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亿保障全民免费看小病

卫生部医改小组成员详解新方案:

构建三层医疗体系小病靠政府大病靠保障

Yd7908

    早报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近日,卫生部一位参与医改方案起草,同时也是新成立的医改协调小组成员的知情人士透露说:"医改新方案中,对'英国模式'借鉴只限于基本医疗层面,简单说就是免费治,小病,不免费治大病。"

    自从去年7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得出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的结论后,卫生部主导起草的医改新方案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们最近抛出一些想法、想看看各界的反应。"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卫生部正在起草的医改新方案并不等同于"英国模式",未来改革的方向是,基层的小病治疗由政府免费提供,一般的大病治疗靠社会医疗保障来完成,重大疾病的治疗则求助于商业医疗保险。

    "打个比方,得了感冒可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治疗;要做胃病手术就转诊到大医院,费用向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报销;得了心脏病或肿瘤等重大疾病就求助于商业医疗保险。"上述卫生部人士如此描述未来三个层面医疗体系的设计。根据卫生部医改课题组的初步测算,要达到免费提供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大约需要国家财政投入2000亿元。

相关链接

    新方案提出构建三层医疗体系:

   "第一个层次,保障基本医疗是医改新方案的核心。即政府出资或筹资、政府直接举办医疗机构,免费向全体国民提供最基本医疗药品和治疗。卫生部的医改新方案课题组还主张列出一个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药品、基本病的清单。

    第二个层次,不在上述清单内的"大病"的治疗,靠社会医疗保障来完成。即通过立法强制全体劳动者加入,以家庭为单位参保,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分担。

    第三个层次,是商业医疗保险。满足高层次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需求。

 

医改新方案青睐“英国模式”

 

方案今年底或明年初出台将建三重保障制度  曾留学英国的市民讲述英国体系优缺点

    在17日举行的公立医院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向论坛上,国家发改委杜会发展司副司长王东生透露,经国务院批准,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已经成立。

据悉,国务院医改小组设在国家发改委,由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卫生部部长高强任双组长。如果不出意外,医改大方案今年底或明年初即可出台。目前,医改小组比较青睐政府承担

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的"英国模式"。

英国模式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中

    消息人士称,从表面看来,"英国模式"照顾了公平,却牺牲了效率,从而受到许多人的指责。但英国的医疗体制提高了实际的效率,"因为它真正做到了预防为主"。

    有分析认为,在英国的基本医疗体系中,社区医生对每户人家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加上由政府组织的各种体检,随时可以把许多疾病消灭于萌芽当中。如此,尽管许多大型公立医院的服务不能尽如人意,但真正去大医院看大病的人却减少了许多。因此,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此外,对于农民,新方案仍将坚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

保障制度

全体劳动者加入医保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一次论坛上,卫生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的演讲也印证了上述消息人士提出的"英国模式"构想。这位官员透露了中国未来医疗卫生体系的总体框架。

    一个目标,即惠及全体国民的卫生体系,保障每个人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两层服务体系,包括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以及解决急危重症(大病治疗)为主的二三级医疗机构体系。

    三重保障制度:首先是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制度,通过政府一般税收筹资、政府直接举办医疗机构、利用适宜的医疗技术和基本药品、免费向全体国民提供,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平问题;

    其次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通过立法强制全体劳动者加入,以家庭为单位参保,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分担,政府可资

助弱势群体加入,以解决大病风险问题(大病保障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基础);

    第三为商业医疗保险,创造条件促进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发展,公民自愿加入,以满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需求。

    显然,这些改革举措并不是卫生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正如高强部长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所说,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涉及十几个部门,相当复杂。据了解,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涉及的部门主要有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物价局、财政部、民政部、教育部、工商总局等。据《中国青年报》

    中国的医疗改革改了这么多年,终于认识到了"求源"的重要,不能不说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进步,虽然这样的意识来得晚了点,但是迟来的正确认识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通过'政府一般税收筹资、政府直接举办医疗机构、利用适宜的医疗技术和基本药品、免费向全体国民提供,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平问题,这体现了社会医疗改革的人性化借鉴智慧。             (魏青)

 

 

医改争议还是先听听民声

 

    9月20日,卫生部一位参与医改方案起草,同时也是新成立的医改协调小组成员的知情人士透露了未来改革的方向;基层的小病治疗由政府免费提供。一般的大病治疗靠社会医

疗保障来完成。重大疾病的治疗则求助于商业医疗保险。但据了解,对卫生部拟议中的这个新方案,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都持有异议。(9月24日《成都晚报》)

      

    在医改"基本不成功"的严峻背景下,新的医改方案引起争议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这种争议能够代表公众的意见和利益,那么它就可以为医改的讨论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更深刻的思考,更理性的决策。尽管,争议会拖延决策出台的时间,可是争议又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但是,这种有效争议是有其前提的,就是公众意见的忠实表达。如果,这种争议只是部门间利益的博弈,那么它就可能达不到最符合公众利益的和谐。这是因为,公众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而部门的利益会是利己的,他们惦记的通常是部门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在审视新医改方案引起三部门——卫生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争议时,我们需要审查他们是否代表了公众的利益,表达出公众的意见。如果,他们的表达是符合公众的意愿的,我们就可以说他们的争议是理智的,其结果是和谐的。而如果他们的表达是偏袒本部门的,我们就可以说他们的争议是利己的是非理智的,其结果不是和谐而是分歧。

而能够判断三部门争议是否有效的方式就是舆论调查。因此,在新医改的争议中,引入舆论的意见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这种来自公众的意见,我们将难以把握这种争议是否是有效的讨论,也不能确定这种争议产生的结果是否能够凝聚公众的集合性意见。    

 

青岛早报2006/9/25/4李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