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地震yd12007

海地饱受天灾人祸这一加勒比海岛国经历30多次军事政变

    海地独立206年,政局动荡、贫穷饥荒堪称关键词。这一加勒比海岛国经历30多次军事政变。经受一轮又一轮飓风侵袭。各种政治、社会风波时而引发骚乱……

    海地饱受天灾人祸,里氏7.0级强震再添新痛。

【天灾频】

    12日地震震中位于海地境内,震源深度为10公里,是海地自1770年以来遭遇的最强地震。

    近现代史进程中,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1946年发生里氏8.1级地震,震中虽然位于邻国多米尼加共和国,却引发海啸,致死1790名海地人。

    2004年9月,海地遭遇飓风“珍妮”袭击,3000多人丧生,西北部城市戈纳伊夫是重灾区,全市25万居民中大约20万人无家可归。

    海地2008年8月至9月接连遭遇4场灾害性风暴,热带风暴“费伊”和“汉娜”以及飓风“古斯塔夫”和“艾克”接连袭击海地,触发洪水泛滥、山体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法新社援引海地政府提供的统计数字报道,风灾中793人死亡,另有超过300人失踪。

【人祸重】

海地1804年1月1日宣告独立,成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第一个独立国家,但1915年至1934年遭美国占领。

    1957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上台,随后立儿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为政治继承人。杜瓦利埃父子1957年至1986年先后担任海地总统,政界和舆论界称之为“家族独裁者”。

    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1990年成为首任民选总统。他1991年2月就职,同年9月因军事政变流亡美国。他在美国1994年军事干涉之后回国,复任总统。鉴于海地宪法规定不得连任,他1996年2月7日去职。

    阿里斯蒂德2000年11月再次竞选总统获胜,2001年就职。

    2004年2月,海地再次发生兵变,阿里斯蒂德政府被推翻,国内持续动乱,社会矛盾激化,犯罪活动猖獗。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同年4月通过第1542号决议。决定设立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负责协助维持治安。

    2006年5月,勒内·普雷瓦尔就任海地总统,恢复宪政。

【粮食缺】

    海地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最贫穷国家之一,外国援助贡献政府财政预算三至四成。全国人口近900万,失业者占大约一半。岛国七成人口每天以不足2美元维生。

    2008年4月,首都太子港居民与粮食零售商因米价发生冲突,原因是政府推行的大米限价措施未获落实。冲突中,部分抗议者哄抢食品商店、冲击总统府、焚烧联合国维和部队军车、袭击联合国维和人员。总理雅克·爱德华·亚历克西因遏止粮价上涨不力而遭国民议会罢免。

    法新社援引海地官方数据报道,超过四分之一的海地人眼下承受粮食供应不稳定困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海地列为世界经济最脆弱国家之一。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每天向50多万海地学生提供一餐饭。而这顿饭往往是这些孩子每天唯一的一餐。

    这一组织同时向海地10万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5万名5岁以下儿童提供食品。

里氏7级强震袭来,海地人员伤亡重,财产损失大。包括中国政府在内,国际社会即刻伸出援手,挽救海地于危难。

    海地地处加勒比海,岛国七成人口以每天不足2美元维生,是西半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政府财政预算三成以上依赖外国援助,是对外援依赖最甚的国度之一;治安主要维系于大约900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之手。

    积贫积弱,长年社会动荡,基础设施落后,行政资源匮乏。更要命处在于,海地粮食八成靠进口或外援,但凡遭遇重大灾害即成“孤岛”。“孤岛”,兼有地理和经济意味,几无自救能力.国际援助成“生命线”。

  2008年4月,海地因米价飙升爆发严重骚乱,联合围秘书长潘基文号召捐钱捐物。同年夏秋,海地连遭4场热带风暴袭击,数百人死亡,近900万人口中近百万人流离失所,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提供1.08亿美元紧急援助。

汇总现阶段信息,海地即便向来多灾多难,12日灾情依然堪称“史无前例”。联合国常年有海地实施维和行动,维和人员来自数十个国家,包括中国,对这场地震的国际关注度得以充分放大。

    多个国家当天宣布向海地调遣人力物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证实,中国红十字总会决定提供紧急援款,中国国际救援队将赶赴灾区。

    拯救“孤岛”.刻不容缓。

青岛早报2010/1/14/28本版文图据新华社等媒体

 

    海地地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虽然已过,但各国救援队不断发现幸存者。见证了生命的奇迹。然而与此同时。太子港街头也是乱象丛生。盗窃、抢劫。甚至强奸事件时有发生,大量太子港居民举家逃离首都。到底有多少人在这场地震中遇难,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精确统计,泛美卫生组织16日预计,大约5万至10万人丧生。海地总理贝勒里夫告诉美联社记者,10万人遇难“看来只是最低数目”。

青岛早报2010/1/18/32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