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死”的症结在哪里Yd8409 |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正式发出通知,调整心脑血管等10类354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其中70%的品种价格下调,最大降幅达85%。如此大的降价幅度,按说是令人高兴的事。 但是,日前某药房做的一次"百姓缺药调查"发现,百姓想用"却买不到的大多是政府降过价的药品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其中登记表上70%的药品早已不生产了。 有关专家认为,这份登记表折射了当前我国药品反常的“降价死”现象。 看病贵,主要贵在药价长期虚高,政府对药品降价的次数已经多达20次,其降价范围之广、频率之高、力度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但医药界人士认为,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做保障,药品降价这项"民心工程"在错综复杂的医药购销"潜规则"面前难有作为。 干了10多年医药代表的辛女士算了一笔账,某种抗生素l支卖50元时,"公关费"可以达到20元左右。"后来降价降到27元左右,其 "公关费"约10元,也算勉强可以支撑。但现在降到20元以下,"公关费"都不到5元,根本填不饱医院各个环节的胃口。所以医院也就不会进这种药了,医生自然也不会开了,降价药不死才怪呢!" 有关专家提出,行政降价不是解决药价虚高的根本办法,应尽快启动医药分家。由于我国医药不分的体制弊端,上游的市场竞争和下游的垄断经营存在冲突,政府如果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价,而不从整体上去考虑,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青岛老年生活报2007/2/12/8 许黎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