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吴冠中yd12517
|
|
早报文娱专讯 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 获评“中国当代代表画家”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拍卖市场的“宠儿” 吴冠中画作一向是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宠儿”,拍卖价格屡屡创出新高。甚至高达数千万元。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吴冠中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经过现场及委托多位买家数十回合的激烈竞逐,以5712万元成交。2010胡润艺术榜上,91岁的吴冠中以2.2亿元排名第二。2009年,吴冠中画作《北国风光》在北京嘉德秋拍“新中国美术”夜场中以3024万元成交。此画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桑梓助学基金会资助特困大学生就学。 此前,曾有人简单统计了一下,吴冠中的画作近年在市场上拍卖的总额达到16亿港元。 然而,这样一位作品屡屡拍出天价的画家,却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据报道,在吴冠中不足5平方米的书房,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窗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和一张椅子。椅子拉开就几乎顶到了书架。 媒体戏称 |
|
画坛斗士堪比凡高 |
|
吴冠中“笔墨等于零”“取消美协”等言论曾长久引起争论 吴冠中不仅是一个艺术家,同样也是一个作家和评论家,他满怀对艺术和生活的真实情感与切身经验而撰写了大量充满真知灼见的优美散文。英国文学评论家迈克·苏立教授曾这样说:单凭发表的文字就足以使他在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那强烈、简练与坦诚的表达方式,可与他所崇拜的凡·高媲美。 “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 虽然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但吴冠中非常自谦,正如其自传的书名“我负丹青”,觉得自己虽然搞了一辈子的丹青,却并没有画好。他坦承,自己“下辈子不当画家”:“越到晚年我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绘画艺术具有平面局限性,许多感情都无法表现出来,不能像文学那样具有社会性。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丹青负我。” “笔墨等于零” “笔墨等于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吴冠中在香港《明报》上发表的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里提出的观点,吴冠中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这话怎么理解呢?两个层次:一、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二、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所以,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此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直到如今,美术专业的期刊上还时不时地会冒出“笔墨”的争论。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 “应取消美协、画院” 吴冠中一辈子都在求一个真字。在美术界,他出了名的敢说敢当。比如,他曾炮轰美协等机构,他认为,全世界只有中国还养着诸如美协、画院这样的官方艺术组织,花了多少钱却没有作品出来,就好像养了一大群鸡却不下蛋。应该取消这些机构,或者停止财政拨款,让它民间化。在吴冠中看来,现在,美协的权力太大了,制约了画家的创作,美协现在做的许多事情,对美术家不公正,有些人对艺术的评价完全脱离了艺术本身,掺杂了太多其他的因素。在不良风气影响下,搞艺术的人不再专心创作好作品,很多画家都想进美协,千方百计与美协官员拉关系、拍马屁,进入美协后努力获得一个官职,有一个头衔,好去办展览,或者进画院吃皇粮当专业画家,把画价炒上去。 “徐悲鸿是美盲” 吴冠中:中国的美术中,一种是沿袭传统,老一套的东西,这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五四”以后,林风眠、刘海粟用西方艺术来改变,但徐悲鸿是完全反对西方现代绘画的,他学的是老的,他学老的也不要紧,艺术其实不分新旧,只有好坏,他的观点要写实的,不写实的东西他就看不惯,公开反对现代的绘画。因为徐悲鸿一直位置很高,所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吴冠中说:“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是他是‘美盲’,因为从他的作品上看,他对美完全不理解,他的画《愚公移山》很丑。虽然画得像,但是味儿呢?内行的人来看,格调很低。” |
|
吴冠中 崂山曾遇险 |
|
1975年吴冠中先生来青岛写生,30年后,他以青岛为题材的画作《误入崂山》以770万元成交,此画题记中说:”一九七五年,黑云犹压城。不忘写生乐,偕德侬等误入崂山。松石间竟日不过人影,偶见狼蛇,渐惶恐,呼道士无应。数度攀蜂,窥大海,测方位。傍晚,遥闻村落广播声,踏月奔跑,午夜出山,已抵他县,庆活命。十余年后亿前事,纵横交错入画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吴冠中,龙潭湖畔。” 在2004年吴冠中出版的《画外文思》一书中,写成的《崂山松石》中记录“1975年偕德依等人崂山写生,误入深山,迷失归途,几乎丧命,捡得一块小石铭刻:‘误入崂山’今犹置案头。” 吴冠中曾提到“误入崂山”四字,是他的青岛学生王进家篆刻。王进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求学时曾追随吴冠中先生,现在他已是青岛科技大学的教授。 另据报道,昊冠中来青岛时,曾在四方机厂留下两幅油画,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其价值,可能没有妥善保存。 |
|
青岛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