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踢走“造假院长” Yd7107

美籍华人学者杨杰屡次将别人发表的论文据为己有  学校先后将他免职解聘

    据新华社上海6月21日电  同济大学经过对 "杨杰学术造假事件"深入调查后,日前做出决定:终止与杨杰2007年7月到期的聘用合同,解除其同济大学教授任职职务的聘任,杨杰将不再担任任何教学事务。

    2004年9月,同济大学通过公开招聘,聘任美籍华人学者杨杰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2006年3月21日,因杨杰在学科建设、行政管理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不适合担任院长等行政职务,同济大学正式免去其院长职务。

    近日,经同济大学查实,杨杰在学校工作期间,确实存在学术造假行为,学校再次做出终止其聘用合同”“解除教授资格等处罚。

    同济大学曾于2004年9月,通过全球招聘,正式聘用日本东北大学生化博士、美国科罗拉多(COLORADO)大学癌症中心助理教授杨杰,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同济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杨杰当时被选中的主要原因,是他和他的研究团队1998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有关细胞凋亡研究论文,被评为当年全球引用最多的十大科学论文之一。这一领域研究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学校希望他能带领一批研究人员继续从事该领域研究。

人物挡案

    杨杰,1957年5月出生,1982年本科毕业于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并于1985年分别获得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生化研究生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日本东北大学生化博士学位。此后,杨杰在美国EMORY大学担任讲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担任助理教授。

三次造假桩桩确凿

事件详查

  2005年3月,在有关博士点申报材料中,一篇2004年发表于《肺癌》(LUNGCANCER)杂志的论文,被列入杨杰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清单。经查证,该论文并非杨杰的成果。文文献检索所显示的作者署名缩写J.YANG而不是JIE   YANG(杨杰)而是"JUN YANG(杨军)。此前,杨杰以第二作者的身份确实在《肺癌》杂志上发表过论文,但所刊出的论文是在填写博士点申报材料之后,故存在明显造假。

2005年7后,杨杰在申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候选人的申请材料中,再一次将JUN YANG在《肺癌》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列入自己的成果清单。2006年3月,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的材料中,杨杰将他人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课题列入其承担的科研项目栏目。

原载:青岛早报2006/6/22/19

被辞教授要告同济大学

书面声明称"学术造假"所列问题属失误

    早报讯  据(新京报)报道,6月22日,同济大学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通过媒体发出书面声明,对学校对其解聘决定进行辩解,并表示准备状告学校"打击报复"。两天前,学校以学术造假解除其教授资格,此前的3月21日,他已被免去"院长"一职。

     "如果决定前和我沟通一次,也不会造成这一大笑话"。6月22日,杨杰在电话中向记者回亿,在宣布开除决定之前10分钟他才收到通知,事后他向学校有关领导反映免职理由不充足,未获答复,他决定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针对学校的解聘理由,杨杰准备了6页A4纸的申诉材料对学校列举的"造假证据"予以反驳,同时表示掌握校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证据。杨杰称,"上述事实,足以说明,这些是造假,还是失误。"并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可能是得罪了人"。

原载:青岛早报2006/6/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