知道干什么。不会主动做事,提不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听起来真是很痛心。“我担心这样下去,中国会不会输在后20年。”

  马大龙委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高校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有所加强。“希望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出有独立精神、批判精神的人才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39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的”政协委员谈科技创新能力“记者会上表示,不同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大多数工科院校应面向企业,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的。现在国家有1000多所大学,其中有一批是要办成研究型大学,而大多数学校应该是面向企业,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的。但是很可惜,很多工科大学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

  邬贺铨表示,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毕业前都要到企业实习,而现在很多工科学生,只有计算机专业有实习,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到过企业,也不了解企业的情况,所以很难有创新的思维。

  基础研究是原创科技的源头,也是整个科技工作的基础,马大龙委员说,在当前浮躁的社会当中,做基础研究需要长年累月,甚至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才有可能取得成果。”如果没有这样的研究,没有这样的积累,们国家的原始创新,国家的科技不可能得到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多是跟随性科技成果,原创科研成果非常少,尤其是科学理论创新更是少之又少。

  全国政协委员、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表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亟需改革。现在高校都是以晋升副教授、教授为目标,在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奖,都有量化指标,这些因素把教授、副教授引向另外一条路:只看中获得学术上的“科技进步奖”而不是以产品研发为目标。“拿不到科技进步奖,写不够多少篇论文,就没有办法评教授。大家怎么能潜下心来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