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要永远做朋友yd11816

彻底摒弃歧视对抗遏制

中欧要永远做朋友

温家宝与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左)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合影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南京11月30日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30日在南京举行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双方就中欧关系及重大国际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一致同意,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永远做朋友不做对手

  温家宝对《里斯本条约>即将生效表示祝贺,希望欧洲一体化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并对中欧关系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温家宝指出,世界正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欧不仅要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共渡难关,更要高瞻远瞩,塑造未来,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欧要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就重大问题进行坦诚、深入的对话,全方位推进合作。

    温家宝强调,中欧要彻底摒弃歧视、对抗和遏制,倡导平等、对话与合作,增强战略互信。永远做朋友,不做对手;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支持多边主义:要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道路;要加强文明对话,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在交流借鉴中实现创新和进步;要致力于解决国际关系中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促进世界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这些应该成为中欧关系的战略方向。

温家宝提出五点建议

温家宝表示,中方愿与欧方不断完善对话机制,创新合作手段,丰富合作内容,增加合作亮点,为中欧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通过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引领中欧关系发展方向。二是鼓励和支持相互投资,加强在知识产权保护、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中小企业领域的合作。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不搞贸易保护主义。三是拓展在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开发利用清洁煤和煤层气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四是扩大人文交流。五是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方面的协调配合,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促进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欧方表示,欧盟希望超越差异和分歧,深化同中国的全方位对话与合作,愿以《里斯本条约)生效为契机,更有力地推进欧中关系发展。

    欧方表示,希望同中国加强高层接触及各级别对话;尽早完成欧中伙伴合作协定谈判,推动各领域合作;进一步密切欧中贸易伙伴关系,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促进人文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希望在二十国集团等框架内同中方保持协调与合作。

欧方欢迎中方宣布减排目标

    温家宝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上周又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目标。我们“言必信,行必果”,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方高度重视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和法律基础,各国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的关键。

    欧方表示,欢迎井赞赏中方控制碳排放强度的国内量化行动目标及其政策措施。认为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欧盟承认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同题上的历史责任,将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同中方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会晤后,中欧领导人共同见证签署了〈中欧科技合作协定〉以及在节能减排、贸易和投资、环境治理等领域合作文件,并会见了记者。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

 

温家宝:

要求人民币升值  是限制中国发展

    金融危机背景下,依靠贸易保护主义转嫁压力、规避风险是否可能? 利用汇率作为向外界施压的手段最后会不会殃及自身? 在刚刚结束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上,我们得到了明确的答案。

    温家宝总理郑重表示,一些国家一方面要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实行名目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是有失公允的,实际上是限制中国的发展。

    他强调,在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

    尽管国际上一些势力反复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但事实表明,人民币汇率并不是双边贸易往来中的决定性因素,产品的竞争性和市场的开放度才是商业成功的关键。而那些过度强调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国家,尤其是世界主要货币储备国,应该更多考虑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正如温家宝总理11月29日会见欧元区“三驾马车”时所表示的,希望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能够保持稳定。同样,滥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只会破坏开放的全球市场,损害目前尚且脆弱的全球经济复苏趋势。

    作为世界两大重要经济体,中国和欧盟当务之急是维护来之不易的复苏成果,而非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对之加以破坏。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各经济体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今天,想靠贸易保护来实现自保不仅是短见之举,更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麻烦。

  经过将近35年发展历程,中欧贸易今非昔比、规模空前。去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达4255.8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今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双边贸易额有所降低,但中欧贸易在中国外贸总格局中的地位并未根本变化。温家宝总理对此有精当的阐述:中欧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已不单单是货物贸易数据所能反映的,双方应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中欧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高瞻远瞩,塑造未来,经贸关系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国与欧盟应当以开放的心态把握机遇,以合作的精神面向未来,这才是双方精诚合作,携手同进,实现共赢的正道。新华杜电

 

茉莉花”旋律中的“风云际会”

    “好一朵莱莉花,好一朵莱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11月30日,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莱莉花》波动流转的旋律飘荡在中欧领导人会晤会场的不同角落。

    中欧关系、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本次会晤中的话题严肃而深刻。双方领导人的郑重表态和承诺牵动看中欧两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大陆未来的发展,人民的福祉。然而,耳熟能详的《莱莉花》旋律,以其穿越时空的魅力,为这次政治盛会平添了些许灵动,让历史与现实建立了令人回味的联系。

    追溯十八世纪末年,英国人约翰·贝罗在著作《中国游记》中首次将中国民歌《茉莉花》歌谱刊载其中,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中国旋律开始在欧洲和全球其他地方唱响。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歌剧《图兰多特》,并将《莱莉花》曲调作为该剧主要音乐素材之一。从此中国民歌《莱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莱莉花》也由此成为象征中欧人民友谊和交流的生动符号。

    1975年,中国和欧共体建交。近35年岁月流转,中欧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经贸、科技、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建立起50余个各级别的磋商与时话机制。

    今日的中欧之间,“黄皮肤”和“蓝眼睛”在全球舞台上同场竞技。中欧双方在本次会晤上都表示应当努力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搭建起平等对话互动的交流平台。

    《莱莉花》在两个大陆相互隔绝的时代跨越了地理距离的藩篱。在全球化进程高速推进,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新时代,中欧关系有理由在这首古老而优美的旋律中演奏更加丰富的旋律,创造中欧交往新的和声交响。

    茉莉花开满芬芳。与茉莉清香一样,同样让人回味无穷的是争端与共鸣并存、曲折和发展同在的中欧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关系能否实现战略合作,关乎世界的繁荣和稳定;中欧关系的每一次跨越,也一定能将构建和谐世界的进程推向崭新的高度。

    “好一朵莱莉花,好一朵莱莉花,莱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会晤已经结束了,《莱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它在向世人诉说:飘出国门的《茉莉花》正牵着古老中国与欧洲的双手,阔步向前。随着《茉莉花》芳香飘得更广更远,中欧关系也将在祝福声中走得更近更好。    新华社电

 

青岛早报2009/12/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