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yd12911

作为港口城市,妈祖文化也是青岛“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海神妈祖辞世“羽化升仙”1023年纪念日,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青岛市妈祖文化联谊会等单位今日将在青岛天后宫举办民俗文化庆典,届时妈祖祭拜仪式(大型歌舞演出、海上巡游及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将从各方面充分展示民间祭拜妈祖的传统习俗。

据悉,妈祖信俗去年已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新闻

海上巡游成为青岛祭拜特色

据青岛民俗博物馆馆长姜锋女士介绍,传统妈祖祭拜分春秋两季,春季纪念妈祖诞辰,秋季纪念妈祖羽化升仙,在民间妈祖精神即代表“热爱和平、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因而千百年来,每当纪念日,信众都去妈祖庙内,求得妈祖保佑,香火极盛。

农历九月初九,妈祖羽化升仙1023年纪念日即将到来,青岛天后宫内今天将举行盛大庆典,活动分为妈祖祭拜、文化庆典、文化研讨会三大板块,其中从莱阳路码头到银海游艇俱乐部的海上巡游将成为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据悉,这样的海上巡游在沿海城市的妈祖祭拜中尚属少见。

另外,当天去天后宫内欣赏各种戏曲、歌舞演出,也是了解妈祖文化最好的途径。

溯源

青岛是妈祖文化传播最早地区之一

2009,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妈祖文化已成为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全世界的妈袒文化机构有5000多个,信众2亿人。而青岛作为港口城市,据介绍,自宋代就建有妈祖庙,自古渔民就有祭拜妈祖的风俗,因此青岛也是我国妈祖文化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

据史料记载,青岛地区曾经建有七座天后宫,分布在板桥镇(今胶州)、塔埠头、即墨金家口、女姑口、沧口、沙子口、青岛口等各个口岸。目前青岛仍保留的天后宫,有青岛天后宫、即墨金口天后宫、崂山沙子口天后宫。这几座天后宫在“文革”时期均被破坏过。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各地政府将庙宇进行修复,同时将停办了多年的天后宫庙会也恢复举办,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2008,青岛银海大世界游艇俱乐部为弘扬妈祖精神,彰显青岛人民的和平友善,豁达开朗的“海派”文化个性,特在此景区内塑了妈祖像一尊,成为青岛人“弘扬妈祖精神、热爱世界和平”的标志性人文景观。

相关链接

妈祖传说

妈祖,姓林,名默。祖籍福建莆田湄洲。是五代时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愿的第六女儿。其生于宋代建隆元年(公元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九月初九日。在世28载。林默自幼聪明,5岁能诵《观音经》,11岁就能婆娑起舞事神,知人祸福,灵异时显。长大后她好善乐施,经常为他人排忧解难。她善识水性,多次救护遇险的船只商旅。民间传说:“宋太宗雍熙西年,妈祖时年二十八岁,重阳节的前一天,对家人说:‘我心妤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家人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要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焚香诵经之后,告别诸姐,一人直上峰最高处,这时,峰顶上浓云重重,妈祖化作一道白光冲入天空,乘风而去。此后妈祖经常显灵显圣,护国佑民,救人危难,当地百姓感激她,峰建起祠庙,虔诚供奉。被人们尊为“圣女”。

后来,据说当地屡有渔船在风浪中遇险,船老大均在危机时刻看见“圣女”林默娘为其挑灯导航,引船脱险。于是渔民们便尊林默娘为“海神娘娘”。从此,历代祭祀不绝,默娘也就成了渔民们的“护航神”。这是久逾千载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另外,据有关史料记载,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宋朝派给事中路允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路允迪在凤浪中仿佛看到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助,正好船上有一位名叫李振的船工,田白塘人,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就下诏给妈祖庙赐以“顺济”匾额。这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确认和褒嘉。此后几百年间,自宋代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封号由2个字累加至64个字,从宋代的顺济夫人、妃、天妃、天后,到清代乾隆年间被封为“天上圣母”。传说成了神话,神话渐由湄洲屿扩展到了我国沿海沿江各个地区。

青岛早报2010/10/10/30记者 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