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环三磷腈衍生物阻燃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yd10520

高维全,唐淑娟,孙德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陈丽华  重庆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重庆市400020

  收稿日期:2008-01-22

作者简介:高维全(1982-),男,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纺织新材料、新工艺

  原载:染整技术2008/9;11-14

 

【摘要】 通过三聚氯化磷腈分子中的氯原子被丙氧基、乙醇胺基取代,反应制得三丙氧基三乙醇胺基环三磷腈衍生物(HP)。然后使用该产物配以其他助剂,对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测试阻燃性能。实验结果LOI达30.5%和高的炭化量表明此衍生物具有优越的阻燃性能。

    【关键词】 六氯环三磷腈;三丙氧基一三乙醇胺基环三磷腈;阻燃剂;极限氧指数

【中图分类号】 TSl9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350(2008)09-0011-04

 

    随着纺织品使用量增多、应用范围加大,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对健康环保要求的提高.研究绿色环保、性能优越的纺织品阻燃剂和绿色阻燃工艺成为了刻不容缓的课题。

    磷腈化合物是一类骨架由磷、氮原子交替排列的无机-有机化合物.可分为环磷腈和聚磷腈两大类。磷腈衍生物的磷、氮含量高,显示出优良的不燃性与阻燃性.广泛用作防火阻燃材料和自熄性材料.其氧指数可达到27%~65%。磷腈衍生物是具有磷-氮协同效应的膨胀型阻燃剂,已有在纺织材料[1]、纤维[2]、树脂、橡胶、塑料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报道。

    因磷腈衍生物多不含有活性基团,致使在织物及纤维整理后耐洗牢度不高,限制了应用领域。本文合成的含有羟基的环三磷腈衍生物,可与纤维素纤维发生接枝反应.提高了整理牢度,且阻燃性能优越。

    六氯环三磷腈上的氯原子在一定的环境中易被亲核试剂所取代.本文利用这一特殊化学活泼性.制得含有活性羟基基团的环磷腈衍生物阻燃剂——三丙氧基-三乙醇胺基环三磷腈。使用该阻燃剂配以其他助剂对纯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测试垂直燃烧阻燃性能、极限氧指数及燃烧炭化性能,研究表明其具有很高阻燃性能。

1  实验

1.1  材料和仪器

1.1.1  织物

    密度270×198(根/10cm)的纯棉平纹白布,市售。

1.1.2  药品

    六氯环三磷腈,工业级,宁波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使用时经石油醚重结晶提纯;二甲苯,AR,沈阳化学试剂厂:石油谜,AR,天津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三乙胺,AR,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乙醇胺,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正丙醇,AR,北京化学试剂公司;渗透剂JFC,工业级,上海助剂厂;柔软剂VS,工业级,上海助剂厂。

1.1.3  测试仪器

    红外光谱仪,NEXUS 470,美国Nicolet公司;质谱仪,1100 LC/MSD Trap SL,美国安捷伦科技公司;极限氧指数仪,YG813,常州第二纺织机械厂;织物垂直燃烧测试仪,YG815A,温州方圆仪器有限公司;织物强力测试仪,YG026,常州第二纺织机械厂;三目生物摄影显微镜,SA3300-PL,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

1.2  测试标准

极限氧指数,GB/T5454-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氧指数法》;织物垂直燃烧测试,GB/T5455-1997《纺织织物阻燃性能测定-垂直法》:织物拉伸断裂强力,GB/T3923.1-1997《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织物撕破强力,GB/T3917.1-1997《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

1.3  阻燃剂的合成

    合成机理,第一步三乙胺作缚酸剂.用亲核试剂正丙醇取代六氯环三磷腈上的三个氯原子;第二步使乙醇胺既作亲核试剂又作缚酸剂取代剩下的氯原子,从而实现引入活性羟基的目标,然后把该衍生物配以其它助剂对棉织物阻燃整理。合成路线图如下:

1.3.1  三氯三丙氧基磷腈的合成

    实验采用三乙胺缚酸剂法,用正丙醇直接与磷腈进行反应,生成的氯化氢与三乙胺反应生成乙胺盐,这样降低了反应温度,加快了反应速度。

    在装有搅拌器和冷凝回流装置的250 mL干燥的四口烧瓶中投入11.4 g六氯环三磷腈,80 mL的二甲苯溶解后微热搅拌使磷腈充分溶解:然后加入15 mL的正丙醇继续搅拌同时通入氮气保护,缓慢升温至70,慢慢滴加20 mL三乙胺,开始有白烟产生说明有乙胺盐生成,反应5 h,瓶底有大量的沉淀产生,冷却后减压过滤得到三丙氧基取代磷腈的二甲苯溶液。

1.3.2  三丙氧基一三乙醇胺基环三磷腈的合成

    将上面得到的滤液移到干燥的四口烧瓶中,在搅拌、冷凝回流、通氮气保护条件下,温度缓缓升到70后慢慢滴加13 mL的乙醇胺,反应5 h,瓶底有大量的浅黄色粘稠状液体生成,移去上层溶剂得到粘稠液体并使用二甲苯洗涤多次,真空烘箱中60下烘燥24 h去除有机溶剂,把粘稠液体溶于少量的蒸馏水,加入一定量的NaHC03,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微热反应l h后减压蒸馏去水得乳白色粘稠液体:用无水乙醇把三丙氧基-三乙醇胺基环三磷腈溶解移出,以去除钠盐;减压蒸馏移出液,蒸发掉乙醇后便得到三丙氧基-三乙醇胺基环三磷腈,60下真空烘燥24 h。三内氧基-三乙醇胺基环三磷腈的产率为86.5%。

1.4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

    整理液配方:合成阻燃剂350 g/L,MD树脂80g/L,渗透剂2g/L、柔软剂6g/L、催化剂MgCl2  2g/L、尿素15g/L。

    整理工艺流程:配制整理液二浸二轧(轧液率85%)预烘干(80)焙烘(1454min)水洗烘干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衍生物的表征

    六氯环三磷腈的红外光谱线中的599.22cm-1为P-Cl的强吸收振动峰,874.0lcm-1为P-N的吸收峰,1224.64,1313.63cm-l为P=N的吸收峰。

    三丙氧基三乙醇胺基环三磷腈的红外光谱中的3422cm-l、3123 cm-l、2980 cm-l为-OH吸收峰,1464 cm-l、1211cm-l为P=N的吸收峰,862cm-l、1162cm-l为P-0-C(丙氧基)吸收峰,1050 cm-l为0-C吸收峰,798 cm-l为P-N吸收峰。

    质谱对三丙氧基三乙醇胺基环三磷腈进行了表征。通过质谱图显示所测分子量为492.1,与所计算分子量492基本一致。

    599.22cm-l为P-Cl吸收峰的消失及492.1的分子量.说明在没有破坏原结构的情况下.体系中已引入了-0H基团。

2.2阻燃性能分析

为考查磷腈衍生物(HP)阻燃性能,与羟基化磷酸铵(CP)阻燃剂整理的棉织物的阻燃性能进行相应比较。测得的垂直燃烧阻燃性能、极限氧指数及强力保留率见表1。

1  织物的阻燃性能测试结果

样本

垂直燃烧阻燃性能

强力保留率%

LOI

续燃时间s

阴燃时间s

损毁长度cm

拉伸

撕裂

空白样

5.8

36.4

30

 

 

18

HP

未洗涤

0

0.4

7.8

82

77

30.5

20次

1.2

2.7

7.8

80

78

27.5

CP

未洗涤

0

0.6

8.6

84

79

28.5

20次

1.7

3.4

8.6

81

80

26

    注:HP的整理液配方为上面所述:CP的整理液配方为:CP阻燃剂350 g/L,余同

从表l结果可以看出,HP阻燃剂的阻燃性能及LOI值略优于CP阻燃剂.这是由于合成阻燃剂HP是有着磷-氮协同效果的膨胀型阻燃剂.棉织物在燃烧时表面易于炭化膨胀阻止燃烧进一步进行。HP整理的织物拉伸和撕裂保持率略低于CP的,可能原因是HP羟基量多,与纤维素反应减弱了纤维素分子间氢键结合力,强力损耗大。经二十次洗涤后HP和CP阻燃剂整理的织物的阻燃性能及LOI值都有一定的下降,但HP的下降幅度较CP小且阻燃性能好。说明HP的羟基量大,与纤维结合牢度高。但撕裂强力稍有上升,原因为部分树脂被洗涤掉后。织物变得更加柔软些.纱线滑移大,撕裂强力有所增加。经二十次洗涤后还具有很好的阻燃性能,说明耐洗牢度较好。

    从图1棉纤维纵向图和图2HP阻燃整理棉纤维炭化膨胀的摄影显微镜图可以看出,腰圆形的棉纤维经HP整理燃烧后,纤维炭化量很高,炭质表面有着很明显的膨胀现象。从图3未整理棉纱线炭化和图4HP阻燃整理棉纱线炭化的摄影显微镜图可以看出,未整理的棉纱线燃烧后炭化物为灰白色且质轻,表明炭化残余量极少;经HP整理的棉纱线燃烧后纱线的结构基本没有破坏,炭化物颜色为深黑色表明炭化残余量大。

1 棉纤维纵向图

2 HP阻燃整理棉纤维炭化膨胀

 

3 未整理棉纱线燃烧炭化

4 HP整理的棉纱线炭化

    燃烧时表面发生炭化膨胀及很高的炭化残余.这样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不燃的炭化膜,能有效地阻止基材与氧气再接触从而阻止了燃烧进行,达到阻燃的目的。此外还有其他的阻燃机理作用。

3  实验结论

    (1)实验合成磷腈阻燃剂采用缚酸剂法简化了实验步骤,反应现象明显,温度较低、时间较短,三丙氧基-三乙醇胺基环三磷腈合成产率高达86.5%。此外三乙胺盐酸盐可以回收利用,降低成本,且避免了醇钠法使用金属钠的操作危险。

    (2)合成的磷腈衍生物是不含卤素、磷-氮协同作用的膨胀型阻燃剂.衍生物中有活性羟基拓展了其应用面。阻燃剂HP用量小,效果明显.阻燃性能优越,尤其是膨胀的炭化较好地阻止了燃烧的继续进行和极限氧指数高达30.5%。

   (3)阻燃剂HP与阻燃剂CP的阻燃结果比较可知,HP整理的强力保持率与CP的相差极小,但在垂直燃烧测试上的续燃、阴燃、损毁长度上的性能及LOI好于CP。

    磷腈衍生物阻燃剂有着优越的阻燃性能,应用前景广阔,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4  参考文献

[1]陈胜,郑庆康.环状磷腈阻燃剂的研究进展[J]纺织导报,2004,(5):92-96

[2]黄汉生.磷腈化合物在纤维阻燃中的应用[J]北京化纤,1995,(3):39-42

[3]沈勇,朱毓芷.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剂及阻燃工艺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5,9(2):42-46

[4]刘亚青,王志军.三聚氯化磷腈取代反应的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24(3):162-165

[5]姚培建,阻燃纤维及阻燃纺织品发展趋势[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6,(2);41-44

[6]贡长生,马尚,张红霞等.阻燃剂环磷腈的合成[J]天然气化工,1996,(5);43-45

[7]Y.W.Chen-Yang,H.F.Lee,C.Y.Yuan,A flame-retardant  phosphate  and  cyclotriphosphazene-containing  epoxy resin:Synthesis and properties[J],J Polym Sci A:Polym Chem 2000,38:972-981

[8]Y.W.Chen-Yang,C.Y.Yuan,C.H.Li,H.C.Yang,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flame retardant(aliphatic-  phosphate)cyclotriphosphazene containing polyurethanes [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3,90(5):1357-1364

[9]Kazuhiro Miyata,Yousuke Watanabe,Tomoyuki Itaya.Synthesis of Heteroarm Star-Shaped Block Copolymers with   Cyclotriphosphanzene  Core  and Their  Compatiblizing Effects on PPO/Nylon 6 Blends[J]Macromolecules,  1996,29,3694-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