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怎么改

请你来提意见

yd8008

 

青岛早报2006/10/11/4

10月10日,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回答记者提问

发改委向全民征求医改建议 卫生部发言人昨表示改革方案绝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模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在其网站上开辟 "我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专栏,面向全社会征求医改意见和建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医改绝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

年底前各界都可提意见

发改委表示,各界提出的意见、建议应针对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卫生投入机制、医疗保障体制、医药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发改委将及时汇总整理,供有关部门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参考。"我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活动开展到今年12月30日。发改委网址是:www.ndrc.gov.cn

十余部委正在深入调研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10日在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探索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绝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

    新闻发言人表示,国务院在不久前决定成立了由十多个部委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小组成立以后,组织对一些重大问题深入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将要拟定下一步改革的方案。卫生部也是参与协调小组的成员之一,作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卫生部承担着比其他部门更重的任务。   (据新华杜)

医改定调:基本医疗政府买单

■不会演变成部门利益之争■将采用某种混合型模式■需要解决资金投入不公

    "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公共服务产品,都只能由政府来承担。"日前,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一位官员证实:医改基调已经敲定,但最终方案目前还没有确定。

不会成为利益再分配

    "医疗改革的方案卫生部曾经设计了几套,但一拿出来就会遭到各方质疑。"这位官员表示很无奈。对于这位官员的无奈,社会科学院社会所研究员唐钧表示理解,他认为这也是协调小组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的原因所在。

    卫生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法学院司法鉴定室主任孙东东认为,医改绝不能也不会演变成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不会是纯"英国模式"

    同时,国家发改委官员还否定了医改方向为"英国模式"这一说法。但是他表示;协调小组达成医改方向的共识是:政府应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孙东东认为,中国的医改不可能是纯粹的"英国模式"或"美国模式",而是一种混合型的模式。

合理分配医疗投入

    有关专家引用中科院一份调查报告的数字说,在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目前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专家认为,解决政府医疗投入的合理分配,也是医改需要重点关注的。  据(瞭望东方周刊)

花钱能买器官?这是虚假新闻!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10日表示,最近境外一些媒体报道我国器官移植医疗活动时编造虚假新闻。恶意攻击我国的司法制度。发言人说,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境外媒体,在前不久编发了一条新闻,说记者伪装成一个患者家属到某一个医院了解情况,医院有人说多少钱就可以移植器官,他据此认为中国存在贩卖器官的现象,认为这可以说明中国的器官移植存在严重的问题,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报道。

(新华社发)

相关新闻  中医不会取消

    卫生部:中医药仍是解除病痛重要选择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10日在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说法。

    针对有记者提出的网上有人征集签名,建议让中医在五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问题,发言人表示,中医药既是国粹,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如果有这样的签名行为,那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杀,我们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据新华社)

 

 

“告别中医”

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

历数“三宗罪” 要革中医的命

在博客中呼吁大家

“告别中医”

引起巨大争议

青岛早报2006/10/21/5  据〈新快报〉等媒体综合整理

中医中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神农氏尝百草开始一直到近代为中国人的诊病疗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间诞生了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伟大的医学家。日前,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在博客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认为中医中药无可救药,然后发起告别中医的签名行动,引起巨大争议。

炮轰中医故弄玄虚

    10月7日,张功耀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在张功耀看来,中医脱胎于古老的中国巫术,而西医则是产生于自然科学之中,中医不是一种经验医学,而是故弄玄虚。比如药性的五味四气'在经验世界里就找不到任何解析。"他还举了《黄帝内经》中关于水肿病的论述,认为"平治于权衡,去苑陈"的原则只是一种表面判断,没有任何深入的根据。张功耀在《告别中医中药》中还列举了中医的三大罪状:一是装腔作势,欺骗患者;二是推行异物、污物、毒物人,坑害患者;三是以严格的奇方追求奇效,为难患者,并为医生的无效施治开脱责任。根据张功耀博客公布的签名名单,其中多为医学工作者或是医学博士。

主张中医回归民间

     我从来没有说要取消中医。张功耀非常肯定地说。"告别"与"取消"或者是"退出"、"废止"等措词,存在明显的区别。张功耀认为对于传统医学的批判已有时日,百余年来要求废除中医的亦不乏其人。鲁迅先生就说过"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张功耀从1973年开始读中医书,至今已有33年之久,他不否认,未对中医进行研究之前,他曾非常信任与依赖中医。

张功耀称,妻子就是学中医的,尽管她也反对自己,但他认为:作为一名学者,只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至于社会、家人如何看待并不是他所需要考虑的。张功耀称:"我所谓的告别是指中草药要回归民间,将中草药作为应急选择和最后选择,而不是一点不剩地将其清除!"

人物简介

1956年11月10日生,湖南省郴州市人,现为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带头人,主要学术方向是科学思想史。

各方反应    

l         "并不是所有古老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废除,比如吃饭,吃了几千年也没有废除,关键是有好处。中医药保持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繁衍,这就足够说明它好。" 

——湖南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振球教授

l         "今对今日,居然有人列举种种并不能成立的理由,说要'告别中医中药',这根本就是对中医的恶搞'!"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史教授 彭坚

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国家的优势和特色。在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

人物对话

    近日,张功耀接受了某网站的采访。就告别中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回答了网友提出的若干问题。

    问:中医中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你基于什么认为中医中药己经无可救药。而必须告别?

    张:说到中医中药的"巨大贡献"这涉及一个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它的问题。研究科学史或科学思想史的学者很清楚,中医中药在整个世界科学史上是最没有地位的,连一章都写不满。

    问:有人认为,西医治标不治本,而中药标本兼治。还有人认为西药的成分过于简单,西医治疗某些疾病有后遗症。而中药是来自自然生长的植物,中医没有后遗症。你怎么看?

    张: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西医对"标"和"本"的认识比中医深刻得多。对于简单的阑尾炎,割掉阑尾比吃中药止痛,就更能够"治本"。当今医学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它对"标"和"本"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此外,不能说"西医治疗"有后遗症。有没有后遗症,不是治疗过程决定的,是疾病本身决定的。中药治病引起"后遗症"才是真正由于治疗而引起的。比如说,服用雷公藤引起肝中毒等。

 

佩服中药标本兼治

老外纷纷来华学中医

    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对外培训办公室主任马良宵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医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年人数有l00多人,而从2000年到2005年,每年达到了200多人。今年的人数比去年还要高出一倍,达到了400人左右。他们除了学习针灸还学习中医药、推拿、拔火罐等。

  中医理念逐渐被国外接受

    巴西人雷福谈起中医理论,头头是道。雷福认为,相对于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特点,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中医更注重标本兼治。

    爱尔兰的尤妮丝表示,现在西方国家的中医越来越多,他们传递了中医的"自然疗法"、"绿色疗法"的观念,而其中关键的是中医有预防效果,中医提倡"预防胜于治疗",这些观念被很多外国人接受,而且越来越受欢迎。

  国外中医收入不比西医低

    据了解,在爱尔兰看西医门诊是40欧元至50欧元,时间一般是5分钟到10分钟。但看中医则至少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价格是50欧元至60欧元。

    尤妮丝说:病人在看中医时有被重视的感觉,可以比较好地倾诉自己的病情。在当地,中医的收入比较高,和西医比起来低不了多少,一些受欢迎的中医,其收入可能和西医差不多,这也吸引很多人来从事这个职业。当然收人多少还没有固定标准。"

    面对前阵子沸沸扬扬的"取消中医"的说法,马良宵表示,"中医是中国人的瑰宝,现在来我们这里'取经'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很多外国医生对中医都特别感兴趣,并且到中国学习研究中医。国内有些人却提出取消中医,真是不可思议。"

青岛老年生活报2006/11/8/7刘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