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纺织剪影 百年变迁;逆境重生;考古发现 yd11612
百年变迁
|
|
|
|
核心提示
100多年前.青岛只是个小渔村.当1902年“德华缫丝厂”设立时。青岛才开始有了真正现代意义的机器工业.从此青岛的民族工业逐步发展。1919年建立了“青岛大康纱厂”(原国棉一厂),1920年建立了华昌铁厂(青岛纺织机械厂前身).1922年建立“协成花边厂”(青岛花边厂前身).这些工厂勾勒出青岛纺织工业的主轮廓。随着“上青天”格局的形成.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传承.青岛纺织工业在全国的地位逐步确立。昨天,青岛纺织博物馆开馆。来自纺织企业及岛城市民捐赠的3000多件藏品.重现“母亲工业““上青天”时的盛景。 |
|
100天完成博物馆建设
“纺织博物馆从建设到完成内部装修仅用了100天.这多亏广大纺织企业和热心市民的帮助。”昨天.青岛博物馆揭开面纱。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肯岛纺织博物馆落址天幕城.是因为这个地方是原青岛丝织厂与青岛印染厂厂区位置.因此格外有意义。建馆计划确定后.筹备小组开始从社会上征集岛城百年纺织工业的“宝贝”.短短3个月.就征集来3000多件实物。 再现“上青天”时辉煌
昨天.记者进入青岛博物馆参观看到.博物馆共4层.面积近
博物馆二层是历史展厅.从第一次大康纱厂建立到纺织工人几次大罢工.再现了殖民时期的纺织工业生产状况。三层展厅展示了纺织工业的辉煌:在这里可以看到“郝建秀工作小组”的简介。看到青岛纺织工业“上青天”时代的见证.还可以看到青岛企业生产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礼仪服装等一系列当代名品。
博物馆四层则“现代味”实足,除了众多高科技触摸屏和可以满足纺织与服饰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培训会、讲座等活动需求的大厅外,纺织知识抢答器、防刀割手套试验等体验项目给了游客参与互动的机会。 “满月”后面向社会开放
“接下来一个月内.我们还将继续完善博物馆内部展品的摆设和放置。”据介绍.尽管青岛纺织博物馆昨天已开馆.但众多有价值的展品还没被安排进博物馆。目前.博物馆只在纺织企业内部或通过街道办事处、社区发放赠券的形式,面向部分市民开放.大约11月份将面向社会对外营业。“我们对‘母亲工业’的号召力很有信心。”工作人员表示.已有多家旅行社与博物馆联系,要开辟这处参观旅游最点.纺织博物馆也将被纳入市北区啤酒博物馆、红酒博物馆、烟草博物馆等工业旅游线路。 |
|
讲述人:孙邴辛(原国棉系统老职工) “母亲工业”从小渔村起步
昨天,随着纺织博物馆的开启.众多受邀参观的纺织工人立刻涌入大厅.看着曾经工作过的工作台,他们兴奋不已.曾在国棉系统工作过50多年的80岁的孙邴辛指着一幅幅图片.向身边参观者讲起了“母亲工业”的历史。“青岛纺织工业从20世纪初期开始崛起.主要有德、日帝国主义和国内民族资本家建立的机器缫丝和棉纺织印染等企业。”
据了解.岛城纺织工业.最早是德国人1902年在沧口圈占土地.设立德华缫丝厂,1908年德华缫丝厂停业后.1913年被实业家周学熙买下。改称华新实业公司(又称华新纱厂)。 |
|
讲述人:丁启靖(曾任国棉十厂厂长) 每5名工人就有位纺织工
“这是细纱机、这是粗纱机.我们当年天天都围着这些机器转。”在一台台纺织设备前。众多见证过岛城纺织工业辉煌的纺织工人显得异常激动。78岁的丁启靖老人是一位从事纺织工业60多年的老领导.从1949年进入围棉六厂当工人.到之后担任国棉十厂厂长。再到远赴赞比亚.接任青岛在国外印染厂的负责人.丁启靖对岛城的纺织工业感情深厚。1949年青岛解放后,青岛市政府将原属中纺公司的8个棉纺厂和印染厂、机槭厂、化工厂、针织厂、梭管厂收归国有。共有纱锭35万枚.布机7360台。另有私营织厂245个。1952年末.年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位.与上海、天津纺织工业同称“上青天”。丁启靖还记得、当年岛城拥有一支12万人的纺织大军.几乎每5名工人中就有1位是纺织工人。 |
|
讲述人:陆金旭(原国棉四厂女工) 一个月内能发两次工资 “当时纺织女工可吃香了,家家都想着把孩子往纺织厂送。”60岁的陆金旭曾在国棉四厂工作过,“一个月能开两次工资,别的行业十几块.纺织厂能开上百块。”陆金旭1969年进入纺织系统.当时刚好是青岛纺织工业发展高潮期.有段时间每个月厂里给工人发两次工资.每次四五十元。这笔收入可是当时一个普通家窿的两到三倍.一家纺织厂一 年的利润就能再建一家纺织厂。值得“炫耀”的还有纺织厂职工宿舍.从国棉一厂到国棉九厂。几乎每个厂都有宿舍供工人居住.尽管条件不好.但厂里给住处.还是让其他行业的工人们羡慕不已。
据了解,1957年时,全市已经拥有棉纺织厂9个.棉织厂32个.印染厂15个.针织复制厂9个。棉纱的产量28.30万件.占全省的82.8%,棉布产量2.78亿米.占全省的64.2%。印染布产量1.6亿米。占全省的59.8%,年总产值4.53亿元.占全省的50.56%。但在岛城纺织业辉煌的背后,也饱含着纺织女工的心酸。同样是60岁、同样是1969年进入纺织厂的郭秀英告诉记者.当年她在国棉八厂工作,每天工人四班倒.进了厂就围着几十台设备转.一天下来能走上七八十里路.连吃饭都得几个人轮流吃.机器不能停.半小时功夫.吃饭、上厕所就都得解决完毕。 |
|
后记 “母亲工业”将重新崛起
1978年.全市纺织工业年产值达到14.8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2%。随后.岛城的纺织工业仍然在青岛的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纺织业进入门坎不高,全行业生产能力持续扩张.造成了产能过剩。青岛纺织与全国纺织一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国有纺织业压键.由于没有适时优化能力.企业的造血功能、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压锭后规模又迅速扩张的纺织市场竞争中.青岛的国有纺织业产业规模缩小.从而进入低谷阶段。
近两年来.青岛国有纺织业进行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企业重组和债务重组。青岛国有纺织业由此进入一个变革发展时期,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成为青纺这艘大船远行的动力。 |
|
青岛早报 |
逆境重生
|
|
卡通猴子 “卡宝” |
|
早报讯 昨日.青纺联纺织有限公司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牌“国家多组份差别化纱线坯布开发基地”。此举标志着青岛纺织产业升级取得重大成果。青岛纺织改革调整重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作为71个国家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的青纺联.不仅提供着国内针织行业所需约80%的差别化高档纱线.且在青岛独家设计生产出防电磁辐射、阻燃等功能的面料。进一步推动青岛纺织工业向“高精尖”转型。 顺应市场研发特色纤维
“以前.咱买的衣服只能是纯棉、纯麻、纯丝、纯毛这些天然纤维的,但纯棉舒适吸汗却不抗洗.纯丝光滑高贵却造价不菲.总是不完美。现在不同了.纤维种类多了。混纺的面料也有了.纺织业变化真快。”昨日,在青纺联授牌仪式以及新品推介会上.国棉厂退休老职工王云看着琳琅满目的纺织纤维、面料以及纱线时,这样感慨道。
据青纺联市场营销部部长马秀峰介绍,近三年来.青纺联全力推进调整重组.把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作为重点。”纯天然纤维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服装品质的要求.从木材、植物中提取的环保纤维已成为流行趋势。”马秀峰说.从引进天丝和木代尔这两种进口纤维并在中国取得成功后。青纺联便利用自己的力量陆续成功研发了竹纤维、牛奶纤维、大豆纤维、珍珠纤维天丝、海藻纤维、吸湿排汗纤维等90多种高档特色纤维.随后将这些纤维按不同的比例组合制成高档纱线。 瞄准“高精尖”打功能牌
据了解.青纺联每月生产的纱线就有300多种.总共品种已经近千种.堪称“纱线超市”。这样丰富的品类和新品研发的速度,让青纺联赢得了更多客户的青睐。目前.国内针织行业所需约80%的差别化高档纱线都是由青纺联提供.即发、九牧王、七匹狼等知名品牌服装企业和高档家纺生产商也是长期用户。
“除了纱线,我们开发了各种功能性面料和产品。”马秀蜂指着展会上一块儿两头有明显燃烧痕迹的蓝布向记者介绍说.这是有阻燃功能的面料.因为它是由阻燃纤维制成。所以当火苗燃着衣服后不会大面积串烧。还有防电磁辐射、防静电、吸湿排汗等功能的面料,可以大范围应用到特殊领域的服饰、家纺用品中去,其附加值要远远高于普通面料。马秀峰提到.随着电脑应用逐渐开发.以及城市中各种电磁辐射的加强。青纺联设计生产的防电磁辐射面料已经有了很好的消费市场。
转型看准终端市场
近年来.即发、红领、青纺联等一批纺织服装企业纷纷从代工、面料等中间生产企业逐渐转型成为拥有自己品牌成品的企业。
在丽达购物广场一楼.记者看到了青纺联研发的以卡通猴子“卡宝”为品牌的各类纺织品.小到手机套、毛绒玩具.大到服装、床品、汽车用品.虽然它们售价不菲.却因为时尚可爱的造型而成为年轻消费者选购的热点。
“终端产品的利润最高.对青岛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纺织企业如果成为大规模的加工企业将毫无生存的可能.只有走高精尖、走品牌化道路才能活下去。”马秀峰坦言.青纺联已经开发了提花家纺、高档纤维服装等成品.像儿童防辐射服也将于近期大批量上市销售.。细分化的市场需求很大。市场有了,青纺联又有自己的研发生产基地.只要开发好销售渠道。继续扩大建立专卖店,销售成品具有成本低、结款快等优势。成品销售不成问题。” |
|
青岛早报 |
考古发现
|
|
早报讯 昨天.在胶州板桥镇遗址考古工地上。考古队在一个灰坑中又出土了一个陶质纺线轮和石质纺线轮。考古人员还从另一个灰坑中出土了一个瓷兽足和一个陶质香炉。考古队专家告诉记者.两个纺线轮是当时宋人用于纺线织布所用。纺线轮的出土说明宋代手工纺织业已进入鼎盛时期。 |
|
出土陶石质纺线轮 在板桥镇市舶司考古现场.记者看到.两个纺线轮制作材料不一样。器型都是圆形.中间还都有一个细孔.石质纺线轮还有有纺线的划痕。陶质纺线轮直径约 |
|
青岛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