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传统蓝印花布的色彩创新yd11819

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沈雯晔 陆建华

原载:桑麻会刊2009/11;135-139

 

    色彩是辨识物体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切视觉文化最重要的基础。纵观我国各种民间工艺,用色大都以红、黄、绿等纯度极高的大面积色为主,辅以间色,作品色彩充满夸张,呈现出热烈、浓重的喜庆气氛。然而蓝印花布艺术在民间色彩的海洋中却显得那样淳朴,展现出一种全然不同的色彩特点。

    一、蓝印花布的色彩艺术与民俗文化

    我国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这些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促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对色彩的特殊偏好和深刻定义。民间艺术蓝印花布的艺术创作一反民间艺术惯有的丰富色彩,仅使用简单的蓝白两色,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于素雅中散发出特有的色彩感染力。这种与众不同的朴素和清新与那些张扬的美形成对比,深得人们的喜爱。劳动人民对于蓝色的喜爱不仅缘于历史进程中染蓝工艺的发展与成熟,从色彩学角度看,也蕴含深刻的人文涵意。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建立了五色体系,即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它由阴阳五行说衍生而来,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指导人们生产实践生活的哲学思想观念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蓝印花布的蓝色,即为五色中的。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为东、为木、为春,传统色彩观念中被列为正色之一。从战国开始,我国就有了尚色的习俗。历朝历代都有自己尊崇的色彩,统治者获得政权后,如<礼记·大传>中所述先改正朔,易服色,色彩成为统治者构筑等级权威的符号手段之一。几乎每个朝代都对色彩进行严格的管理,甚至制定了明确的色彩规范。据考证,自汉代以后服装着青色者地位一般不高。贞观四年唐太宗曾下诏规定百官服色,宋代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地位卑下者如婢女,被称为青衣,这也是人们在文化观念中形成的平民女子的代名词。可见,色彩在政治、文化背景下既是现实的、审美的,又是观念性的、历史性的。蓝印花布的色彩在民间不仅诉诸视觉,同时还受到政治文化传统的制约,成为纯朴的劳动人民含蓄而谨慎的着装色彩。更重要的是,青色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深深扎根,传统青花瓷就映射出了中国人沉稳内敛的民族性格,在民俗文化中青色也寓意吉祥美好的愿望。

    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亦称青花布,在民俗风情中既是实用品,也是人们沟通内心情感的标志。除了通过吉祥纹样来表达良好祝福和对美满生活的期望外,蓝印花布色彩形式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更是值得一提。

    人们用青花布的青白色与为人做事清白构成谐音,来比喻自身坚贞无瑕,一身清清白白,文人则着青色服装以示清高。另外,在南通启东地区,民间在婚俗中利用的谐音来表达情感寄托较为普遍。青布由靛青所染,靛青又出于大青,层层离不开,在成亲大喜之际,利用同音就是图吉利,增加喜庆的气氛。精美的嫁妆选用青布带来抬;女方在回亲礼中,用青花包袱布包裹一株茂盛的万年青是不可缺少的。万年青为夏冬常青植物,人们取其作为永远相亲相爱、恩爱万年的象征。包袱布本为平常包裹被面、衣服的实用品,而在成亲的日子里印染有龙凤呈祥等纹样的青花布却担负起不同往常的使命,用她来包裹万年青象征着(亲)上加青(亲),从而构成对对双亲成双成对的婚俗特征。此时的青花布被赋予的功能和含意更符合人们的意念,仿佛唯此才足以满足人们的衷心祝福和期望。

    其实,劳动人民对的联想和崇尚,还可从诗经《郑风·子衿>中找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诗者用比兴的手法把长领襟、绶带上的青色比喻成自己思念情人的深切情思。用青花布包裹万年青所寄寓的深情厚谊与这种手法是一脉相承的,这种表达方式正是人们内心积聚的情感和民俗特征的充分体现。由此可见,人们对的推崇和借代的民族心理特征在民俗文化中不断地被传承。也正因为如此,蓝印花布的艺术生命才未淹没于机器印花的大潮,延续着人们心中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蓝印花布看似简朴的色彩中,从这些蓝印民俗事项中,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看到民间艺人深厚的生活

基础与高度的创造热情,这些也正是应该从民间艺术中吸收的精华所在。

  二、当代多样化的色彩需求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崇尚的色彩,例如秦朝尚黑,西汉尚黄,蓝印花布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鲜明的蓝白色调存在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如同空气一般弥漫在人们身旁,反映着民众生活的朴素美和含蓄精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色彩观也发生着变化。从以五行学说为支架的古典色彩观,到在一段特定时期内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化色彩观,我国的用色观念一直被牢牢束缚。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对色彩的压制开始瓦解,黄色不再是帝王专用色,使用紫色也不再是贵族阶层的特权,人们认识与接触的色彩也越来越丰富。国际上,1963年英国、法国、日本等16个国家联合成立国际流行色协会(简称LCA),专门研究色彩的潮流,对各地流行色调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国际流行色发展趋势。随后,色彩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也蓬勃发展起来,人民生活也日渐色彩缤纷。

    近年来,国际流行色大多选择大自然的色彩。这是人们面对环境污染,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的境况下,表现出对自然的关爱和无限向往。由天然植物作染料的纯手工蓝印艺术也在新时代顺应这发展趋势而再次展现出它特有的色彩与文化魅力。在南通、上海、浙江等地再次掀起的蓝印制品售卖热潮使我们对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扬更增添了一份信心,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使这种传统艺术适应新的时代和人们新的审美需求。

    进入2l世纪,色彩与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传统社会里表现得那样微妙。在国际市场上,色彩营销的理念正步入正轨,企业根据市场特点,充分利用色彩表现手法体现其产品的外部特征来进行营销组合,以满足顾客的特定需求。色彩作为第一视觉印象是人们可以最快的速度感知的,它优于形状、空间位置或者表面细节对人的感知作用,所以美国营销界总结出七秒定律:消费者会在七秒内决定其购买意愿,而在这短短的七秒钟里,色彩决定了67%。从这一理念可以得知以色彩为卖点将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蓝印花布现代制品继续保留色以传承其情的民俗寓意固然是必须的,但面对当代多样化的市场色彩需求,在保持蓝印艺术

传统纹样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的多样性尝试也未免不是一条创新思路。另一方面,丰富多样的现代蓝印色彩搭配也为蓝印制品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现在的“消费者与其说是购买产品,不如说是在购买色彩”,许多的设计品、服装等在市场消费的支配下纷纷应用多种色彩形成系列产品设计,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色彩作为艺术与设计的要素之一,其目的可以说是为了传达与传播一种心灵或是文化的理念。而蓝印艺术所体现的文化理念与自然、健康、美好是紧密相连的,这与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和理念可谓是殊途同归。

  三、南通蓝印花布色彩创新的新途径

  在当前消费市场色彩需求多样化与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客观条件下,蓝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历史的必然,对靛蓝染色的创新就成为最有力的表现手段之一。

    1.运用现代技术控制多种染成色

    现代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并不是作为传统工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在民族精神的影响作用下,它继续创造着属于各个民族的新的文明、艺术形式和样式。蓝印花布的传统染色工艺多依据师傅带徒弟、家族化方式等个人经验传承下来,这些无数前人经验的积累总结缺乏现代科学的分析,这也是蓝印艺术发展缓慢,难于面对现代印染技术冲击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由于染蓝工艺需要温度、pH值、还原剂三种条件相配合,操作复杂,而且染色深浅还与浸染的次数有很大的关系,对参变量做些许改动后即便是在染色过程中也很难确切地知道染成色相,而依据现代技术的定量分析则可以确定不同的染蓝效果。明代<天工开物>中就曾记载,“‘翠蓝色天蓝色二色俱靛水分深浅月白色草白色俱靛水微染。这四种色泽是以靛蓝染时染多少次而决定,在古时已至少有这四种不同的蓝染色存在。这些色彩在当代蓝印艺术中没有能出现和拓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是这些文字记载对改变目前蓝染制品单一色彩的现状有着实际的参考意义。纯净的碧蓝朴素大方,富有青春气息;高明度的浅蓝轻快而透明,有着深远的空间感;深蓝则具有稳重柔和的魅力。如能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成果,是可以进一步拓展蓝印的染成色种类的,以适应现代市场多样化的色彩需求。

    2.丰富蓝印色阶灰度变化

    南通传统蓝印花布的两种主要色彩表现形式是蓝底白花与白底蓝花。这也是一直以来蓝印的色彩组成形式。当代艺人开发的深浅复色套印印染工艺,使蓝印花布有了色阶灰度变化,丰富了蓝印图样的表现方式,标志着蓝印艺术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人对蓝印艺术色彩的多样化要求。由这一思路发展开来,如能对染蓝技术加以科学控制,获得相对固定、色差明显的多种蓝色套色,既丰富了蓝印的色彩变化和色调层次,也可为图案、纹样创作提供更多配色组合,为蓝印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改变防染剂也是一条创新的思路。如对防染剂的防染性能做一些局部加强或削弱,或者涂刷防染浆时有目的的控制厚度,使染成色能产生类似扎染的自然褪晕效果,就能使一直间隔分明的蓝白色呈现出自然过渡的形式,创造出全新的蓝染样式。

    3.丰富蓝印的多重配色

传承蓝印艺术不能狭隘的认为蓝色才是蓝印的全部,蓝印是以蓝色为主调,以靛蓝染色为主要工艺的印染,本身也可以有多样的表达。

    同蓝印艺术植物染料染色相似的还有采用红花为染料的染红工艺,而且同样是碱性染色环境。因此,如在染蓝过程中辅以染红,运用红色点缀来映衬蓝色的主调,则可为单一的蓝白灰阶变化增添彩色的气息。此外,靛蓝染色与其他植物染料的配色性能也较强。汉代就已应用靛蓝套色,一种方法为先用靛蓝染色后再用其他染料覆盖,另一种为先其他染料染色后再用靛蓝覆盖,通过调整染料染色浓度可以得到一个较宽泛的色谱系范围,包括有黄、紫、青、绿以及黑色等。现代蓝印已经很少使用这些方法,许多早已失传。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掘资料,通过实践丰富蓝印艺术的色彩形式。

    蓝印色彩的创新目前主要仍由传统的艺人们在不断探求,市场需求也是客观的动力。然而大量的摸索和验证性工作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进展还依赖政府对蓝印这一民间艺术的支持,投入资金,将分散的研究力量进一步整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创新蓝印艺术,使这支独特的民间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新的色彩,以全新的方式延续他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