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明清‘圣旨’揭秘yd6812

镇馆之宝

闵妤 张冰 曲利

原载:青岛早报2006/4/29/44

 

“圣旨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个场景在古装剧里可能会经常

 

出现,但人们对圣旨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电视剧里。昨天,记者在崂山档案馆见到了该馆“镇馆之宝”——四道圣旨!其中最早的是明朝天启年间熹宗皇帝下的圣旨。崂山档案馆通过早报向读者披露这四道馆藏圣旨的幕后故事,同时请大家帮助破解其中的三大谜底。保险柜里

    取出神秘圣旨

    昨天,在崂山档案馆三名工作人员共同在场的前提下,一名工作人员戴上白色手套,用钥匙打开保险柜,一道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的圣旨出现在眼前!圣旨用卷轴形式存放,在玻璃桌面上,工作人员轻轻地舒展开卷轴,一道长2.8米,宽0.33米的圣旨全部展开。圣旨首端织就了两条提花翻飞的银龙,双龙环绕“奉天敕命”四个篆字,端庄古朴。圣旨上的文字用毛笔写成,其楷书竖向排列,字体端庄大方、隽秀严谨,极显皇家风范。

    清朝圣旨则分别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汉文书法大多是端庄的小楷,字迹笔画突兀,犹如浮雕一般,历经沧桑却风采不减;织工极为精美,丝质紧密厚实,色泽历久不褪。类似的圣旨一共四道,它们来自哪里?是皇帝下给谁的?这家人在青岛有何背景?当这四道圣旨一一打开后,档案馆工作人员为我们打开了尘封在卷轴里的记忆……

    四道圣旨

    下给一个家族

    这四道圣旨有两道下于明朝天启元年,有一道下于天启六年(1626),一道下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馆藏明朝天启年间的圣旨都是表彰凤阳府寿州蒙城县知县吕希尚的父母吕用明及其妻子的。清嘉庆四年的圣旨则为表彰山东省曹州府官员吕克官父母吕光嗣而颁赐。

    首道圣旨

    表彰朴实父母

    明朝天启年间,熹宗皇帝朱由校乐于养生之道,因此当时朝中非常盛行“养生、崇德”的风气。

    熹宗皇帝发现吕希尚为人谦和逊让,举止谈吐优雅。皇帝问吕希尚原因时,吕希尚如实回答:父亲吕用明,生前淳厚朴实,为官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为人谦和逊让,遇事没有机巧之心,对别人的侵害从不计较;母亲王氏慈爱贤明,仪态雅静正直,把操持家务视为自己的快乐,她躬行节俭,连首饰都可以资助给亲朋好友,自己身着青白粗衣却不厌恶。吕希尚自己因官任在身没能在父母离开人世前奉养,但父母对他的爱使他懂得了如何去爱护人民,明白如何做一个贤明的官。

    皇帝听后非常高兴,认为好官保护人民,就如同父母真心爱护孩子一样,赞扬吕家皆为道德高尚之人,并颁旨表彰吕家功德,赞扬吕用明品行道德,奉公守法:“尔寿官吕用明,乃直隶凤阳府寿州蒙城县知县希尚之父,淳朴未雕,逢人但有  谦……夫犯而不较,满世横贤豪之誉……是用赠尔为文林郎、直隶凤阳府寿州蒙城县知县。”“尔王氏乃直隶凤阳府寿州蒙城县知县吕希尚之母,慈明为性,静正无仪……虽板舆弗逮奉于生前,乃杯泽尚留思于身后。是用赠尔为孺人,紫  昭循良之宠,彤管阐圣善之光。”赠封吕希尚的母亲王氏为孺人,表彰其博爱之心。

    吕家后代

    再获皇帝表彰

    到了清嘉庆四年,吕氏家族又持续一百七十余年,当时的仁宗皇帝崇尚良好的道德情操,以行善造福禄作为奖赏好官吏的标准。听说山东省曹州府菏泽县训导吕克官一家品行高雅崇尚素朴,一直坚持善良的风习,并把这种世传的精神当作最严肃的家庭教育,大为赞扬。

    仁宗皇帝下旨表彰吕家功德。表彰吕克官父亲吕光嗣和其母栾氏(吕光嗣之前妻)和金氏。圣旨中写道:“尔吕光嗣,乃山东省曹州府菏泽县训导吕克官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覃恩,  赠尔为修职佐郎、山东曹州府菏泽县训导,锡之敕命。”“尔栾氏乃山东省曹州府菏泽县训导吕克官之前母,懿仪不忒,慈范昭谐;早岁之倡随,启后人之昌大。兹以覃恩,赠尔为八品孺人。”“尔金氏乃山东省曹州府菏泽县训导吕克官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兹以覃恩,  赠尔为八品孺人。”表彰他们严父慈母出孝子,表彰吕家善良的风习和启发教育后代人的功劳。

    吕氏后人

    史料没有记载

    吕家为官清廉,奉公守法,造福于民,从明代到清代,相隔170余年,明清皇帝都对吕氏门第褒嘉,可见吕家良好的道德品行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精神。

    吕氏家族是怎样兴起的?吕氏后人是否生活在我们这座城市?这四道圣旨是怎样辗转保存下来并最后来到崂山区档案馆的?档案中没有详细的记载。读者朋友,如果你知晓这三大谜底,请拨打早报热线82888000联系。闵妤张冰曲利●难解之密三代馆长不知来历这四道圣旨经历无数次战乱和辗转迁徙,流传至今实属不易,是省内稀有文物,被视为崂山区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四道圣旨不仅揭示了当时的封建皇权制度和官吏制度,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载体和象征,同时还反映了纺织、防伪、书法和彩印水平,其价值已远大于圣旨本身所蕴含的内容。然而对于它们的来历,崂山区档案馆三代馆长无一知晓。但可以断定的是,这四道圣旨都是在文革之后整理馆藏时发现的。●幕后故事外出展览不过夜上世纪80年代,这四道圣旨参加山东省档案馆举办“全省珍贵馆藏档案展览”,但如何安全地把圣旨送展成了难题。几经权衡,最终省档案馆派专人来崂山,随同一名崂山区档案馆人员一同将明天启元年和清嘉庆年间的两道有代表性圣旨带到济南。圣旨成为展览的主角。

    当时,由于省档案馆没有特殊的保管圣旨的设备,因此圣旨在当天展出结束后又马不停蹄地被护送回崂山区档案馆。后来那位护送圣旨的工作人员回忆起这件事时说,护送过程中,大家精神高度集中,生怕有所闪失。●名词解释圣旨圣旨是古代皇帝封赠给属下有功文武官员或赐予爵位名号时颁发的诰敕文书。“诰敕文书”包括诰命、敕命等种类,始于西周之时,原是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隋唐时用以专指帝王授官、封赠的命令,至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