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yd11709

祈福重阳

九九饮菊酒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由干年代久远,重阳节的形成不易考证,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不同地方也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说法,

祭飨天帝祖先演变而来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蘸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飧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飧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两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洒、赏菊、酿酒祭祀等,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先民借此感受夏冬交接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冬季的到来。

    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式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祭飨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可见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流传,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逐渐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外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就是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季节感受展开。

登高饮菊酒源于奇事录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井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干宝《搜神记》记载: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粱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师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青岛早报2009/10/23/42-43责编薛雅方

 

 

 

新闻延伸

养儿防老"改为国家养老

    “这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也是政府和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是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变。”乔彬说。青岛市一直在探索如何形成一个机制,让老人安享晚年,政府出台社区互助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和协通等等一系列的政策,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整个社会对老人的关爱。

    据介绍,目前青岛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19(不含农村敬老院),床位总量达10744张,市内四区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5张。各级政府建设2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8家老年爱心护理院、18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43处星光老年之家、20所老年大学、2000余处老年福利设施和场地。

“在养老机构建设上高、中、低档的一应俱全,适合各收入层次老人的需求;在社区中的星光老年之家、社区服务站、老年大学、老年服务设施、场地和功能服务上面向全体老人服务,一个以典型示范式、政策引导式、社区照料式、社会互助式、关爱探视式、购买服务式、临终关怀式为代表的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形成,服务项目由单一的生活护理照料逐步向健身康复、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多样化服务转变。”

政府送出养老“组合礼包”

(青岛早报2009/10/27/5  本版撰稿、摄影 原野 赵健鹏)

    青岛市今年颁布的24号政府文件《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市的养老目标和近期规划。

    对市内四区60岁及以上城镇“三无”(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依靠)老人、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老年人及城镇“三老”(老烈属、老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优抚对象(以下简称困难老年人)给予政府购买服务。

  2012年前,各区市政府通过投资新建或利用现有资源改建等方式,建设500张床位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处规模不低于200张床位,用于保障本辖区内低收入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开办补助,对经民政部门审批成立的养老服务机构给予运营补助。到2012年,全市城乡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2万张,床位总数达到3.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3张。

青岛早报2009/10/26/6  撰稿原野  赵健鹏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