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涂层乳液的合成与应用yd99-10
孙继昌 樊丽君 高凯 杜存锐 丹东恒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辽宁丹东 118003
收稿日期:2007-10-23
作者简介:孙继昌(1969-),男,高级工程师,从事纺织助剂化学品的研究工作
原载:染整技术2008/3;36-37
【摘要】通过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得到了一种涂层乳液。分析了乳化剂、单体、引发剂和工艺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工艺路线,并通过对比应用,验证了合成特种涂层乳液的使用性能。
【关键词】细乳液聚合;涂层乳液;丙烯酸酯
【中图分类号】TS195·2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350(2008)03-0036-02
丙烯酸酯乳液是纺织品涂层整理过程中最常用的原料。普通的丙烯酸酯乳液含固量一般在20%-48%之间,由于含固量偏低,往往造成涂层织物的增重效果、皮膜丰满度、耐水压等性能不能满足需要,必须进行二遍涂层,使生产工艺重复,生产效率下降,而且需要对占乳液52%-80%的水进行包装和运输,最后还要将水分烘干,造成生产成本和能源耗费升高。通过大量研究,采用细乳液聚合的方法,我们合成了一种含固量达到60%的丙烯酸酯乳液,并成功应用于纺织品的涂层整理。
1 实验
1·1 实验药品
丙烯酸丁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特种功能单体-1、特种功能单体-2、乳化剂、助乳化剂、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
1·2 实验工艺
将乳化剂、助乳化剂用去离子水溶解后,加入各种单体乳化,用高压均质乳化机乳化lh,得到稳定的细乳液。反应釜中加入定量预乳液,引发剂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分别溶于去离子水中,并置于滴料釜中,于65-70℃加入定量引发剂引发聚合,l5min后开始滴加细乳液,同时滴加剩余的引发剂溶液,滴加时间约4h,二者应同时滴完,加料完毕后保温lh后降温出料,得到含固量(60±2)%的丙烯酸酯细乳液聚合物。
1·3 乳液技术指标
外观:微带蓝光的乳白色液体;
pH值:7-9;
粘度:小于5OOmPa·s
固含量:(60±2)%
2 讨论
2·1 乳化剂的选择
乳液体系的稳定主要由乳化剂、助乳化剂和液膜增强剂决定,在常规乳液聚合中,由于非离子型乳化剂大部分溶于单体珠滴中,对体系的稳定作用有限,然而,细乳液聚合的成核场所主要是单体珠滴,其稳定作用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我们选用了一种特殊非离子型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组合,使液滴表面形成界面障碍,增强液胞膜的内聚力减少液胞聚结,增大乳液的稳定性。
2·2 引发剂的影响
过高的反应温度不利于高浓度乳液的稳定,因此我们选择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降低聚合温度来解决这一问题,经选择比较,采用了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
2·3 单体的影响
单体的性质和体积分数(Φ)对超高浓度乳液的聚合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一定条件下,随着Φ值的增加,乳液的稳定性下降。当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体制备复合聚合物时,疏水性单体的极性越小,亲水性单体的极性越大,乳液越稳定,特别是在细乳液聚合过程中,对单体极性和其它性能的搭配要求更加严格。这里选用了两种特殊功能单体,调整单体的极性并进一步保证乳液的应用性能。
2·4 加工工艺的影响
当乳化剂用量固定时,均化强度增加可以形成更小的单体珠滴,需要更多的乳化剂来稳定这些小珠滴,使形成胶束的乳化剂变少,由于胶束减少,由胶束形成的乳胶粒也减少,在足够高强度的均化过程中,胶束消失,聚合物乳胶粒几乎全部由珠滴成核形成,因此,增加均化强度可以生成更多的珠滴,降低胶束成核的几率,保证细乳液聚合顺利完成。我们选用了高压均质乳化机,对单体乳液强化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应用
于190T涤丝纺上一刀涂层,与普通40%含固量的丙烯酸酯乳液性能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特种涂层乳液与普通涂层乳液应用性能比较
涂层剂 |
含固量% |
涂膜烘干厚度/µm |
水洗前耐水压/kPa |
水洗十次耐水压/kPa |
特种涂层乳液 |
60±2 |
40 |
24.06 |
19.93 |
普通乳液 |
48±1 |
32 |
18.07 |
14.44 |
4 结论
(1)为保证得到高含固量乳液,应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组合及比例,并采用强化乳化工艺,以获得稳定细乳液。
(2)高含固量乳液的稳定还要通过降低反应温度,调整单体极性来进一步提高。
(3)本方法合成的特种涂层乳液,在应用过程中可以获得比普通涂层乳液更高的耐水压和涂膜丰满度。
5 参考文献
[1]张洪涛
谭必恩 胡芳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1);156-159
[2]谢钢
张和鹏 张秋禹等,高分子学报,2003(5);626-630
[3]曹同玉 刘庆普 胡金生,聚合物乳液合成原理、性能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