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糊精接技棉织物的工艺研究yd12418

原新1 朱平12 张林1 张建波(1、青岛大学“纤维新材料及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青岛266071)

(2、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

收稿日期;2009-12-23

作者简介:原新(1984-),女,青岛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功能纤维及功能纺织品

原载:染整技术2010/51-417

 

【摘要】用环氧氯丙烷在碱性条件下将β-环糊精接枝到棉织物上,并探讨了接枝机理、接枝方法及最佳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环氧氯丙烷能将β-环糊精接枝到棉织物上, 环氧氯丙烷接枝棉织物的工艺为:棉织物环氧氯丙烷10mo1/LNaOH=182(重量比),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45 环氧化织物接枝β-环糊精的工艺为:环氧化棉织物β-环糊精10mo1/LNaOH=11.120(重量比),反应温度为40 ,反应时间为3h

【关键词】β-环糊精;环氧氯丙烷;棉织物;接枝

【中图分类号】TS1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10)05-0001-04

 

β-环糊精(β-CD)7个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甙键连结而成,这些单体以环状束缚在一起,形成一个外部是亲水性表面,内部具有一定尺寸的手性疏水空腔的闭合筒状结构,能包合一定大小的功能物质分子,形成一种特殊的包合物。β-环糊精的分子空腔内径约7080nm,大小适中,应用范围广,且生产成本低,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包合材料[1-4]

目前,国内外在β-环糊精与药物包结方面的研究很多,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己应用于实际生产。实验利用环氧氯丙烷做交联剂将β-环糊精接枝到棉织物上,利用环糊精类似微胶囊的包合性能,可以开发出各种功能纺织品[5-7]

1   实验

1.l  实验材料与仪器

织物:14.76tex×14.76tex 524/10cm×283/10cm纯棉平纹织物(经退浆、煮练、漂白)

药品:β-环糊精、氢氧化钠(分析纯,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环氧氯丙烷(分析纯,上海凌风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酚酞、硫代硫酸钠(分析纯,天津市广成化工有限公司)

仪器:HH6恒温水浴锅(江苏金坛市宏华仪器厂),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制作所分析计测事业部),具塞三角瓶(250mL数个),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铝科工有限公司),烘箱(上海市实验仪器总厂)THZ282型恒温水浴振荡器(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NICOLET 5700型红外光谱仪(北京尼高力天光科贸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棉织物环氧化

(1)棉织物预处理

称取1g棉织物,放入250mL锥形瓶中,并加入25mL蒸馏水和⒍1mo1/LNaOH溶液4mL,溶胀1h

(2)棉织物环氧化

在溶胀后的棉织物中,加入55mL蒸馏水,10mL环氧氯丙烷和10mo1/LNaOH溶液4mL。将三角瓶或烧杯震荡后,放入水浴振荡仪中,40恒温2.5h,停止反应,加入适量蒸馏水,产物洗涤至中性,并用硫代硫酸钠和酚酞指示剂检测流出液,直到流出液中不含环氧氯丙烷为止,抽滤,再用丙酮清洗两次,50下烘干。

(3)残留环氧氯丙烷的测定

活化介质清洗液中残留环氧基的检测,采用如下方法;在适量清洗液中,加入13mo1/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3mL1~2滴酚酞指示剂,剧烈振荡后,溶液不变红,说明环氧基己清除完全,其反应方程如下;

1.2.2  环氧化棉织物环氧值的测定

(1)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mo1/LNaoH标准水溶液;将40mLNa0H溶于1000

mL蒸馏水中,用邻苯二酸氢钾标定。

盐酸丙酮溶液;将4lnL盐酸溶于160nlL丙酮中,均匀混合即成,现配现用。

酚酞标准液;将酚酞在105烘箱中干燥1h,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准确称取一定量的酚酞,用60%乙醇溶液配制,浓度为3.5×10-4 mo1/L

(2) 测定方法

称取一定量的环氧化棉织物(精确到1mg),放于具塞三角烧瓶中,用移液管加入20mL盐酸丙酮溶液,加盖摇匀后在阴凉处室温放置1h,再加酚酞指示剂3滴,用1mo1/L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为终点。同样操作,做空白试验。

1.2.3  环氧化棉织物与β-环糊精反应

将制备的环氧化棉织物,放入10mo1/LNa0H与β-环糊精的混合溶液中,环氧化棉织物与NaOH的质量比为150,环氧化棉织物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为11.2。反应温度为45,水浴震荡2.5h。注意;将β-环糊精加入到10mo1/L Na0H溶液中,待环糊精完全溶解后(溶解后的β-环糊精强碱溶液为淡黄色且透明),再将环氧化棉织物投入到烧杯中,震荡反应。震荡反应2.5h后,停止震荡,并向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最后,洗涤,抽滤至洗出液为中性,50烘干。

1.2.4  织物上β-环糊精含量测定

(1)溶液的配制

β-环糊精标准液:将β-环糊精在105 烘箱中干燥1h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准确称取一定量的β-环糊精,用二次蒸馏水配制,浓度为3.0×10-3mo1/L

酚酞标准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酚酞,用60%乙醇溶液配制,浓度为3.5×10-4mo1/L

缓冲溶液: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配制pH值为10.5的缓冲溶液。

(2)β-环糊精回归方程

准确移取β-糊精标液0.500.701.001.201.502.00mL分别置于25mL容量瓶中,各加入10mL蒸馏水,再加入2.00mL酚酞标准溶液,混合均匀,然后分别加入2.00mL缓冲溶液,定容,摇匀,放置40min。用蒸馏水作参比液,用1cm比色测定其吸光度。以吸光度下降值(A)对环糊精的浓度作图,绘制标准曲线。

1 β-环糊精标准曲线

回归方程为:△A=0.04193C+0.0088   R=0.9999式中:ΔA为吸光度下降值;C为β-环糊精浓度×10-4,单位mo1/L。通过测定吸光度,确定β-环糊精浓度。

(3) 织物上β-环糊精含量的测定

称取一定重量的经整理后的织物试样,在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室温浸泡一定时间,从浸泡液中移取一定量的溶液,先用酸液中和,然后置入5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一定量酚酞标准液,一定量的缓冲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放置一定时间后,测其吸光度值,并代入回归方程求出接枝到织物上

β-环糊精含量。

1.2.5  红外光谱分析

分别测定未处理棉织物、接枝β-环糊精棉织物及β-环糊精的红外吸收光谱。

2   结果与讨论

2.1  影响棉织物环氧化的因素

β-环糊精接枝棉织物的关键是棉织物环氧基的含量。因此,本实验以1g棉织物为标准,探讨影响棉织物环氧化的因素,见图2

(a)

(b)

(c)

(d)

2 不同因素对棉织物环氧化的影响

2(a)表明棉织物上的环氧值,在反应初期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到达45时,环氧值达到最大值;再升高温度,由于环氧氯丙烷的水解和自身聚合等副反应的加剧,导致环氧基含景降低而环氧值下降。所以,环氧化反应的最佳温度为45

2(b)表明当反应进行3h后,棉织物上的环氧值基本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反应环氧值变化不大。

2(c)表明棉织物上的环氧基含量,反应开始时随环氧氯丙烷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环氧氯丙烷用量达到7mL时,棉织物环氧值最大,环氧化最充分。再增加环氧氯丙烷的用量,棉织物环氧值反而下降。故环氧氯丙烷用量为7mL时环氧效果最佳。

2(d)表明随NaOH溶液用量的增加,棉织物上环氧基的含量显著增加;NaOH溶液用量达到5mL时,环氧基含量最大,而后随NaOH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其原因是环氧氯丙烷在碱性条件下本身发生醇解反应,且醇解过程中会消耗一些碱,从而降低体系的碱浓度而影响棉织物的环氧化。

在环氧氯丙烷分子中,由于电子云密度集中在氧原子上,而氧原子非常活泼,其在亲电试剂H+作用下,易生成环氧氯丙烷正离子中间体,但这种中间体不稳定,易转化为3-2-羟基丙基正碳离子该正碳离子取代棉织物上的H+,然后发生闭环反应得到环氧化棉织物。

因此,环氧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g棉织物需环氧氯丙烷7mL10mo1/L NaOH 5mL;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3h

2.2  影响β-环糊精接枝环氧化棉织物的因素

研究发现,环氧化棉织物与β-环糊精的反应,受反应时间、温度、β-环糊精含量和环氧值的影响,如下图3

(a)

(b)

c

(d)

3不同因素对β-环糊精接枝环氧化织物的影响

    3(a)显示当反应进行3h后,棉织物上β-环糊精的含量己基本达最大值,再继续反应β-环糊精质量变化不大。

3(b)表明棉织物上β-环糊精的含量,在反应开始时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到达40时,其含量达到最大值;再增加温度时,因环氧氯丙烷的水解和自身聚合等副反应的加剧而导致β-环糊精含量下降,故最佳反应温度为40

3(c)表明β-环糊精与环氧化棉织物的质量比越大,棉织物上β-环糊精的含量越大。当两者的质量比大于11.1时,棉织物上β-环糊精的含量增加缓慢,故其最佳反应的质量比为11.1

3(d) 棉织物上β-环糊精的含量,随环氧化棉织物上环氧值的增加而增加。当环氧值超过1.2时,增长率趋于缓慢。

2.3  结构分析

β-环糊精、棉织物、β-环糊精接枝棉织物的红外谱图见图4

A、β-环糊精;

 

 

 

B、未处理棉织物;

 

 

C、接枝β-环糊精棉织物

4  红外光谱图

由图4可知,接枝β-环糊精棉织物的红外谱图中,947.74cm-1处出现含α-(14)-糖甙键环骨架振动,728.12cm-1处出现环振动吸收峰,两者证明棉纤维己接枝上由葡萄糖吡喃环经α- (14)-糖甙键合而成的β-环糊精分子。棉织物的一些吸收峰减弱,可能是因为所接枝的β-环糊精遮盖了棉织物的部分基团,而使其吸收带被掩盖。另外,可看出棉纤维分子并未因接枝β-环糊精而发生根本性破坏。

3  结论

(1)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可将β-环糊精接枝至棉织物上,棉纤维分子并未因接枝β-环糊精后而发生根本性破坏。

(2)环氧氯丙烷接枝棉织物的工艺为;棉织物;环氧氯丙烷;10mo1/L NaOH 1.82(重量比),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45;环氧化织物接枝β-环糊精的工艺为;环氧化棉织物;β-环糊精10mo1/L NaOH=11.120 (重量比),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3h

4 参考文献

[1] Liu Y Han B H Sun S Ⅹ, et a1 Mo1ecu1ar recognition study on supermo1ecu1ar system and enantiose1ectivity of aliplatic alcohols by L-Tryptophan-modified β-cyc1odextrin [J] J 0rg Chem1999 64;1487-1493

[2] Kuwabara TTakaura MMatsushita A.et a1.Pheno1phtha1ein-modified β-cyc1odextrin as a mo1ecu1eresponsive co1or1ess-to- co1or change indicator [J]. J Org Chem 1998 63;8729-8735

[3] 童林荟,环糊精化学基础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83

[4] Le Thuaut PMarte1BCriniGeta1Grafting of cyc1odextrin sontopo1y propy1ene nonwovenfabrics for themanufacture of reactive fi1tersI.Synthesis parameters [J]. Journa1 of App1ied Po1ymer Science200077 (10);2118-2125

[5] 林颖,吴毓敏,吴雯,等.天然产物中的糖含量测定方法正确性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68(3)5-9

[6] 万军民,胡智文,陈文兴等,纤维素织物接枝β-环糊精的合成及其富集金属离子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4(4);565-572.

[7] 陈海相,余志成,陈文兴,等.β-环糊精修饰纤维素织物的制备[J]纺织学报,200324 (5)40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