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鸟”重返地球yd12515
|
||
|
||
在外太空“漫游”7年的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1时50分许进入地球大气层,重返地球,焚毁前释放出可能收纳有小行星岩石样本的密封舱。 如果密封舱内确有样本,这将是人类首次直接获得月球以外天体的岩石样本,可为人类了解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情形提供珍贵线索。 “隼鸟”2003年5月飞往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丝川”。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外的天体。
在澳洲沙漠着陆 澳大利亚当地时间13日20时21分(北京时间18时51分)左右,“隼鸟”号探测器的主体与密封舱分离,当地时间23时20分(北京时间21时50分)左右,探测器以每秒约12公里的速度进入距地面约200公里处的大气层。探测器主体燃烧殆尽,只有进行了耐热处理的密封舱继续下降,在高度约10公里的地方打开降落伞,落到沙漠中。 字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说,他们通过电磁波确认密封舱已落地,并且从直升机上肉眼也能看到密封舱。 负责密封舱研发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副教授山田哲哉说,密封舱进入大气层时速度达到每秒12公里,超过美国航天飞机每秒8公里的速度。密封舱周围空气温度可能达1万至2万摄氏度。 密封舱外壳表面覆盖有厚约3厘米的新型塑料耐热材料。进入大气层后,塑料表面将熔化,密封舱内的温度有望保持在50摄氏度左右。 今天启动回收工作 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往返于于地球和月球之外的天体。 美国虽然曾经从太空回收过彗星尘埃。但从没有探测器在月球以外的天体着陆并返回。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派出约40人的回收队伍。 正式回收工作将在14日拂晓展开。字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预计,密封舱最快将于18日运回日本。 或带回小行星土砂 密封舱状如炒锅,直径40厘米,高20厘米。回收后,密封舱将被运回前线指挥中心,在那里经清洁处理,装入充满惰性气体的包装袋后,用专机运返日本。 “隼鸟”虽然两度在小行星“丝川”表面着陆,但岩石样本采集设备未能打开,不过,着陆时可能有地表土砂进入开口的密封舱。 “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是为了进行真正的宇宙探索而开发的:它在飞行途中进行了各种实验,包括先进的离子发动机的运用、自律接近小行星并着陆、采集岩石和沙子、返回地球、回收等,日本太空开发史由此迈出了飞跃性的一步 |
||
链接 漫游60亿公里 “隼鸟”号的成功返回地球,至少证明了日本在以下几方面的技术非同寻常。 传统的化学燃料引擎主要是靠燃料和酸化剂燃烧时所产生的高温气体作为推动力。“隼鸟”号的回归比当初预定延迟了3年,它的旅途长达约60亿公里,相当于环绕太阳约5圈。电离氙气喷射提供动力,实现了长距离运行。 “丝川”小行星距离地球约3亿公里,探测器到达小行星的精确度类似于从东京击落巴西的苍蝇。“隼鸟”成功返回地球,标志着“宇宙大航海时代”会在不久的将来到来。 子弹击碎岩石 从地球发出指令给“隼鸟”,“隼鸟”再把信息返回给地球,需要花大约40分钟。“隼鸟”号必须根据事先设定的各种着陆程序自行判断,这与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发达密切相关。 从“隼鸟”到“丝川”小行星表面的距离是通过“隼鸟”身上装置的激光高度计测量的数据来计算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则是通过用照相机捕捉事先发射到“丝川”上而的目标标记来确定。 着陆时,“隼鸟”底部伸出了一根长 “隼鸟”虽然两度在小行星“丝川”表面着陆,但岩石样本采集设备未能打开,不过,着陆时可能有地表土砂进入开口的密封舱。 |
||
“丝川”形如马铃薯 “丝川”小行星原定编号为1998SF 36,意即它是1998年9月下半月发现的第906颗小行星。其轨道与地球平均距离约3亿公里。它的外形如马铃薯,长约 |
|
|
“不死鸟” 多次出现险情 “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开发费用达到123亿日元(约合1.34亿美元)“隼鸟”七年之旅多次出现险情,项目组一度对“隼鸟”回归毫无信心。 2003年5月,“隼乌”随日本国产的M5运载火箭从鹿儿岛县升空,飞往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丝川”——研究初衷是测试利用离子引擎实施星际航行的可行性,伺机登陆“丝川”,采集岩石样本。 2005年7月,“隼鸟”首现重大故障,控制空中姿态的3台装置中,1台发生故障,10月,第二台出现故障,“隼鸟”只能依赖最后一台装置和离子引擎的喷射控制姿态。 2005年11月,“隼鸟”两度在“丝川”小行星上着陆,但在同年12月,化学引擎出现燃料泄漏,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络达近2个月。“隼鸟”延期3年返回地球。 2006年3月以来,“隼鸟”太阳能电池电量急剧下降, 2007年4月,“隼鸟”脱离丝川小行星轨道,开始回归地球之旅,同年10月。它关闭了用于长途航行的离子引擎,改为依靠惯性飞行。 2009年2月,“隼鸟”离子引擎重新点火成功,迈出返航地球的关键一步,但到去年11月,4台离子引擎中,只剩一台尚能运转。而返回地球需至少两台引擎提供动力。“笔鸟”当初设计时“埋伏”的一套电路友挥“奇兵”作用,利用离子生成装置和电荷中和器成功激活另一台引擎。 今年6月3日,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开始让“隼鸟”离子引擎持续喷射前,以修正轨道。5日,喷射按计划仃止,意味着“隼鸟”完成回归地球前的最后轨道修正。 多灾多难,百折不挠。“隼鸟”由此也博得“不死鸟”的尊称。 |
||
青岛早报 |
||
|
||
|
“隼鸟"归巢 密封舱已成功回收 |
|
降落在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沙漠地带的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密封舱14日已被成功回收。密封舱将被运回日本。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4日宣布,密封舱没有破损和异常。研究人员期待密封舱内能够装有“丝川”号小行星上的物质。研究人员说。只要有一粒直径不足O.1毫米的沙子。也是研究太阳系形成过程的重要资料。 据悉,由于密封舱内部的气体和尘土也是珍贵资料,密封舱将在真空环境下开封。 “隼鸟”号2003年5月升空,2005年11月两次在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距离地球3亿公里的“丝川”着陆。按计划,“隼鸟”号通过向“丝川”小行星表面发射金属球来采集飞溅起来的岩石,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不过,由于它曾经在小行星表面着陆,研究人员推测,着陆时的冲击可能令小行星表面的一些物质进入探测器的密封舱。如果能回收这些来自小行星的物质,则可为人类了解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情形提供珍贵线索。 “隼鸟”号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外的天体。“隼鸟”号的回归比当初预定延迟了3年。它的旅途长达约60亿公里,相当于环绕太阳约5圈。 |
||
青岛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