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镶边yd12008

早报讯 即墨镶边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昨天被列入即墨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昨天从即墨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了解到,这一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几年前差点失传,而如今继承人王军在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办起了免费培训班,让4000多人学会了这门老针线活。艺术品远销40多个国家。昨天,记者采访了王军。

外公留下针线活差点失传

    “这手工镶边艺术是我外公传下来的。”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见到了47岁的王军,如今已经开了镶边厂的王军告诉记者,他从小跟着外公长大,从记事起,外公就喜欢穿针引线,随便在一块布上画上图案,很快就能绣出好看的花边来,邻居们都喜欢他外公绣的花边。10岁时,王军就开始跟外公学起针线活,并学会了自己设计图样。外公去世后,王军就顶起了“即墨镶边”的大梁。

    可后来,王军觉得大男人老做这些女人的活不像话,就将这门手艺放到了一边,还差点将外公留下来的许多图案设计本和已有百年历史的成品给烧毁。所幸在即墨市文化局的帮助下,王军慢慢发现他家的这一祖传手艺竟然是个能赚钱的“宝贝”,多家针织厂想出重金聘请他。

91岁老人学会镶边艺术

    “许多老人都学会了镶边艺术。”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市文化局非遗办公室王科长的带领下来到即墨温泉镇南北行村的王文亚家。91岁的老人正一针一线的认真做镶边艺术,在老人的带动下,她的儿媳妇和孙女也开始学习这种手工镶边艺术。一家人闲暇时坐在一起穿针引线。

  王科长告诉记者,这种镶边艺术全部采用一针一线手工制作,制作出的桌面、床单等装饰品精美绝伦。为了让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在即墨文化部门的宣传帮助下,王军开办了一个免费学习班。没想到学习班刚开办,就有数百人报名。经过不断培训,如今即墨学会镶边艺术的人有4000多名。在这些人当中,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只有16岁。王军将这些民间艺术品定期回收,全部销售到了国外。

    “我正在设计将青岛的各大景点搬上镶边艺术。”王军告诉记者,今年,市民将会见到镶有青岛美景的镶边艺术品。   

新闻链接

即墨镶边已2000岁

    即墨县志记载,即墨镶边(花边)是在鲁绣的基础上衍生而来。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春秋时期的齐鲁已兴起绣业,秦汉以来,以即墨、临淄为代表的齐地一直保持着政治经济中心区的地位。由此佐证,即墨镶边的历史可以溯源到2000多年以前。

青岛早报2010/1/13/18记者康晓欢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