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为何百姓支出反增yd6005

王东

原载:老年生活报2005/12/21/1

 

    12月14日,来自山东省城调队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药费支出由2001年的237.84元上升到2004年的265.87元,增幅为12%;今年1-11月份,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药费支出飙升到281.06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9%!

    而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宣布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40%最大降幅达63%。药价虽然一降再降,百姓药费支出为何却在上升呢?

    一位在药品流通领域打拼了10多年的经理透露,出现这种怪现象与"替代药品"泛滥有着直接关系。像头孢曲松钠和头孢噻圬钠都属于广谱抗菌药,国家将该药价格每支由三四十元降到10元左右后,生产厂家逐渐减少此类药品的生产,转而扩大生产另两种广谱抗菌药:头孢噻吩钠和头孢尼西钠,这两种药因为是"新药",每支价格竟卖到130多元!

    为何会出现这种怪现象? 据透露,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医生依靠开大处方吃药品回扣,然而不少药品大幅降价后,回扣空间减少,医生减少使用或干脆不用"降价药"。由于降价药在医院受到冷遇,厂家也"顺水推舟"减少此类药品生产,转而寻找替代品,这种因素也使得百姓难以享受到药品降价的实惠。

    此外,"替代药品"频频上市,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厂家钻了政策的空子。个别厂家频出替代品,各种"换汤不换药"的"新药"便利用改换包装、剂型、批号等手段重新上市,以此避开政府定价或降价。

业内人士指出,控制药费增长,一是作用于药品的供方市场,包括价格管制、规范利润率和引入竞争机制等;另一类是作用于药品的需方市场,包括促进药品的合理利用、限制药品过快更新和建立基本用药目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