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钱学森yd11711
五年归国路 十年两弹功 |
|
记钱学森 |
|
报道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学森同志,因病于 |
|
后事 钱学森儿子:父亲去世时非常的安详 31日,在钱学森居住了50多年的航天部大院里,众邻居已经从电视或者报纸上得知了钱老逝世的消息,大家都感到悲痛。有人自发前往钱学森家悼念。
当天中午,记者来到钱学森居住的航天部大院,大院深处一座颇具八十年代风格的三层红砖楼里,就是钱学森住了五十多年的家,钱家住在最里面一个单元的三层,除了门口有一个常设武警岗哨外,钱老的家几乎和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区别,这座红砖楼也是大院内较旧的几座楼之一。
下午5时许左右,钱永刚回到家,记者对他进行了简短采访。钱永刚表示,父亲的悼念活动要由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安排,相关计划正在等待批复。他表示,家中正在紧张布置灵堂,1日起接受公众悼念,院里的邻居等都可以来”。不过他同时表示,“当然,可能要适当维持一下秩序”。
此前,在接受电话采访时钱永刚表示,父亲去世时非常的安详。走时一家人都在身边,家人都沉浸在悲伤中,目前还没有通知外地、外国的亲属。 据了解,钱家是个大家族,在江南有大量的族人,在海外也有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这样的亲属。目前,钱家亲友都已经以不同形式发来问侯或者悼念。 生平 海外钻研二十载
钱学森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
钱学森成为冯·卡门领导的古根罕姆航空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里进行火箭技术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
1935年至1939年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9年至1949年钱学森分别在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1955年回国后,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钱学森被国人尊誉为“中国导弹之父”。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于的典范。 功勋 开启我国航天事业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井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的学术著作。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 在应用力学领域,饯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 |
|
青岛早报 |
|
|
|
青岛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