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桩术yd12304
|
|
早报讯 青岛海湾大桥建成后除了发挥交通功能外,还将成为景观标志,按照设计要求,大桥要保持1OO年使用寿命。记者昨日获悉,为了夯实“百岁寿命”基础,行业专家汇聚心智研发多项高端技术建设海湾大桥。前天,青岛海湾大桥工程《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由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协、中国公路学会联合举办的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该奖项是我国交通行业科研最高奖项。 解决“打桩”两大难题 对一般人,“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是个陌生词,而对海湾大桥建设者,提到此却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这是一项尖端技术”。青岛海湾大桥海上承台即大桥柱基达1258个,为满足胶州湾景观要求,承台均被设置在浪溅区和水位变化区。 “这些区域承台施工环境恶劣、腐蚀环境特别严重。”山东高速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目前国内已建设的跨海大桥中,由于新、旧混凝土变形不协调而引起的混凝土套箱开裂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因为钢套箱在施工中由于经济原因需尽快周转施工,很难满足有关耐久性规范中关于“新浇钢筋混凝土6周内不宜与海水接触”的规定,这大大缩短了结构物使用寿命。青岛海湾大桥承台底面置于低潮位以下,按传统施工方法围堰必须进行水下封底,但在海洋环境下很难实现。为此,青岛海湾大桥技术人员经过反复实验,研制开发了“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 这是以胶囊止水和防裂弹性应力吸收层系统为核心技术的一整套水下无封底预制混凝土套箱设计方法和建造工艺技术,对保证工程质量和承台耐久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了混凝土套箱封水和承台、套箱裂缝两大难题,填补了该项技术的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我国围堰施工技术的重大突破。 新技术建桥节省五千万 据了解,使用“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每个海上承台施工可节省费用35万元,施工周期平均减少8天,而施工完成后砼套箱不拆除。 海湾大桥混凝土套箱下放施工还可作为承台保护装置,避免了承台受外界腐蚀。这项成果开发应用以来,在海湾大桥八个合同段378个承台施工中得到应用,节省开支5186万元,该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本项研究的核心技术也在世界最大桥隧结合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多项技术获得国家级奖项 除了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外,大桥建设中还有多项技术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大桥建设之初,曾几次进行海底勘测,专家们得出的结论令人咋舌:海湾大桥经过的海底岩石包括了“地球上所有常见岩石种类,完全能够开一家地质博物馆”。为此,青岛海湾大桥采用了GPS三维定位系统,将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应用到定位中。GPS系统一天24小时连续不间断在海上运行,事后所得数据分析,每一个桥墩的实际位置和测量位置误差最大不过毫米级,真正做到了“天衣无缝”,其高精度卫星三维定位测量控制系统,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
青岛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