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结构调整振兴纺织工业yd11817

中国工程院院士   梅自强

原载:桑麻黄会刊2009/11;126-129

 

    为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及纺织工业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继国务院发布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以后,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

政策措施”,11月26日又部署了支持轻纺等重点产业解决企业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六项措施。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发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2009~2011年间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的行动纲领。

    2009-2011年纺织工业发展总体目标是:保持行业较快平稳增长,巩固和扩大就业,推动节能减排,提高科技和品牌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力度。2011年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将达到4250万吨,年均增长5%。纺织品服装出口2400亿美元,年均增长8%。三年间节能减排、科技进步要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品牌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

  一、我国纺织工业现状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0年以来,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1360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3500万吨,累计增长157.35%,年均增长12.54%。2007年纤维加工量3530万吨,约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40%。

    纱产量从2000年的660.11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2148.92万吨;布产量从2000年的277亿米增长到2008年的527.73亿米;化纤产量从2000年的695.42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2404.61万吨。产品结构逐步优化,精梳纱比重从2000年的20.63%提高到2008年的27.1%;无结纱比重从45.12%提高到64.13%;无梭布比重从23.51%提高到65.24%。

    2007年纺织工业总产值31023.47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66%;利润总额1314.55亿元,占全国利润总额的4.38%。2000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从500元增加到1042元,累计增长108.2%,年均增长11.05%。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从2000年的7.5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15.5公斤。全行业吸纳就业超过2000万人。

    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0年到2007年间,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36%,同期我国纺织业出口年均增长18.9%。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5.06%增长到2007年的

29.34%。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756.1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30%,贸易顺差占全国的58.9%。

    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1896.25亿美元,比2000年的530亿美元增长257.74%,年均增长17.27%。2000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得到较大提高,以2000年为100%,2008年达到了136.1l%。

    我国纺织工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与2004年相比纺织业的研发投入由O.3%提高到0.5%;服装鞋帽业由0.2%提高到0.3%;化纤业由O.5%提高到O.9%。

    棉纺织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棉纺织行业先进装备占有率达到65.2%,其中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和清梳联合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53.1%、47.4%和42.1%。纺织行业三分之一重点企业技术装备基本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成套棉纺设备基本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产销减速,出口增幅下降,一些企业亏损,职工下岗增多。纺织工业面临的困难既有不可抗拒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纺织工业长期积累的矛盾。主要是自主创新薄弱,研发投入不足,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纺织品服装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纺织工业能力80%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中高档产品同质化,部分产品产能过剩,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二、加快结构调整。振兴纺织工业

  棉纺织行业是纺织工业的主要行业,年加工纤维量约占纺织工业加工纤维总量的60%。棉纺织行业又是纺织工业的基础性行业,棉纱、棉布的质量、品种直接影响印染、针织、色织、家纺以至服装等后加工产品的质量、品种,影响后加工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经过几十年发展建设,我国棉纺织行业已形成很大规模。2007年全国棉纺纱锭10119万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先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成套棉纺织设备已达到20世纪末、2l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上可以满足企业更新改造的要求。但和当前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2007年已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高效能现代化棉纺成套设备生产线的攻关目标是研制成套设备中的关键数字化单元机,实现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控制。纱线质量达到乌斯特公报15%的水平。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示范线,万人用工减至30人左右。

    按照这个攻关要求,自主创新的目标是要突破国产棉纺织装备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和薄弱环节,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知名品牌的先进水平,实现产业化,用于企业更新改造,使棉纺织企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再上新台阶。

    自动络筒机是棉纺织企业生产无结纱急需的关键设备。2005年棉纺织行业新增自动络筒机2000台,其中青岛宏大纺机公司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意大利萨维奥公司技术合作生产的Espero型400台,2006年青岛宏大生产600台,进口2020

台,2007年全国新增自动络筒机3768台,其中青岛宏大生产800台。上海二纺机引进德国赐来福公司技术合作生产的Autoconer型自动络筒机也已开始批量生产。

    青岛宏大纺机公司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自主开发研制的JWGl001型自动络筒机已于2007年12月通过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验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知名品牌的先进水平并开始批量生产。但金属槽筒、空气捻接器和电子清纱器等三个关键

件还靠进口配套。

    棉纺织企业更新改造急需的高档无梭织机主要依靠进口。2002-2005年间,我国共进口无梭织机6.5万台,其中喷气织机约5万台。2006年进口无梭织机20983台,2007年进口22689台,其中主要是喷气织机。多家纺机企业看好喷气织机市场,加大了开发研制力度,国家也给予扶持,但至今仅有少数企业批量生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行性还要进一步提高。

    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是开发研制高档喷气织机的难点。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知名品牌的先进水平,国产高档喷气织机才有竞争力,才有可能被市场接受。

    细络联技术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进入实用阶段。棉纺生产中用人最多、劳动强度最大的细纱和络筒两个工序的直接连接,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大幅度减少了用人,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较好地解决了纺纱生产中长期难以解决的细纱卷装和纺纱速度的矛盾,大幅度提高了环锭细纱机的生产效率。细络联是棉纺生产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发展的标志。

    青岛宏大自主开发研制的SMARO-1型自动络筒机和国产带集体落纱细纱长车直接连接的细络联已进入生产试验阶段。细纱卷装由直径为42-45mm的钢领缩小为36~38mm钢领,锭速由1.5~1.7万r/m提高到2.2~2.3万r/m甚至2.5万r/m,细纱单产有了很大提高。

    国产锭子、钢领、钢丝圈等关键配套件还不能适应细纱高速生产的要求。

    随着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主机配套的一些专件和器材已成为制约主机整体水平的关键。

    调整产品结构。还要加强纺织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我国山东如意集团和香港理工大学近年开发的两种纺纱新技术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山东如意集团和武汉科技学院共同承担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产业化今年2月通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鉴定。这项技术对环锭细纱机进行了重要革新,实现了超高支纺纱。如意集团已有2万毛纺纱锭、1万棉纺纱锭较长时间生产使用。毛纺最高纺纱支数可达到500公支,棉纺最高纺纱支数可达到500英支。

    香港理工大学陶肖明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研制的低扭矩环锭单纱生产技术也已于今年4月在广东湛江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鉴定。该技术的创新点是在环锭细纱机上加装短纤纱低捻装置生产低扭矩纱。用这种纱生产的针织物能显著降低歪斜度。产品有独特的羊绒手感并可机洗,产品进入了传统棉纱难以进入的高档针织服装市场。这种技术生产过程不排放废气、废水,有显著省电、节能优势。在大幅度降低单纱可纺捻度的基础上,还可以显著降低成本。

  产品结构调整的再一个方面是扩大细高支纱生产,扩大中高档产品生产。由湖南华升洞庭麻业公司和东华大学共同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档超高支苎麻面料加工关键技术于今年4月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验收。该课题的关键:一是选育纤维细度2500公支以上的苎麻品种;二是研究生物化学联合脱胶工艺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项目承担单位为此作了很大努力,开发出了136~400公支高档苎麻产品,提高了苎麻面料的整体服用性能。

 三、结语

  2008年我国人均纺织纤维消费量15.5千克,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织工业还将有较大发展。

    应对金融危机,我国纺织工业应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解决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用三年左右时间,使棉纺织技术装备赶上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纺织工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