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染改革开放30年(2) yd11013
徐谷仓 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江苏昆山215300
收稿日期:2008-11-12
作者简介:徐谷仓(1928-),男,教授级高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染整加工应用技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
原载:染整技术2009/3;5-8
【关键词】江苏省;印染行业;发展;特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TSl9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350(2009)03-0005-04
前期提要:介绍了江苏省印染行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长过程,并分不同年代回顾了江苏印染由小到大及有起有伏的发展历程。
2-5 进入2l世纪的“十五”、“十一五”年代 经认真贯彻落实“九五”印染技术进步发展规划进入21世纪后,江苏印染行业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时期,国营大中型企业、地方的中小型企业已全部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发展飞快,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印染企业已发展到2000多家,主要分布在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等地区。如在苏州相城区渭塘镇建造了一个每日可处理5万吨印染废水的污水处理站和可供40家印染企业的热电站,很快就引进了40多家中小型印染企业:又如在南通地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发展了几十家印染厂,其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从而使江苏省的年生产能力从“九五”期间的30亿米左右发展到100多亿米(几乎翻了二番),到“十一五”初的2006年产量已发展到了60亿米左右。2001年~2007年江浙两省印染布产量对比见表2。
表2 2001-2007年江浙两省印染布产量对比
地区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全国 |
产量/亿米 |
178.8721 |
211.5823 |
251.7828 |
301.630 |
362.15 |
430.3 |
437.4 |
浙江 |
产量/亿米 |
81.84 |
101.1915 |
125.47 |
160.88 |
198.96 |
226.61 |
238.48 |
增长率% |
23.23 |
23.65 |
23.99 |
28.22 |
23.67 |
13.90 |
9.69 |
|
所占比率% |
45.75 |
47.83 |
49.83 |
53.34 |
54.94 |
52.66 |
54.52 |
|
江苏 |
产量/亿米 |
28.4 |
29.2 |
32.05 |
35.58 |
51.74 |
59.88 |
51.16 |
增长率% |
5.31 |
2.78 |
9.76 |
11.01 |
45.42 |
15.73 |
-9.57 |
|
所占比率% |
15.88 |
13.80 |
12.73 |
11.80 |
14.29 |
13.92 |
11.70 |
注:增长率指与上年同比的增长率;所占比率指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比
从表2可看出,“十五”期间,浙江省印染行业仍是存飞跃发展,每年的同比增长都在23%以上,占全国比重都在50%左右,仍居全国首位,而江苏的发展速度仍不如浙江,2001~2003年同比增长仅为5%~10%。只是2005年同比增长速度跃至45-42%,这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关。同时从“十五”开始,各印染企业已开发了不少新品种,如大力开发了含氨纶弹性织物和各种新型纤维(各种新合纤、聚乳酸纤维、竹纤维、PTT纤维等)混纺织物;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使纺织品具有多元化、功能化、仿真化和个性化特点:服装面料的“五变化”,增加了特阔产品(229 cm以上)。同时还积极研发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染化料助剂等,如高效前处理短流程工艺、松堆丝光新工艺、生物酶前处理技术、活性染料冷轧堆工艺、涂料染色新工艺、各种功能性整理新工艺、高效节能火口、高效节能轧车、气封口蒸箱、各种退煮漂联合机(网辊式、条栅式、辊床式,可适用于各种织物)、活性染料湿短蒸蒸箱、各种环保型的高效助剂、分散染料新品种和符合生产环保要求的活性染料,以及印染废水厌氧好氧结合的处理方法等。这对加快生产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实现清洁生产起到了很大推动促进作用。
另外在“十五”、“十一五”期间也涌现一批在品种开发、创建名牌、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培育人材、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先进单位。如:常州九丰灯芯绒印染有限公司在培养人材、开发新品种、保持上世纪80年代创建的国家名牌和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等方面均创造了优异成绩;张家港三得利染整有限公司在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常州老三集团在节能减排方面进行了节水、节能(电、汽)及排污工程的改造和在循环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每年节水106万吨、节电865万kW·h、节汽1.83万吨、节煤4318吨、节碱2450吨,产生经济效益达1387.7万元,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吨,减少污水排放量26.25万吨,减少COD排放228吨,从而获省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称号和全圉纺织印染行业利税百强企业;宜兴乐祺印染有限公司进入2l世纪以来一直为全国印染行业十大优秀企业。
但是“十一五”的2007年,苏南太湖流域发生蓝藻事件,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这是长期不重视环保的结果,加上能源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国际上绿色壁垒的设限,不仅全国印染行业的增长速度减缓下来,由于江苏印染行业受冲击的压力最大,加上省政府下决心抓环保和节能减排,制定的排放指标超过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如COD国家一级排放标准为100 mg/L,太湖地区为60 mg/L以下),导致江苏印染行业印染布产量和效益从2007年开始出现负增长。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印染行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而能源的增长率平均每年都在l%左右,因而在能源供应上必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如能源的弹性系数按0.8%来计算,则相应的能源增长率要达到5%~7%才能平衡,而目前我国能源的增长率在短时间内是跟不上发展需要的。可很多人(包括不少领导干部)还未理解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而违反这个客观规律,再加上多年来没有真正认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因而必然造成当前这样严峻的形势而影响可持续发展。中国有句古话:“欠债必须偿还”,笔者认为,这与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否有关。
3 江苏印染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江苏印染行业的发展过程呈现不少特点。与其说特点,笔者理解应认为是发展的经验教训。发展快速的、成功的主要做法及发展中受到阻力的教训,现从四个方面分述如下。
3-1 发展较快的主要特点:打好基础
要打好各方面的基础(包括人才、技术、管理、经济等方面),就如建造高楼大厦要打好地基一样。人才的成长要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同样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必须要培养好人才、建立现代科学的管理、采用创新的高新技术等。这一点笔者感受很深,认为江苏省纺工厅的领导就认识和重视了这一点,这是江苏印染行业发展的首要特点。尽管目前出现了严峻形势,生产出现了负增长,但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品种开发、产品质量、工艺技术水平还是较好的,特别是产品质量、品种水平和信誉还是上乘的。这些基础都是在文化大革命前的上世纪60年代打下的,当时纺工厅组织蹲点组由厅长带队在常州大成二厂(后为东风印染厂)蹲点三个月,帮助克服能源紧张、加强管理及技术改造来解决生产发展;在常州益丰昌染厂(后为东方印染厂)蹲点三个月帮助企业整顿生产技术管理,总结生产优质产品的先进经验;在常州九丰灯芯绒厂蹲点半年帮助该厂从开发产品、建造厂房、改革工艺、加强管理、改造设备到创造名牌进行了系统的改造工作,直到现在九丰印染厂的杂色灯芯绒还是保持了国家名牌产品的称号。并且还研发了影响全国灯芯绒行业能否生存的霜花灯芯绒,让灯芯绒行业度过了难关:该厂不仅在开发品种而且在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方面创造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创出了一条新路,对整个印染行业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促进作用。其它还在无锡丽新印染厂(无锡印染厂)、无锡维新漂染厂(无锡漂染厂)、徐州印染厂都蹲过点,帮助进行老厂改造,对后来的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实例,就是当时纺工厅印染处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即每年二次对全省印染企业进行工艺上车率和设备完好率的检查测定制度,主要检查制定的各种工艺是否完整执行、是否100%工艺上车,生产运转的染整设备是否完整、运转是否正常,以保证产品质量,完成生产任务,当时有一个重要规定,就是检查时不发通知,主要目的就是不让企业做任何准备,以保证检查时的真实水平。检查组随到随检,检查时不用领导陪同,全部由检查组成员亲自动手进行测定、滴定和计量,一般都是晚上进车间检查深夜班,然后再进行中班和白班的检查,这样检查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运转和工人执行工艺纪律能够反映企业是否真正做到白天和黑夜一个样、领导在与领导不在一个样、有准备和无准备一个样。如果检查的结果是白天和黑夜不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不一样、领导在与领导不在不一样,随后就召开全厂大会,并请厂领导和市有关领导参加听取汇报。这样动真格的、不含水分的检查引起了各地极大的震动,有的地区甚至把企业有关领导撤换下来。通过这样认真的检查,对各地印染企业提高生产管理和工艺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秩序确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为今后印染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发展较快的第二个特点:尊重科学
印染行业要快速发展,必须沿着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客观规律的科学的工艺技术路线发展,决不能沿着违反客观规律、脱离实际的错误工艺路线来发展,这一点文革期间在某些地区的印染行业是有惨痛教训的。当时就有些极左派竞不顾我国国情,脱离实际地提出了在印染前处理中实行三不工艺(即不烧毛、不练漂、不丝光的所谓革命)的技术路线,导致这些地区的某些企业拆掉了烧毛机、敲掉了煮布锅、卖掉了丝光机,使印染布产品质量大大下降,生产滑坡、信誉下降,到最后无法持续生产。当时纺织部一些专家提出反对意见,但又不能公开发表,只好对江苏等地区的印染企业提出千万不能贯彻执行这条反科学的错误的技术路线,因此江苏省的印染行业坚决贯彻了纺织部的正确意见,坚持了加强前处理工序的基础工作(加强烧毛、练漂和丝光),并加强了基础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因而才保证了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的飞跃发展及以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特别是苏南有些企业就是在文革期间买到了某些地区闹“革命”而拆下来的烧毛机、丝光机、煮布锅而发展起来的。这不仅是中国印染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也是江苏印染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点。发展不能违反客观、违反科学,必须符合实际、符合科学规律。
3-3 发展中的第三个特点:审时度势
由于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已转向市场经济,企业原有的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导致印染企业开始滑坡,有些企业已经亏损,生产发展暂时受到影响。省纺工厅领导立即意识到:要搞活企业、搞活经济,关键在于企业的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必须及时转换经营机制,于是及时组织调查组去省内外对搞活经济的先进单位进行考察调查,如去广东的广州、深圳、中山、佛山等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在省内调查了扬州、江阴、常熟、昆山四家搞活经济较好的印染企业,及时召开了全省印染行业转换经营机制搞活经济动员大会,使之成为企业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批印染企业进行了经营机制的转换,大量民营企业诞生,很快江苏印染行业开始复苏。因此江苏印染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必须审时度势,及时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变不利为有利。
通过对当时已成为江苏印染行业四小龙的调查,就体会到这样一个特点: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对经营机制转换的认识和重视。如江苏的四小龙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主要是这些单位的一把手认识深刻、行动果断、改革决心大,因而效果显著:而有些单位的领导认识片面,对改革信心不足,因此就出现了滑坡。当时,除各企业内部外部存在差异和机制转换中得不到环境的配套支持及社会的保障体系还未能很好建立外,主要还是企业的主要领导主观上对经营机制转换认识上的问题,如对如何增加企业活力与市场和经营机制转换的关系概念不清。为此,在全省经营机制转换的动员大会上,从理论上对经营机制转换势在必行的道理、什么是企业活力、如何来增强企业活力阐述清楚,从而促进了大批企业进行了经营机制的转换,使江苏印染行业又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3-4 教训:要重视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中必须十分重视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这二项国策,自进入2l世纪以来印染行业的发展实践也完全证实了这是一条科学真理,凡不遵守这一科学规律的必然要遭受惩罚,而且这一规律也完全适用于地球上的任何国家。这一条发展规律其实道理很简单,在以前经济不发达时期,世界上环境还未遭受污染,生态是平衡的。但世界上经济不断发展、环境不断遭受污染后,生态平衡越来越遭到破坏,加上经济发展的速率与能源增长的速率不平衡,致使能源供应跟不上需要。这样发展下去,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能源供应越来越紧张,人民生命的安危遭受严重威胁,经济已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这就是当前印染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江苏省政府下了最大决心,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如印染企业废水排放指标中COD达不到60 mg/L以下,该企业必须停产整顿,这是硬指标。各印染企业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至少有60%以上的印染企业要停产整顿,则2008年的生产数量和经济效益还要继续下降,负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加大。这一形势要解决,必须增加环保治理的投入资金,而各印染企业由于能源成本、政策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增加,因而缺乏资金的投入。这一情况,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并采取紧急措施来迅速解决这一矛盾,才能保证江苏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一个值得有关领导关注的实例:张家港染整厂在节能降耗减排等方面和实施清洁生产方面在江苏省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先进单位,每年可节约资金增加效益300多万元,是个盈利较好的企业,但自2008年以来,由于原料成本、能源成本、政策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但产品价格反而下降,出现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倒挂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效益大幅度下降,已到了亏损的边缘,加上地方政府又要他们迁厂,这就让该厂难以生存下去。因此,该厂不得不考虑企业转型发展,把生产品种转向高新技术的“涂料纱线连续轧染”新产业,并得到苏州和张家港环保局和发改委的批准,以求得环保、节能和经济效益三丰收的可持续发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