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保健微胶囊的研制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yd9705
王俊华 王峰 蔡再生 东华大学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620
收稿日期:2007-07-24
作者简介:王俊华(1975-),女,安徽安庆人,东华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纺织品功能整理
原载:染整技术2008/1;32-35、49
【摘要】利用微胶囊技术制备了以董衣草为芯材,聚氨酯为壁材的芳香整理剂,其申壁材是由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聚乙二醇(PEG)通过界面聚合的方法所制得,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了制备微胶囊的较佳的工艺条件:PEG分子量400,皮芯比1︰2,分散剂海藻酸钠(SA)O.15%,乳化剂聚乙烯醇(PVA)1%,乳化条件950Or/min,反应2h。将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应用于织物,可以得到缓释性较长的芳香保健类纺织品。
【关键词】微胶囊:聚氨酯:董衣草精油:卫生保健织物
【中图分类号】TS19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08)01-0032-04
从一些天然植物中提取的精油,不仅具有芳香的气味,还具有杀菌、消炎、提神等卫生保健的功能,所以芳香精油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1]。芳香织物可以满足人们对服装时尚、舒适、卫生的需求,为了制得芳香织物,早期通常采用吸附的方法来获得,或将香精加入粘合剂中采用涂层的方法施入织物的表面。这些方法对织物加香,留香时间短,
特别是水洗之后香味便会消失,经济价值不高[2]。为了制备留香时间较长的芳香织物,微胶囊技术便应运而生,这是目前芳香后整理技术的主流[3]。
在织物的芳香整理中,微胶囊的壁材多采用明胶、阿拉伯胶、蜜胺树脂和环氧树脂等,这些壁材存在甲醛及活性单体易与芯材反应等缺点。为了克服以上壁材的缺陷,本文采用聚氨酯为壁材,制备了以薰衣草为芯材的微胶囊芳香整理剂。并应用于织物,得到了一种留香时间较长的芳香织物。
1 实验
1·1 主要药品
TDI(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PEG(Mw400,600,800,1000,2000)、乙二胺(EDA)、催化剂二丁基二月桂酸锡(DBTDL)(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熏衣草精油(上海AJ香料公司);褐藻酸钠(SA)、乳化剂PVA(Mwl500)、LAS、TX-l0、平平加0、吐温80、新洁尔灭。
1·3 主要仪器
Nicolet 4OOD Fn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lR)(德国Bruker公司),日本津岛UV-3000紫外分光光度计,XSP-BX9生物显微镜 (上海光学仪器六厂),VU-V图象分析系统 (北京合众视野科技公司),高速剪切乳化机(上海威宇机械电子有限公司),JB9O-D型强力电动搅拌机(上海标本厂),≤3500激光粒度测定仪(美国Microtrac公司)。
1·3 微胶囊的制备
壁材聚氨酯是通过典型的界面聚合方法制得。取2gTDl和4g熏衣草精油(皮芯比1︰2混合均匀组成油相,将此油相投入100mL含1%乳化剂的水溶液中,有高速乳化机进行乳化,以得到水包油乳液,为使乳液稳定,加入含有分散剂海藻酸钠的水溶液1OOmL。同时加入4.6g PEG和l%催化剂DBTDL,室温下搅拌一定时间,然后温度升至70℃,加入扩链剂EDA,并继续搅拌lh对壁材进行固化。形成的浆液用30%的乙醇冲洗以去除未反应的TDI和壁材表面的精油,在室温下干燥24h即可得到微胶囊。
1·4 微胶囊的表征
通过带有图象分析系统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胶囊的分散性及形态;通过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微胶囊的粒径及分布;通过芯材及微胶囊的红外光谱图以验证微胶囊的形成。
1·5 包载量的分析
取制备的微胶囊0.1g,放入100mL乙醇溶液中,在室温下缓慢搅拌萃取24h,在λmax=198.8nm处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萃取液的吸光度,代入图1的标准吸收曲线可得到微胶囊的包载量。
|
图1 薰衣草精油的标准吸收曲线 |
1·6 芳香保健织物的制备
制备工艺处方及流程:
处方:微胶囊香味整理剂(owf) 1%
低温粘着剂 适量
浴比 1︰20
流程:室温下浸渍3Omin→焙烘lmin→水洗→晾干。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乳化剂对微胶囊的影响
乳化剂在微胶囊的制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降低了油相与水相间的界面张力,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使界面聚合反应顺利进行。本研究采用阴离子型LAS,非离子型TX-l0、平平加0、吐温80、PVA,及阳离子型新洁尔灭等乳化剂,筛选出合适的制备聚氨酯微胶囊的乳化剂。
从图2(以下所有显微镜照片除注明外,均放大100倍)可以看到,除PVA外,其它的几种乳化剂均不能形成微胶囊,故以下的实验中,均用PVA作乳化剂。
|
|
|
Tween 80 |
Bromo Geramine |
Peregal O |
|
|
|
LAS |
TX-10 |
PVA |
图2 乳化剂对微胶囊的影响 |
2·2 分散剂对微胶囊的影响
为避免已形成的微胶囊之间发生集聚,加入分散剂是很有必要的。从图3可以看到分散剂SA的用量对微胶囊分散性能的影响。
|
|
SA O%(magnified 4O0×) |
SA O.10%(magnified 4O0×) |
|
|
SA O.15%(magnified 4O0×) |
SA O.20%(magnified 4O0×) |
图3 分散剂用量对微胶囊的影响 |
随着SA用量的增加,微胶囊的粒径逐渐减小。分散剂SA的作用主要是提高体系的粘度,以减少微胶囊之间由于碰撞而引起的凝集,另外SA带有的电荷使微胶囊之间相互排斥,不易接近。但是,随着SA用量增大至0.20%,微胶囊的粒径很小,又使得微胶囊易干粘连在一起,其原因是微胶囊的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体系的能量升高,使体系趋于不稳定,当电荷的斥力不足以克服微胶囊间的引力时,就会发生凝集现象。在后续的实验中我们选用SA的用最为0.15%。
2·3 PEG分子量对微胶囊粒径分布的影响
|
|
PEG 400 (magnified 40×) |
PEG 600 (magnified 40×) |
|
|
PEG 800 (magnified 40×) |
PEG 1000 (magnified 4O×) |
图4 PEG分子量对微胶囊的影响 |
|
图5 PEG分子量对微胶囊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
从图4、图5中可以看出,微胶囊的粒径随PEG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有资料显示,PEG的聚合度愈大,微胶囊壁材的弹性愈好[5],但随着PEG聚合度的增大,反应体系的粘度显著提高,体系的分散性变差,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也随之增大。当PEG的分子量达到1000时,已难以形成均一的微胶囊了,
2·4 微胶囊制备工艺的优化
通过前期大量的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L9(33)的因索与水平选择如表1,试验结果列于表2。
从表2的极差分析可以看到,三因素对包载量的影响顺序是B>A>C,我们认为包载量越大,微胶囊越好,故得到的优化工艺为A1B2C2即PEG
400,皮芯比1︰2反应时间2h。
表l 正交因素水平表
因素 |
水平1 |
水平2 |
水平3 |
A:PEG聚合度 |
400 |
600 |
800 |
B:皮芯比 |
1︰1 |
1︰2 |
1︰3 |
C:反应时间h |
1 |
2 |
3 |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
A |
B |
C |
包载量% |
1 |
400 |
1:1 |
1 |
88.7 |
2 |
400 |
1:2 |
2 |
86.8 |
3 |
400 |
1:3 |
3 |
73.5 |
4 |
600 |
1:1 |
3 |
86.6 |
5 |
600 |
1:2 |
1 |
87.1 |
6 |
600 |
1:3 |
2 |
69.3 |
7 |
800 |
1:1 |
2 |
86.2 |
8 |
800 |
1:2 |
3 |
85.7 |
9 |
800 |
1:3 |
1 |
73.3 |
Ⅰ |
83 |
86.5 |
80.0 |
|
Ⅱ |
81 |
87.2 |
83.0 |
|
Ⅲ |
81.7 |
72.0 |
81.9 |
|
R |
1.3 |
5.2 |
1.1 |
|
注:其它条件:PVA 1%,SA O.15%,乳化速度950Or/min,乳化时间5min
2·5 微胶囊的结构
图6是薰衣草精油和聚氨酯微胶囊的红外光谱图。
|
图6 薰衣草(A)和聚氨酯微胶囊(B)红外光谱图 |
从图6可以看到,聚氨酯微胶囊与薰衣草精汕的红外谱图很相似,说明前者中含有后者成分。另外在3450-3300cm,和1740-1700cm-1处,分别出现了N-H和脲的C=O双键伸缩振动峰,表明聚氨酯的生成。从红外谱图中,NCO在227Ocm-1处吸收峰的消失及N-H和C=O吸收带的出现,表明TDl和PEG已反应完全,这样我们可以知道所合成的微胶囊,其芯材和壁材是由薰衣草精油和聚氨酯所构成。
2·6 芳香织物的贮香时间
用前面提到的方法1·5来处理织物,将整理后的织物悬于流动的空气中,3个月仍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3 结论
制备聚氨酯芳香微胶囊的较佳工艺条件:PEG400,皮芯比 1︰2,分散剂SA 0.15%,乳化剂 PVA l%,乳化条件950Or/min,5min,反应2h。将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应用于织物,可以得到缓释性较长的芳香保健类产品。
4 参考文献
[l]G.Buchbauer,et
al.,Methods in Aromatherapy Use of Fragrance and Essential Oils as Medicaments
[J]Flavour and Fragrance Journal, 1994,9 (5):217-222
[2]Gneil
Martin.Olfactory Remediation: Current Evidence and Possible Application
[J]Soc.Sci.Med ,1996,43 (1): 63-65
[3]K.Hong,
S.Park, Melamine resin microcapsules containing fragrant oi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J]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1999,58: 128
[4]Zhang
yong-bo.Gao lai-bao.Study on polyurethane fragrant microcapsules [J]Journal of
Tianj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1999.(20):13-14
[5]K.Hong,S.Park.Preparation of polyurethane microcapsules with different soft segment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J]Reactive & Functional Polymers.1999,4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