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金融衍生品“yd11215

  涓涓

 

      隔行如隔山,不搞经济的人,对金融兴趣不大,也就知之不多。有人说,“什么都可以有,就是不要有病;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钱”是句大实话。现在办事大多要订‘合同’,抄股要了解市场趋势,所以不妨接触一下金融资料,认识一下新时期的金融体系。我们就从原始金融事业谈起吧:

【起会】

乡里大嫂们在一起,起个“会”,每人每月出10元钱,十一个人凑起来是110,第一个月让李大嫂拿去抱猪崽,第二个月让王大嫂给孩子缴学费…,月月有大用,大家商量着来,轮够了一圈,到第十二个月,抽签,谁中了,这110就归谁,中奖的拿出一半,买点文具、小商品,烧锅红烧肉,一家一份,挨家送上门,大家开心。愿意的话,第二年还可以再来。这也算是初步的“零存整取、有奖储蓄”,有用,也很有人情味。

【借贷】

在私人钱庄里立个户,把钱存进去,一年能拿五厘利(5%),急用时,可以取出来。不够,还可以借贷,一年一分五(15%)。怕只怕钱庄倒闭,一倒闭钱就没了。大家愿意找大钱庄存钱,不过起点也高,钱少的立不上户。

【拆借】

    小钱庄资金周转缺头寸的时候,可以向手头宽裕的钱庄腾挪,利息稍低于对散户的借贷。拆借是互利,也是一种同行互济的好事。不过小钱庄用拆借补窟窿,基本无利可图,十之八九要垮。

【典当】

借贷无门的,急用时,拿东西上“当铺”可以典些钱,值 1千元的东西,只能‘典’百儿八十的,给价高了,怕你不赎。赎的时候,要计三分息。‘当票’是赎当的凭证,上记收货质量,避免纠纷。“虫蛀鼠咬,光板无毛”对上好的皮袄,也要这么写,你不同意,就不要当。‘霸王条款’历来是[抵押贷款]中的‘行规’。

现在的房贷,也是一种抵押贷款形式。买房时,按要求,自己向房产公司先缴20-40%的首付款,其余的找银行垫付,居民分期付款,按月还银行的钱,直到本息结清,贷款年利息百分之八九。如果中途没有能力继续还款,能不能不要房子,把已经缴上的钱退回来。不行,房产证在银行手里,合同规定,违约就失去居住权。相比之下,居民风险大于银行,这也是行规。

【参股】

合伙开店、办厂。按资金、技术、…、作为投入,议定入股比例,你一股、他半股,合伙人加起来一共是十股。形成契约。年利所得,按比例分红。

【股票】

企业印发一定数量的股份票据,银号代发,信得过就去买。多少年之后,企业倒了,这票子一钱不值,企业做兴旺了,有票子的,跟着分红。

【权证】

通过地区金融部门核准,企业可以由银行或证交所代发股票性质的‘权证’。企业每年的盈利一部分以现金分给股东,一部分扩大企业资本。企业按扩资比例,给股东送股。当年资本翻番的,就给持股人十送十。现在有的地区,还有这种记帐式的[权证]。几年来有翻了好几番的,每年分红不少。这类权证,不在股市流通。场外交易,议价转让过户的也只是极少数。稳定受益,持股人舍不得卖。

【股票市场】

现行的股票,跟过去不一样。没有票据,都是记帐式的,持身分证在当地证券所申请个交易账号,存上钱就可以买卖股票了。全国各地的股票随便选,股价千差万别,从一二元到几百元都有。按华尔街老规则,企业发行股票,原始股都是按1元钱1股计算的,有百万资产的企业可以发百万股,有百亿资产的企业可以发百亿股。也就是说,公司发行股票的量,都与其资产相对应。

1、股票发行

公司发行股票,得找一个证券公司出面操办,证监会审查批准。上市之前,组织多个券商研究‘发行价’,虽然原始股面值都是一元钱,实际发行价要根据公司的身价,适当抬一抬,像茅台(酒)、全聚德(烤鸭)这些知名度极高的公司,发行价少说也得几十元一股,也就是说发行价可以是原始股的几十倍。股票先在一级市场发行,通告以后,凡有交易账号的都可以申购。证交所、企业、一般股民,要买的先缴上钱,给你一个登记号。摇号后中签的,股票就到账了,没有中的退钱。中签比例是千分之几或万分之几。

2、二级股市

一级市场申购结束,二级市场就开盘。开盘时也有多个证券所参加协议,议定“开盘价”,大多比发行价高30%以上,开盘第一天,股市又要再哄抬一次,有时高出20%,市价大多比发行价高50%以上。

能从一级市场申购到股票的,是幸运儿。拿到二级市场(股市)上去卖稳赚钱,有点像批发和零售的意思,更像“黄牛”。

股票公开发行,说是‘人人平等’,符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但中签是按申购比例的,所以这种好事,绝大部分都让“超级大佬”占了。一般股民就算猴年马月中一次签,买得几手(一个号只能买5001000股,一百股称一手),虽然能令人高兴半辈子,但与专业大佬们相比,那祗是人家手指缝里掉下来的几颗芝麻罢了。据说香港股市,有的证券交易所代办新股发行时,按账户申购,让申购户都能买到一手(香港一手是1000股?)新股。是按户,不是按钱袋大小。这也是一种‘人人平等’的做法。不过据说在国内行不通,因为股民人数上亿,太多,僧多粥少,还是留给大佬们发点小财吧。

3、内部股

虽说上市公司有多少资本就可以发行多少股,但也不是100%都卖出,自己要留一点,按一元钱一股,留给原先参股的股权所有人,公司职工、高管。它不能上市,祗参加分红、送股,相当于前面所说的股票性质的权证。

4、定向增发股

只要证监会批准,已上市的公司可以自找买主,在场外定向‘增发’股票,这种股票,价钱如果不低于市场,没人要;价钱太低,你转手卖出,对股市又冲击太大。为此把它另列为“限售股”,成交价由买卖双方自己商定(一般是市价的七八折,也可以是二三折),但约束买方一二年内不得在股市上卖。限售股到解禁时,入市交易要先公告,事后还要通知证监会备案。如果是在场外进行“大宗交易”,也需要公告一下。现在已经发现,有的公司按‘大宗交易’买下解售股,而后零星入市赚差价。肯定,现行‘定向增发’毛病不少,证监会能做的只是要求透明,不限制赚大钱。美国高盛最近声称要打翻身仗,再定向增发100亿美元,把欠政府的救助款还清,重振华尔街雄风。

【保险和对冲】

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损失,防不胜防。付一点保险费,在发生事件的时候,保险公司给你一定的赔付,损失减小一点。房产火灾保险,人寿保险…等等。除了一般的保险以外,有一些‘对冲’产品,用于降低风险。

【杠杆率】

保险业在保险费和赔付金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它是以概率统计为依据的,事发概率大的赔付比例小。

做有风险的事,最怕失败。有保险就不致于一败涂地。风险大的保险费要多缴,风险小的少缴。保险和赔付之间有一个比例关系,或称“杠杆”。

向银行办贷款,也有杠杆,存二万可以贷十万,杠杆率是2:10,利息外算,存款年利率是3%,贷款年利是8%

做期权,杠杆率更大。比如,原油现价是60美元/桶,你付1万美元,买10000桶“认购期权”(设为期1月),三天后油价跌到59元,原先总值60万,现在只值59万了,交易所通知你,你的1万元钱赔没了。继续做,得再拿钱,否则平仓。如若反过来,油价涨,那是无须通知的,涨到什么时候想卖了,就去结算。一个月下来涨到65/桶,10000桶就赚了5万。按说买10000桶得拿60万美元才能做的买卖,现在预付一万就可以做期权生意,杠杆率是1:60,小钱可以做大生意。

此外,还有“认沽期权”,两者相反。买‘认购’的是涨了赚;买‘认沽’的是跌了赚:三天后涨到61元,你的1万元就赔没了,如果是跌价,跌多少赚多少,跌到55元就赚5万。

期货与期权组合:怕原油涨价,就买原油期货;买了期货又怕万一跌价,将来市价跌了,你还得按现价进货,白化冤枉钱;就再买点“认沽期权”。万一真跌了,期货损失期权补。这就所谓是对冲组合,避险。要是涨了、涨大了,那得再拿一份钱。所以说,如果判断错了,或者组合不对,赔的更惨。

杠杆率越高,风险越大,赚也容易,赔也容易。

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透露出来的金融衍生品中有的杠杆率高达1:1000以上。有一元钱就可以做1000多元钱的生意,一夜暴富的大有人在,一夜放倒的也不少。实力有大小,凡把身家性命都搭上的“赌徒”,不赔则已,赔则惨不忍睹。

也有祗赚不赔的,那是中介(投行、证券交易所),买卖越大赚的越多。

 

金融是服务性行业,从事金融的,千方百计设计出一些衍生品,给大家方便,降低事业风险。社会、个人都想得好处。但具体操作中,对市场趋势分析再透,也有想不到的,或者是万万想不到的,特别是搞得很神秘很复杂,向一方利益倾斜的场外交易衍生品,不经意间就掉进陷阱。

有人说,我国必须发展金融衍生品,来加快经济发展。如果确须如此的话,就应该搞一次全民衍生品扫盲学习,建立境内衍生品法规,再设立一些精通国际金融法规的律师事务所,给大家办些好事。至于霸王条款,以及各色“行规”,虽然是千百年历史形成的,也需加以改革。否则,用现在的华尔街理论和思路,来活跃我国市场经济,使富者愈富,穷者赤贫,人心相背,对谁都没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