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纤维在医疗和防护纺织品中的应用yd6808
展义臻 朱平 张建波 郭小青 青岛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收稿日期:
2005-12-14
作者简介:
展义臻(198l-),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医用海藻纤维的制备及其功能化改性
原载:染整技术2006/5;1-4
【摘要】海藻纤维以其优异特性(高吸湿成胶性、整体易去除性、高透氧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吸收性、高离子吸附性)以及环保的生产工艺已在医疗行业作为医用纱布、敷料等得到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作为防护织物的潜力.文章主要介绍了海藻纤维的制备方法以及高吸湿性、抗菌除臭、远红外辐射和调温等功能性医用海藻纤维;电磁屏蔽和抗静电、阻燃等防护性海藻纤维。
【关键词】海藻纤维 抗菌除臭 电磁屏蔽 医疗织物 防护纺织品
【中图分类号】TS190.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06)05-0001-04
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21世纪 "绿色服装"、"绿色消费"将主导世界纺织品和服装潮流。合成纤维主要原料是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且生产中的高消耗、高污染等问题使得合成纤维面临很大的压力。因此各国都在花大力气开发可生物降解,集自然与美观、舒适与健康于一体的天然环保
型新纤维品种[1]。
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将进入更深的领域,预计到21世纪末人类从海洋蓝色农牧场中收获的"蓝色食品"将超过陆地"绿色食品"[2]。在纺织产业以诲洋生物虾、蟹等甲壳为原料的甲壳质和壳聚糖纤维,因其各种优异的性能已在纺织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海藻纤维因其各种优异性能在医用领域得到了关注[3]。
1 医用海藻纤维的性能与制备
1962年,英国人Winter发现[4],当处在一种潮湿的环境下,伤口的表面愈合比在干燥的情况下要快。潮湿的环境加快了表皮细胞从健康的皮肤向伤口的涌移,从而加快了伤口的愈合速度,在"湿疗法"的原理指导下以海藻酸纤维为基础的医用敷料、纱布、绷带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1 海藻纤维作为医疗用材料的特点[5]
1·1·1 高吸收性
可以吸收大量的渗出物,致使换绷带的时间间隔延续一段较长时间,减少换绷带的次数,减少护理时间,降低护理费用。
1·1·2 易去除性
海藻酸盐纤维与渗出液接触后,大大地膨化而形成了柔软的凝胶。高M海藻酸盐纤维可以通过用温热的盐水溶液淋洗来去除;高G海藻酸盐绷带在治愈过程中,膨化较小,可以整片的拿掉,这对伤口新生的娇嫩组织有极大的保护。
1·1·3 高透氧性
海藻酸纤维吸湿后形成亲水性凝胶,与亲水基团结合的"自由水"成为氧气传递的通道,氧气通过吸附-扩散-解吸的原理从外界环境进入伤口内环境;另外纤维内的高M段作为纤维的分子骨架形成氧气进入的空穴。
1·1·4 凝胶阻塞性质
海藻酸盐绷带与渗出液接触时,纤维大大的膨化,大量的渗出液保持在处于凝胶结构的纤维中。此外,单个纤维的膨化,减少了纤维之间的细孔结构,流体的散布被停止了,海藻酸盐绷带的所谓"凝胶阻塞"性质,使得伤口渗出物的散布、对健康组织的浸溃作用大大的减少了。
1·1·5 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
海藻酸盐纤维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纤维,这就解决了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其生物相容性使其在作为手术线时可不经二次拆线,减少了病人的痛苫。
1·2 制备工艺
海藻酸钠是海藻纤维的主要制备原料,海藻酸是一类从褐藻中提取出的天然线性多糖,由1-4键合的β-D-甘露糖醛酸(M单元)和α-L-古罗糖醛酸(G单元)残基组成[6]。
|
|
甘露糖醛酸(M |
古罗糖醛酸(G) |
图l海藻酸钠的G、M单元 |
|
图2海藻酸结构式 |
海藻酸钠很容易与某些二价阳离子键合形成水凝胶,它是典型的离子交联水凝胶。在海藻酸钠水溶液中加入Cu2+、Zn2+、Ca2+、Sr2+、Ba2+等阳离子后,G单元上的Na+1与二价金属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G单元与Ca2+形成蛋盒(egg-box)结构,G基团堆积而形成交联网络结构,从而转变成水凝胶纤维而析出。作为医用材料使用时通常选用Ca2+作为海藻酸的离子交联剂。
|
海藻酸与钙离子的蛋盒结构 |
图3 G单元与Ca2+形成的蛋盒结构 |
|
图4 G单元与Ca2+形成的蛋盒结构的大分子片段 |
现阶段海藻纤维一般应用湿法纺丝,制备过程主要为:将可溶性海藻酸盐(铵盐、钠盐、钾盐)溶于水中形成粘稠溶液,脱泡后通过喷丝孔挤出到含有高价金属离子(镁离子除外,一般为钙离子)的凝固浴中,形成固态海藻酸钙纤维长丝。该长丝经过拉伸、水洗、干燥、卷曲形成纤维。纤维经分离、梳理和铺层而制成连续的非织造布。有些情况下可经过针刺使纤维互相交缠而增加强力,然后将非织造布切割成所需尺寸,最后检验、消毒和包装[7]。
2 医用海藻纤维的种类
2·1 高吸湿医用海藻纤维
1944年,Speakman和Chamberlain[8]就对海藻酸纤维的生产工艺作了详细的报道,通过与海藻酸钙进行离子交换,用多种金属离子置换初生纤维上的钙离子,从而制成诸如海藻酸铁、海藻酸铝、海藻酸铜等不同的海藻酸纤维。海藻纤维中G/M的比例不同,制备的海藻纤维的吸湿性会有很大的不同。M单元和多价金属离子形成离子结合,钙离子在溶液
中易被钠离子取代,成胶吸湿性大;而G单元与多价金属离子主要形成配位和整合结构,与钠离子交换比例小。现阶段解决的主要办法为制备钙/钠海藻纤维,或将海藻酸钠与其它高吸湿原料(如羧甲基纤维素)进行共混纺丝。Masahiro Tachi[9]制备吸湿性医疗敷料和绷带,而且吸湿后可以隔绝或阻止细菌的进入,防止伤口的感染; Otsuka T[10],制的锌/钙海藻纤维,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和消肿效果。
2·2 抗菌、除臭医用海藻纤维
由于创伤病人的免疫功能下降,伤口在愈合过程中易被细菌等感染,易产生不愉快的气味,严重影响伤口的愈合速度和治疗环境。抗菌海藻纤维的制备主要是利用抗菌金属离子 (如毒性低的银离子)或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好的天然抗菌剂(如壳聚糖、芦荟等)[11]。异味去除主要采用物理法和覆盖法。物理吸附主要是利用施加在纤维上的吸附剂的吸附作用,使异味分子从环境中转移到织物上从而消除,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沸石、活性炭、空心炭粒、氧化铝等。掩盖法是在纺织品上施加气味比异味更为强烈的香味,以掩盖异味,使人们感觉不到异味的存在,常用的主要是对皮肤刺激性小的香精,植物提取物等。
平击孝夫等[12]用海藻酸钠和丁香水、肉桂油等精油组成混合溶液制备的有抗菌和芳香效果的海藻纤维,对大肠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具有抗菌性;德国Zimmer公司的全资分公司Alceru-Schwarza公司新开发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Lyocell-海藻酸纤维,在服装穿着、洗涤、干洗过程中不受任何影响,
并能抑制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又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13];YiMin Qin[14],将银离子加入海藻酸的纺丝液中,制得高吸湿抗菌海藻纤维。
2·3 远红外医用海藻纤维
远红外线极易被水分子吸收,所以当远红外线照射人体时,就会发生吸收入、透射、反射过程,这一过程科学家称之为"生物共振"[15]。陈华光[16]等采用红外线照射伤口感染和溃疡后所产生的内热效应能调节人体生物电场及神经血管功能,使溃疡病变部位组织血管扩张,微循环营养状况改善,新陈代谢加快,减少细胞组织缺氧状态,促进组织间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从而增强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功能,起到消炎消肿、止痛、减少渗透,促进肉芽与上皮细胞的生长,促进伤口愈合[17]。在纤维加工过程中,添加远红外吸收剂可制得永久性远红外纤维。远红外添加剂可在纺丝工序中加入[18]。
远红外纤维制备的具体方法是,把远红外粉分散于与成纤聚合物具有很好相容性的媒介物中,再与纺丝原液或聚合物熔体或溶体相混合进行纺丝。从纤维结构上可将远红外纤维分为两类,一类是远红外粉在成纤聚合物截面上均匀分散的单一组成纤维,另一类是具有一个或多个芯层结构,或桔瓣形的复合纤维[19]。因为海藻纤维是在室温下采用湿法纺
丝,可以将远红外陶瓷粉末直接加入纺丝液,在分散剂的作用下使其均匀分散,然后进行纺丝成型,从而制备具有促进伤口愈合功能的远红外海藻纤维。
2·4 调温医用海藻纤维
烧伤、创伤病人因为体温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所以如何维持其体温恒定受到人们的关注[20]。利用调温材料起到平衡温度的作用,使温度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还可以通过动态的气候控制来调节材料内部的相对温湿度。这类性质适合于绷带和纱布等材料,因它能减少排汗,提高舒适感[21]。所以将海藻纤维制成透气且随外界温度变化的医用敷料等会对伤口的愈合速度与效果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3 防护性海藻纤维
3·1 电磁屏蔽、抗静电海藻纤维[22]
高科技的电器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享受的同时,电磁辐射产生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为减少和避免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电磁屏蔽织物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国内外现已研制出用涂层法、电镀法及复合纺丝法制造的电磁屏蔽织物。
近年来多离子电磁屏蔽织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3]。多离子织物是当今国际最先进的第六代屏蔽电磁辐射材料,是目前屏蔽低、中频段电磁辐射最先进的民用防护材料。多离子织物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物理和化学工艺对纤维进行离子化处理,将有害的电磁辐射能量通过织物自身的特殊功能转变成热能散发掉,从而避免了环境二次污染,净化了空气。由于织物中含有大量金属阳离子,可起到杀菌除臭作用,对皮肤无刺激,有助人体表皮微循环;同时具有防静电、防部分X射线及紫外线等功能。由其制作的防护服不仅具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性,还具有优良的服用性。如孙世濂、陈青鹏等制备的电磁屏蔽织物中含有银离子、铜离子、镍离子、铁离子,既具有防电磁波的功效,又能消除静电,平衡人体电位,还有抗菌和保温多种功能[24]。
而海藻酸钠在水溶液中存在着-COO-,-OH基团,能与多价金属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海藻酸钠溶于水中形成粘稠溶液,然后通过喷丝孔挤出到含有多价金属离子的凝固浴中,形成固态海藻酸钙纤维长丝,只要改变凝固浴中金属离子的种类,如Ba2+、Zn2+、Al3+、Cu2+、Pb2+、Hg2+、Ni2+、Ag+,等,海藻酸中的G结构蛰合多价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笔者认为形成的海藻酸纤维可以作为多离子织物用于制备电磁屏蔽织物。原因可能是离子在纤维基质中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离子间的结合力增强,足以克服离子间的静电斥力作用而使其相互连接起来,形成导电粒子链,提高了织物的电磁屏蔽和抗静电能力。
3·2 阻燃海藻纤维
因为海藻酸为多糖类大分子聚合物,聚合物燃烧时发生的热分解主要为链式解聚和无规分解两类,链式解聚是单体单元从链端或最弱链点相继脱开,实质上是链式聚合的反演,通常称为逆增长或解链,解聚反应在临界温度点发生;发生无规分解时,在链上任意位置发生链断裂,生成比单体大的各种形状的碎片。这两类热分解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分别发生,但通常是同时发生的[25]。
海藻酸纤维自身具有阻燃性,目前还没有文献对其阻燃机理进行详细的报道。笔者认为海藻酸纤维的阻燃性主要是和其自身的羧基以及含有的金属离子有关。以海藻酸钙纤维为例,①大分子中含有钙离子,可能含有钠离子,在海藻纤维的燃烧过程中就可能生成碱性环境,再者由于多糖环上含有羟基基团,在碱性环境和羟基基团的共同影响下,海藻酸大分子极易发生脱羧反应,生成不燃性CO2而冲淡可燃性气体的浓度;②可能生成CaO和CaCO3沉淀而覆盖于纤维大分子表面,发生覆盖或交联作用[26],在二者共同作用下产生阻燃效果。
4 结论
海藻纤维具有优异高吸水性、易去除性、成胶阻塞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吸收性以及环保的生产工艺,使其最易满足医用纱布的要求,因而作为纱布、敷料等在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海藻纤维经过功能改性以后,制备的含银离子及海藻酸/天然抗菌剂的抗菌纤维、吸附及香味除臭纤维、远红外辐射纤维和调温纤维等功能性医用海藻纤维,使得海藻纤维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利用自身的阻燃性制造阻燃海藻纤维;利用海藻纤维的金属离子吸附性制备电磁屏蔽和抗静电防护纤维,为电磁屏蔽和抗静电织物的制备开辟了新的思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藻纤维的研究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5 参考文献
[1]刘海洋,由生物制品开发绿色可降解纤维[J]山东纺织经济2002(6);32-35
[2]张郁
秦丽杰,蓝色的宝库-漫谈21世纪的海洋开发[J]地理教育,2001(6);24-25
[3]李辉芹
巩继贤,可生物降解的海藻酸盐纤维及应用[J]新纺织,2002(1);35-37
[4]秦益民,甲壳胺和海藻酸纤维在医用敷料中的应用[J]针织工业,2004(10);60-63
[5]刘吕龄译,海藻酸盐纤维和绷带[J]印染译丛,2000(4);99-103
[6]何淑兰
尹玉姬,组织工程用海藻酸盐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J]化工进展,2004(11);114-117
[7]USP4562110,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lginate fiber Material and produets made
therefrom [P].
[8]J.B
Speakman, N. H Chamberlain [J] Soc Dyers Colourists,1944 ,(60):264-272.
[9]Masahiro
Tachi, Shinichi Hirabayashi.Comparison of bacte-ria retaining ability of
absorbent wound dressings [J]International Wound Journal, 2004 ,(3): 177-181.
[10]Otsuka
T, Tosa Y and Hosaka Y. Calcium-Zinc alginate and recombinant human bFGF [A]
The 3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Wound Healing [C].
[11]刘瑞华,纺织品消臭整理研究进展[J]江苏纺织,2004(1O);46-47
[12]何中琴译,混合精油成分的海藻纤维制法及其性质[J]印染译丛,2001(10)
[13]张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不断创新[J]中国纤检,2003(5);18
[14]Yimin
Qin.Silver-containing alginate fibers and dressings[J]International Wound
Journal, 2005,(2):172-176.
[15]远红外线的保健原理[J]新纺织新技术,2000(10);42
[16]陈华光,红外线治疗伤口感染和溃疡58例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1(23);184
[17]张卓军,红外线短波紫外线照射对感染伤口愈合的影响[J]河北医学,2000(10);877-878
[18]张胜一,远红外纤维的生产及应用[J]山东纺织科技,2001(1);52-54
[19]张兴祥,远红外纤维和织物及其研究与发展[J]纺织学报,1994(11);530-533
[20]臧雪红
宫晓玲,大面积烧伤患者体温动态变化与临床护理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2(9);687-688
[21]有微气候控制作用的伤口敷料[J]纺织品的新进展,2003(10);19
[22]毕海峰
张玉梅,电磁屏蔽材料的发展[J]产业用纺织品,2001(6);7-9
[23]王乐军
丁兆涛,防辐射织物与服装的开发[J]产业用纺织品(145);12-14
[24]CN00125201.1,多离子纤维织物及制备方法(P)
[25]张捷民
马峰 周光茜,纳米材料应用于聚合物防静电阻燃改性初探[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2(9);260-263
[26]Kelvin K.Shen,近期无机(B、Al、Zn、Mg、Ca和Si)阻燃剂的进展[J]阻燃材料与技术,2000(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