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废水
贾洪斌 王力民 高鹏 李付杰 华纺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滨州256200
收稿日期:
原载:染整技术2009/12;12-14
【摘要】对印染废水(中水)做深度处理,通过专门的分离技术,以提高分离效果,采用CFM悬浮膜分离后ss<
【关键词】废水(中水);脱色率;膨润土;生物炭
【中图分类号】X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350(2009)
华纺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大型纺织印染企业之一,年印布2亿多m。现有的废水处理设施为厌氧、好氧+物化处理系统,处理能力为
自2007年以来,公司拿出700多万元,用于中水处理工程,设计规模为
l 废水的性质及处理要求
1.1 废水(中水)的性质
在印染废水中,除染料外,还加入了大量的助剂和盐类,成分十分复杂。经生化、物化处理后,大部分污染成分被除去,但仍有部分污染物和染料留在水中。要使废水重新回到生产中去,就必须对水的性质有所了解。首先对废水(中水)的吸收光谱进行了测定(见图1)。
|
图l
L=lcm(水)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 |
从图1可以看出,在整个可见光区(人眼可观察到的颜色)没出现第二个吸收峰,说明染料成分较为单一。随着紫移,光吸收在逐渐增加,说明废水中的色素主要为黄色。整个废水的性质应该以表面活性剂、无机盐类和黄色染料为主要污染成分。表1为废水的综合指标。
表1
项目 |
含量 |
COD(mg/L) |
≤500 |
SS(mg/L) |
200-300 |
总硬度(mg/L) |
≤450 |
色度(稀释倍数) |
300-400 |
电导率(μs/cm) |
≤1500 |
pH值 |
7~8 |
1.2 出水水质
根据生产技术要求,回用水暂订如下标准(表2)
表2
项目 |
含量 |
COD(mg/L) |
≤60 |
SS(mg/L) |
≤10 |
总硬度(mg/L) |
≤450 |
Fe、Mn(mg/L) |
≤0.1 |
色度(稀释倍数) |
≤25 |
电导率(μs/cm) |
≤1500 |
pH值 |
6~9 |
2 处理工艺及方案
3 工艺及其讨论
为验证工艺可靠性,试验中把污染物去除和脱色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说明工艺可行性。
(1)反应条件,氧化时控制pH≥12,时间为2h,运行证明,反应条件对处理效果有着较大影响。当pH≤11时,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小于20%,当pH≥12时,则出现一个突跃,去除率达50%以上。加入氧化剂后,沉淀速度加快,脱色效
果增加。为考察在不同pH值下的脱色效果,选取360nm处作为测定波长,测定处理前后的吸光值,按吸光值变化计算脱色率。见表3
表3反应条件对脱色率影响
pH值 |
8.0 |
9.O |
lO.O |
11.O |
12.O |
13.0 |
吸光值A |
0.700 |
O.690 |
O.600 |
O.580 |
0.340 |
0.340 |
λ:360hm,L=
以上不难看出,当pH值≥12时,脱色率达50%以上,pH值ll时,脱色率不到20%。
(2)时间由于生化以后的污染物以水溶性有机物为主,而以表面活性剂为多,通过空气氧化可部分去除,但过长的时间,无疑增加运行成本,本工艺氧化时间为2 h。
(3)共存离子的影响在印染过程中,由于加入了大量的无机盐,无疑增加了废水的电离度,对絮凝极为不利,所以不能以NaOH调节pH值,应选用Ca0并添加少量Mg盐。
(4)SS的影响作为化学絮凝,最终是以悬浮物的形式实现泥水的分离为目的。因而,SS去除越彻底,处理效果越好。处理中采用专用药剂和专门的分离技术以配合工艺。
(5)混凝剂作为化学絮凝,从经济和使用考虑,目前仍以铁系和铝系混凝剂为主。有人对硅藻精土加以研究,成功地用于印染废水处理,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但硅藻精土价格偏高(2000元/t),本工艺以膨润土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少量活性成分,用工业废酸进行活化,经半年多的运行,同样取得很好的效果。而膨润土的价格仅为硅藻土的十分之一。表4为加入膨润土脱色及污染物去除情况。
表4
水样 |
未加前 |
加入后 |
||
COD(mg/L) |
吸光值A |
COD(mg/L) |
吸光值A |
|
氧化后 |
220 |
0.35 |
120 |
0.07 |
从表4不难看出,膨润土经活化后,其脱色和吸附效果显著,脱色率达80%,污染物去除45%。关于混凝剂的去除率,水质不同,效果不同,甚至与污染物浓度有关。污染物浓度过低,在水中分散度增大,则较难富集和絮凝,去除率就低。
|
|
图2 |
图3 |
(6)分离在本工艺中,采用专门的分离技术(见图2,图3),以提高分离效果,达到对污染物的去除。经半年多的运行证明,CFM悬浮膜分离后SS≤3mg/L,CODcr≤60 mg/L,色度在20倍以下。证明技术是可行的。
(7)生物炭作为回用水,除考虑色度、COD的影响外,还要考虑Fe、Mn、硬度、电导率等因素的影响,在本工艺中增加了生物炭吸附装置。最终出水见表5。
表5
项目 |
含量 |
COD(mg/L) |
≤60 |
SS(mg/L) |
≤10 |
总硬度(mg/L) |
≤250 |
Fe(mg/L) |
≤0.1 |
色度(稀释倍数) |
≤3 |
电导率(μs/cm) |
≤500 |
pH值 |
7.5 |
通过半年多的运行,处理效果稳定,说明工艺可靠。
关于活性炭的吸附机理,在众多文献中已有论述。这里谈点粗浅认识,与同行探讨。作为印染废水,经生化、物化处理后,剩余污染物以水溶性有机物为主,而水溶性有机物,其一端是亲水的,另一端是憎水的。由于亲缘关系憎水端往往被活性炭捕获,而另一端却伸在水中。这样在动态吸附过程中,很有可能导致污染物C-键键合力削弱,甚至断裂。当有机物分子小至一定程度,就会从水中逸出。当然以上受两方面因素限制,一是水中SS应很低,防止堵塞。二是絮凝效果也好,使胶体转化为絮体。
(8)控制为便于运行管理,全程采用PLC控制,从进水、出水、pH值控制到排泥实行自动化,在减少操作人员的同时,运行更加安全可靠,确保工艺的完善。
4 处理成本及运行费用
(1)药剂费:本工艺药剂费分三段,一是CaO,加入量为1.0~1.
(2)电费0.20元/m3。
(3)人工费每班一人,共4人,月工资按均1200元/人计,达到设计规模时,人工费0.02元/m3。
合计费用为0.97元/m3。而目前向管网输费费用为l元/m3,工业用水为2.8元/m3。不难看出,以上工艺从经济上是可行的。
5 有待完善的地方
由于受施工时间的限制,一期工程尚有待完善的地方,那就是在氧化池前端增加微电解部分。
利用微电解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已有很多报道。这里根据在该方面的实践,作简要介绍。
作为微电解材料,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铁炭电极,即利用工厂废铁屑(阳极)加入活性炭作阴极。活性炭不仅能吸附有机物,同样对Fe2+等也具吸附作用,当吸附在上面的Fe2+被氧化为三价后,在阴极材料外面则形成绝缘层,阻碍了电子的流动,也就失去了干电池的作用。
后来,有人改用生铁屑,以渗碳体作阴极,渗碳体为Fe
易堵塞水路和气路。
为了能使这一新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我们对新型微电解材料做了大量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经验,有望在二期工程中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