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医药代表揭露医疗市场混乱内幕Yd7508 |
他们自己也害怕上医院 |
据新华社南宁8月8日电 随着"欣弗","齐二药"等一系列事件屡屡曝光,医疗卫生系统的监管能力遭到严重质疑。日前,一位从事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的代表向记者坦言:"别说普通老百姓怕上医院,被乱用药,用假药,就是我们医药代表自己也害怕上医院。" 在记者保证不透露真实名字的请况下,这位姓吴的医药代表。自述"了他眼中药品监管体系的薄弱环节。 |
违法经营存在暴利 安徽宿州“眼球事件”后卫生局局长被记大过处分,医院院长被撤职,医院被降级、没收非法所得并罚款3万元,医院眼科3名医师被处停止执业活动9个月,手术室l名护士被处中止执业注册一年等处罚。 我早就料定安徽还会出大事,因为那里的医疗市场太混乱了。“眼球事件”发生前,宿州医院就从事了2年多与非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合同的违法经营。根据我的了解,按照医院、管理部门、非医疗机构3:3:4的行业"内定"分成比例,每个环节年收入肯定上百万元。这还仅仅是眼科手术的收益,如果加上眼科之外其他医疗服务收入分配比例,每个环节的年收入超过600百万元。 罚款3万元不过是九牛一毛。医生执业仅仅被停止9个月,连撤销他们职业资格证的勇气都没有,只有一个护士被当作“替罪羊”这样的处罚别说“伤筋动骨”就是打痛医药利益部门的皮毛都谈不上。 地方保护掩盖问题 每次发生重大药品质量问题,主管部门往往先是表态"不遗余力,一查到底",然后就下发一系列文件,派出紧急督察组等。外行人看起来确实很热闹,内行人却知道很容易干打雷不下雨,或者雨下得很小。因为地方往往撑起。保护主义"的大伞,或者采取。丢车保帅"的战术,要求具体医院和个人承担相关责任,以确保整个行业的问题不暴露。 几乎每个医药生产企业、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单位;医疗技术服务单位在“上面”都有自己人。问题刚暴露出来,就有人开始说情游说,这笔人情费自然分摊在当事企业和人员头上。 行业监管"心慈手软" 这几年药品质量方面发生的问题不算少了,但绝大多数都是以行政处罚取代刑事处罚。其实,按照我国《刑法》完全可以以重大危害公共安全罪名进行处罚。因为造成的社会影响非常恶劣,药品和医药行为违规往往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行业监管往往“心慈手软”,不愿意向司法部门提供相关证据,地方司法部门碍于技术障碍,也不愿多牵涉其中。这就造成了药品行业投人和风险为1:100甚至1:1000的结果。 |
青岛早报2006/8/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