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永是流驶 街市依旧太平yd5602 |
青岛早报2005/10/18/14 |
|
|
在我的阅读记忆中,巴金曾诈为一个翻译家存在:一位姑娘发誓忍受所有的苦难,迈过高高的门槛进入未知的黑暗 (屠格涅夫《门槛》);精神病院内,病人固执地和鲜艳的红花搏斗至死(迦尔洵《红花》)……这些故事都属于青春,充满飞扬的理想,殉道的热情——我更愿记住这样一个巴金。
"鲁郭茅巴老曹"的称谓将巴金固定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但一个作家需要的不是这样的排序,在重写文学史的过程中,在研究者与出版商们翻账或赚钱的忙碌中,一些名字升降沉浮,映照出时代的思路和趣味,也不乏无聊的吹捧和贬损。
期望从巴金的创作中寻求复杂的"文本意义"的研究者或许会失望,因为巴金其实是单纯的,他始终是一个五四知识分子。"五四"是整整一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成长的年代,他们反抗各种形式的压迫,以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相号召。岁月沧桑,他们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巴金犹如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他所代表的五四理想经过社会思潮的变化,在学者们的书房里,获得了更为复杂的评价。"时光永是流驶,街市依
旧太平",他们的世纪过去了。
重温了巴金译笔下的勇士丹柯的故事,或许丹柯就是巴金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榜样吧,他们不问沿途的遭遇和自己的结局,只是献出自己的心。
(所思)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巴金排行第四。巴金的父亲做过川北广元县的知县,童年的巴金在父亲审案的时候,常在二堂的公案旁边观看。犯人们被板子打得鲜血淋漓,然后还要挣扎着向大老爷磕头谢恩,这个场面给了巴金很深的刺激。对"挨了打还要谢恩"这种荒谬逻辑的思考,在他晚年的《随想录》中被重新阐发。
◎ 1909年5岁的巴金进私塾认字。16岁肘,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期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巴金常说自己是"五四的儿子"《新青年》是他最热爱的刊物。少年巴金曾怀着一颗战栗求助的心写信给《新青年》的编者陈独秀。
◎ 1921年参加编辑《半月》刊,组织“均社”,参加些革命性的社会活动。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新诗《被虐者的哭声》,散文《可爱的人》等。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
◎ 1923年春,离开四川赴上海,在上海南洋中学念了半年书,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
◎ 1928年8月,巴金在法国写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第一次使用了“巴金”这个名字。他在拉封丹中学的中国同学巴恩波不久前投水自杀,为纪念他来用了"巴"字,而"金"字,是因为他刚译完克鲁泡特金的著作《我的自传》。这就是"巴金"笔名的由来。
◎ 1929至1933年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1931年《家》最初在《时报》上连载时以"激流"为题,书名、作者都被套了红,版面上还用突出大字介绍作者是"新文坛巨子"。可是小说刊出的第二天,巴金就接到了大哥李尧枚服毒自杀的噩耗,这促使他重新调整了小说的构思——大哥成为小说的主角,高觉新的原型。
◎ 1934年底赴日本。1935年4月6日,住处被日本警方搜查,并被带到神田区警察署拘留14个小时。同年8月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社总编辑。1936年10月初,与鲁迅、郭沫若等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与茅盾编《呐喊》后上海陷落,辗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
◎巴金1936年通过通信结识了一位叫陈蕴珍的女学生。她在电影院里遇到过巴金,令她不解的是巴金竟然戴着黑眼镜看电影。一直不肯谈恋爱的巴金终于被这个纯洁热情的女孩子打动了——他们谈了8年恋爱,陈蕴珍后来成为巴金一生挚爱的妻子,她的笔名萧珊为人熟知。1944年5月,两人结婚。
◎ 1949年7月,巴金到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文联常务委员和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闲时去旧书店淘书,他买了一本名为《人生》的小书,署名"巴金作",是上海励志书社出版的。巴金在靡页上顺手写了几个字:"原作者不知为何许人。我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书商真可恨!"
1949年9月,在京参加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委员。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
◎ 1952年,巴金作为赴朝创作组组长来到抗美援朝前线。巴金在前线备受关照,他觉得盛情难却同时又非常不安。领导机关常送来烟、白糖、奶粉等物品,他借口感冒没好索性戒烟。巴金这一时期的小说《团圆》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
◎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抄家,关进"牛棚"。巴金家有一只小狗包弟,是全家的宠儿。街道上的孩子常来打门叫喊着要杀狗。巴金夫妇无计可施,只好把小狗送给医院做实验用了。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对所有的批判、虐待和侮辱,巴金总是默默忍受。有难友问他怎么看待这一切,他说:"我相信历史!"
◎ 1972年,夫人萧珊病逝。
◎ 1981年,有记者访问巴金,看见到处都摊着书,老人正忙着整理。问他在做什么,巴金说:"我在做身后事…就是把这些书整理出来,捐出去,死后就没法做了。"问他为什么不让别人代劳,他说,要分类,别人不晓得有哪些书。1982年,搬书的人来了,巴金静静坐在楼梯边一张老式木椅上,默默送别这些陪伴了自已几十年的"朋友"。
◎ 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 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 集〉、〈无题集〉等作品。
◎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 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