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士谦yd12210
|
|
发现 墓碑残石藏身茶场 “我对植物和中药研究很感兴趣,平时喜欢爬山或到树林中探访植物。”今年62岁的中药植物专家于涛告诉记者,前天,他来到太平山南麓的植物园茶场,也就是青岛最早的南茶北移工程原址,想看看那些50多年的青岛茶树“老祖”,看完茶树,工作人员顺便带他去看看那些让他们一直疑惑的刻有外文的石头。结果来到当年用于引水的水渠前,他惊奇地发现,用来堆砌水渠的那块刻有外文的石头竟是块墓碑残石,这块残石是灰黑色大理石材质,表面光滑如镜,据他推测,上面文字应该是德文,后来他又沿着水渠观察,竟又发现了一块刻字的残碑,他将碑面擦干净,发现上面赫然刻着“和士谦”三个字,凭着自己的一些历史知识,他推测这应该是一名德国传教士的墓碑残石。 探访 周围残碑超20多块 于涛对于这一发现特别兴奋,立即咨询文史专家鲁海,鲁海初步判断这些残碑应是”十年浩劫”中被破坏的万国公墓里的墓碑残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于了解墓碑的来历是否有帮助呢,于涛随即又联系了中德关系研究会专家夏树忱教授,两人约定一起到现场看个究竟。 昨日.记者跟随于涛和夏树忱一起来到植物园茶场,在一条已经废弃的沟渠里,在于涛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那块刻有“和士谦”三个字的残碑,长34厘米宽18厘米,其中“谦”字还是繁体字,在距离这块残碑不远处的储水池入口处.那块刻有外文字的残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碑面非常光滑,而下方还有一块同等材质、颜色的残碑。夏树忱教授辨认后确认上面刻的是德文,用的是花体,根据残缺的几个单词翻译,大意是“我们亲爱的……我亲爱的”。 揭秘 墓碑主人是和士谦 “附近共有9块同等色泽和材质的残碑,应该是同一块碑,而墓碑主人就是和士谦.这两块有字的碑文正是它的正反面,从德文称呼来看,应该是他的家人或后人给立的碑。”夏树忱告诉记者,这些残碑应该就是万国公墓里的石碑,在“十年浩劫”中遭到破坏,没想到散落到此多年才被发现,去年他们在中山公园发现多块残碑,但都已无法辨认墓碑主人,记者跟随他们在茶场蓄水池、沟渠等处,发现大大小小的残碑20多块,都都不同材质,因为墓碑正面都藏在内侧,无从辨认这些墓碑的来历。 |
和士谦曾筹建青岛最早学校 他对青岛的教育发展有贡献专家称墓碑的发现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
记者就此咨询了文史专家鲁海,鲁海介绍,万国公墓又称欧人公墓,是在1901年建造的,当时里面埋葬了一些中外的上层社会人士,较为著名的有在青德国总督叶什克.植物学家、科学家福柏,中文名花之安,他也是一名名传教士。万国公墓在“十年浩劫”中遭到严重破坏,公墓中的很多墓碑都遗失了,后来有几块被找到,放在炮台山。 据鲁海先生了解,和士谦(德文名CarloJohno Voskamp卡尔·约翰·佛斯卡姆普),是德国柏林传教会的牧师,在1898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来青传教,在他的主持下当年6月建立了德华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城阳路青岛中医院,当时设有小学,中学和师范班,应该说是青岛最早的一所学校,他最大的贡献是师范班的设立,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数理化等知识的师资,比卫立贤创办的立贤中学(_现九中)还要早两年,在1914年一战中,日本侵占青岛后,该学校停办,后被美国接收办成信义会医院,解放后改名为中医院。鲁海认为,和士谦对于青岛的教育发展有所贡献.墓碑的发现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作为历史传承的实物资料具有保存意义。 |
青岛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