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型假肢yd13215

山科大教授研制出

国内首台机器人型假肢

改进后接近真正手臂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内首台机器人型假肢

早报讯 对于上肢截肢的患者来说,能重新拥有一只手臂是他们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但今后这个梦想将变成现实。昨天,记者从山东科技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樊炳辉研发的课题“机器人型假肢与生物信息融合控制方式的研究”通过省科技厅的验收,假肢可以像人手一样灵活。

能做到“心领神会”

“内转、外转……”昨天下午,记者在山东科技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里看到,当樊炳辉发出不同的指令时,固定在架子上的假肢灵活地转动或伸缩。樊炳辉告诉记者,机器人型假肢能根据指令移动,目前市场上一些假肢也能做到,该研究成果核心的技术在于解决了假肢能够对主人的指令做到心领神会。据介绍,新型假肢关键技术的突破、可为胳膊不能动的瘫痪病人或其他患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

樊炳辉告诉记者,当佩戴假肢的患者,同时在头部戴上激光传感器和三维姿态传感器后,假肢就可以领会主人的意图,并做出如人所愿的动作。樊炳辉举例说,比如截肢患者要抓取放在面前的杯子喝水,只要调整头部使激光传感器发出的激光束指向杯子,这时候三维姿态传感器就会测算出杯子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然后主人对机器人型假肢发出拿取的指令后,假肢就会自动端起水杯。

据介绍,这种机器人型假肢可以采用脑电、语音和按键3种方式进行联合控制,控制方式可以任意切换,方便佩戴者在不同的场合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操控。

如人手般灵活

记者在现场看到,作为首台机器人型假肢由于目前还处于实验室水平,因此个头比较大,但整只手臂的5个手指、手腕和肘关节都可以灵活地运动。樊炳辉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机器人型假肢只能机械地活动单个关节,比如要实现端一杯水的动作,假肢佩戴者需要不断地调整肘关节、手腕和手指,耗时非常长,而山科大研制的机器人型假肢实现了各个关节的合成运动,并且这种合成运动是由电脑自动计算好的,只要主人给出指令后,就可以灵活运动。

上市价格超20万元

据介绍,这项名为“机器人假肢与生物信息融合控制方式的研究”是由山东科技大学承担的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樊炳辉率领的团队经过两年的艰苦攻关最终获得成功。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具有这种综合功能的机器人型假肢属于国内首合,其综合技术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专家们一致认为,机器人型假肢创新性能强,实用性能高,在关键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应用前景广阔。

樊炳辉表示,今年,科研团队还将展示细节修饰,比如把假肢改轻、改小,现像真正的手臂一样。樊炳辉告诉记者,目前他已经找到了一种新的材料,这种材料做成的机器人型假肢可以控制在两公斤以内,届时假肢不仅是在功能上,在外观上也接近真正的手臂。

樊炳辉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积极联系合作厂家,争取尽快实现机器人假肢的规模化生产。“据我们目前测算,一套假肢的销售价格应该在20万到30万元之间。”尽管一套假肢的价格甚至超过一辆中级轿车的价格,但樊炳辉表示,这个价格并不贵,目前国际上一些高端的假肢功能远不如他们的研究成果,但价格却在四五十万元。

青岛早报2011/1/6/5臧旭平信永华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