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聚氨酯产品的分子设计、物性及其用途yd5206
肖娜 (纺织新科)
【摘要】我们摘录了若干纺织后整理用的聚氨酯助剂,并与通常的聚氨酯纤维、塑料等产品作比较,就硬度、弹性、粘合等性能,将其与分子设计进行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认定:聚氨酯的硬度与原料官能团的多少有关;聚氨酯的弹性与结合基有关;聚氨酯在织物上的结合牢度与单位链段上的氢键密度有关。
【关键词】聚氨酯 异氰酸酯 整理剂 柔软 弹性 粘合
【[纺织新科]编者按】[纺织新科][资料库]中的“聚氨酯专题”,已与此文同期发表,请查阅。
六十多年来,聚氨酯化学发展迅速。目前聚氨酯的合成原料已发展到数十种,可组合的配方千千万万。专利文献中,个例甚多,但大多一剂一方一用。对聚氨酯分子设计、物性和用途之间的相关分析较少。
我们在泡沫塑料、弹性涂料、弹性纤维、胶粘剂,以及聚氨酯织物后整理中的防水透湿涂层、仿麂皮、叠层织物、粘合衬,真丝抗皱,合纤抗静电,缓释微胶囊等资料中,找出一些;配方-物性-用途三者比较完整的文章,摘取有关数据,并以分子设计的格式制表。希望通过比较,能使我们对聚氨酯的分子设计有更多了解,有利于指导产品开发。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各界批评指正。
一、分子解读
(一)、聚氨酯的名称和类别
1、名称
(1)聚醚、聚酯、聚酰胺等都是按大分子中的结合基来命名的,聚氨酯的主要原料是多异氰酸酯R-NCO,与多元醇加成:生成多聚氨基甲酸酯R-NH-COOR’,简称‘聚氨酯’。
(2)多异氰酸酯也可以与多胺加成;R-NCO+H2N-R’→R-NH-CONH-R’生成脲。
(3)多异氰酸酯自聚,或与水反应,也生成脲,但放出二氧化碳。以脲为结合基的多聚体,本该归入聚脲(polyurea),但习惯上,凡以异氰酸酯合成的高聚物都称为聚氨酯(polyurethane)。
2、类别
(1)热塑性聚氨酯,或称溶剂型、热融型;主要由低聚物、异氰酸酯化物、扩链剂三部分组成。也可以不用扩链剂,直接由前二者合成。
(2)热固性聚氨酯,或称自交联型,固化后不溶不融。除了一次成型的聚氨酯产品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聚氨酯半成品可以延缓固化,这类产品有:双组分聚氨酯漆;潮气固化粘合剂或漆;另一种是用封闭剂将部分异氰酸酯封闭(生成在常温条件下比较稳定的复合基团)热处理时该基团离解,异氰酸酯恢复活性,发生交联或自交联。羟基或胺基过剩的是他交联型聚氨酯,使用时外加交联剂。
(3)水性聚氨酯;由低聚物、异氰酸酯化物、扩链剂、亲水性扩链剂、成盐剂五部分组成。
(4)水性自交联型聚氨酯;由低聚物、异氰酸酯化物、封闭剂、扩链剂、亲水性扩链剂、成盐剂六部分组成。
3、原料
(1)低聚物;是聚酯或聚醚化物,分子量600-6000(一般是1000-4000),二官能团的,分子两端都是羟基或胺基,也可以是一端羟基一端胺基。多官能团的聚醚,最多有8个羟基(以蔗糖为醚化起始物)。聚酯类不溶或微溶于水,聚醚类;聚氧乙烯二醇(聚乙二醇)是水溶性的,聚氧丙烯二醇则不溶于水。
(2)异氰酸酯化物;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异氰酸酯基的化物,异氰酸酯基团能与各类含活泼氢的基团发生加成或缩合。
(3)予聚体;一克当量低聚物与二克当量异氰酸酯化物反应,生成二端都是异氰酸酯基团的化物,称为予聚体。
(4)扩链剂;又称链延长剂,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含活泼氢基团的化合物,包括羟基、胺基、水。予聚体在扩链剂作用下,分子量成倍增长,得到分子量为10,000-200,000的聚氨酯。
(5)封闭剂;能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生成较稳定的复合基团的有;乙醇、苯酚、亚硫酸氢钠。上述封闭物的解离温度依次为;155℃、130℃、60℃(用叔胺或有机锡类作催化剂时的温度)。加成复合反应属可逆反应,解离温度越高的,逆反率越小,稳定性越好,封闭时封闭剂的增量越少。例如:乙醇可以按理论量用料;苯酚要比理论量多用5-10%,亚硫酸氢钠要比理论量多用100-200%。
(6)亲水性扩链剂;除了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含活泼氢基团以外还兼有1-2个亲水性基团,含羧酸的扩链剂有;二羟甲基丙酸,二羟基丁二酸(酒石酸)。含磺酸盐的扩链剂有;乙二胺基乙磺酸钠,2-磺酸钠丁二醇。
(7)成盐剂;羧基可用氢氧化钠、氨水、三乙胺成盐,三乙胺成盐可得最好的分散度和乳液稳定性。
(8)稳定剂;一般是指热稳定剂1010和抗紫外线UV327,对聚氧乙烯醚有延缓老化的作用。
二、若干聚氨酯产品的分子设计、物性、用途列表
制表说明:分子设计中没有列出予聚体制备时溶剂与催化剂用量,当量比是由实际用量算出,约简后表示。
表中,异氰酸酯化物、聚醚二醇、二羟甲基丙酸用代号,如;[易日晒泛黄类]: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XDI)。[日晒不易泛黄类]:甲基环已基二异氰酸酯(HTDI)二环已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已二异氰酸酯(H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类]:聚氧乙烯二醇(PEG)聚氧丙烯二醇(PPG)聚四氢呋喃二醇(PTHF)[亲水性扩链剂]:二羟甲基丙酸(DMPA),其他都用中文全名。
(一)泡沫塑料、弹性涂料、弹性纤维、微胶囊、油墨
1、
泡沫塑料
类别 |
分子设计 |
物性 |
用途 |
资料 索引 |
||||
材料名称 |
分子量 |
官能团 |
当量比 |
|||||
软 泡 |
聚甘油氧化丙烯醚 |
3000 |
3 |
0.3 |
密度(g/cm3)0.03 拉伸强度(KPa)107.8;撕裂强度(Km/m)0.367;伸长率(%)500;回弹性(%)35 |
家纺软垫、复合纺织品 |
[1] |
|
TDI |
174.16 |
2 |
2 |
|||||
水 |
18 |
2 |
1.5 |
|||||
特殊助剂 |
物理性发泡剂:氟里昂-11 1.2%(w/w) |
|||||||
泡沫稳定剂:硅酮表活剂 1% (w/w) |
||||||||
开 孔 硬 泡 |
聚氧丙烯醚三醇 |
400 |
3 |
0.4+ |
密度(克/厘米3)0.035 压缩强度(千帕)117.6 开孔率98.3% |
吸音、过滤 |
[2] |
|
PAPI(MDI粗制品) |
250.26 |
2 |
0.4 |
|||||
特殊助剂 |
物理性发泡剂:氟里昂-11 12.5%(w/w) |
|||||||
泡沫稳定剂:硅油 0.8(w/w) |
||||||||
开孔剂:液体石蜡 2%(w/w) |
||||||||
喷涂硬泡 |
蔗糖/氧化丙烯聚醚 |
1000 |
8 |
1.6 |
密度(克/厘米3)0.015 压缩强度(千帕)49 导热系数(瓦/米开)0.029 |
保温隔热 |
[3] |
|
甘油/氧化乙烯三醇70%甘油/氧化丙烯三醇30% |
3000 |
3 |
0.16 |
|||||
乙二胺 |
60 |
2 |
0.03 |
|||||
水 |
18 |
2 |
1.1 |
|||||
MDI |
250.26 |
2 |
2 |
|||||
物理性发泡剂:氟里昂-11 12.3%(w/w) |
||||||||
2、弹性涂料
弹 性 涂 料 |
聚酯二醇 |
|
|
1 |
伸长率% 740;拉伸强度(兆帕)28;300%定伸强度(兆帕)7;MDI日晒泛黄,不宜用作装饰用涂料;改用HMDI不泛黄。 |
涂于织物上防雨布、帐篷、袋包、充气船。(溶剂型) |
[4] |
丁二醇 |
|
|
1 |
||||
MDI |
|
|
2 |
||||
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丁醇=1/1)75% |
3、弹性纤维
莱卡 |
PTHF |
1035 |
2 |
2 |
强度0.88克/旦,伸长率880%,弹性恢复率94% |
莱卡产品之一。 |
[5] |
TDI |
174.16 |
2 |
1 |
||||
MDI |
250.26 |
2 |
2 |
||||
水合肼 |
50 |
2 |
1 |
||||
氨纶 |
PTHF |
800 |
2 |
2 |
强度0.80克/旦,伸长率660%,弹性恢复率94.8% |
氨纶产品之一 |
[6] |
TDI |
174.16 |
2 |
1 |
||||
MDI |
250.26 |
2 |
2 |
||||
二甲基肼 |
60 |
1 |
0.05 |
||||
丙二胺 |
72 |
2 |
1 |
4、微胶囊
水 包 油 |
PEG |
300 |
2 |
1 |
O/W相缓释性胶囊 |
与低温粘合剂配合用作印花添加,或用于毛织物 |
[7] |
HDI |
168.2 |
2 |
2 |
||||
予聚时加丙酮降低粘度 |
|||||||
予聚后加入香精 |
|||||||
将上液徐徐加入快速搅拌的水中 |
|||||||
油 包 水 |
PEG |
|
|
1 |
W/O相缓释性胶囊 |
缓释型药物 |
[8] |
二异氰酸酯 |
|
|
>1.5 |
||||
再加表活剂Hypermer
A60、二甲苯混合 |
|||||||
将药物水溶液徐徐滴入上液,快速搅拌 |
5、油墨
油墨 |
PEG |
|
|
1.5-1.2 |
分子量10000-100000,小于2000,树脂薄膜缺乏韧性和强硬,分子量超过200000,乳液稳定性不好 |
水性油墨胶粘剂 |
[9] |
|
二羟甲基丙酸 |
|
|
0.5-0.8 |
|||||
TDI |
|
|
3 |
|||||
水合肼(扩链) |
|
|
1 |
|||||
(二)纺织后整理剂
1、溶剂或热融型胶粘剂
类别 |
分子设计 |
物性 |
用途 |
摘自 |
|||
材料名称 |
分子量 |
官能团 |
当量比 |
||||
热融 胶 |
聚已二酸丁二醇 |
2000 |
2 |
1 |
熔融温度90-100℃ 剥离强度3.9kN/m(涤/涤)4.9kN/m(棉/棉) |
织物、玻璃 间的粘合 (热融型) |
[10] |
MDI |
250.26 |
2 |
1 |
||||
热融 胶 |
聚已二酸-丁二醇-已二醇 |
5000 |
2 |
1 |
分子量十万左右,用丁酮配制成15%溶液,粘度1000-1200mPa·s(23℃) 涂涮后晾干,热压粘合 |
鞋用胶粘剂(溶剂型) |
[11] |
HDI |
168.2 |
2 |
1 |
||||
高 强 胶 |
聚已二酸乙二醇 |
2000 |
2 |
1 |
拉伸强度;32Mpa,伸长率600%,剥离强度;棉/棉kN/m,涤/涤5
kN/m, |
织物、玻璃、金属间的粘合(溶剂型) |
[12] |
丁二醇 |
|
2 |
2 |
||||
MDI |
250.26 |
2 |
3 |
2、水性聚氨酯胶粘(整理)剂
阴离 子 |
PPG |
400 |
2 |
1 |
乳液含固量:30%,用前加甘油环氧化物3%作交联剂,可作食品软包装用胶粘剂 |
通用粘合剂 |
[13] |
|||||||||
XDI |
188.19 |
2 |
2.02 |
|||||||||||||
DMPA |
134 |
2 |
0.62 |
|||||||||||||
丁二醇 |
82 |
2 |
0.68 |
|||||||||||||
三乙胺 |
101 |
1 |
0.5 |
|||||||||||||
注:三乙胺用以中和羧基 |
||||||||||||||||
阳离 子 |
PTHF |
2055 |
2 |
1 |
如用聚已二酸-乙二醇酯 (MW2000)代替PTHF膜经120℃20min热处理拉伸强度15.5Mpa伸长率640%, |
水溶液直接处理可改善织物手感、防缩防皱 |
[14] |
|||||||||
TDI |
174.16 |
2 |
2 |
|||||||||||||
二乙烯三胺 |
75 |
2 |
1.5 |
|||||||||||||
环氧氯丙烷 |
92.6 |
1 |
0.7 |
|||||||||||||
羟基乙酸 |
78 |
1 |
0.7 |
|||||||||||||
注:环氧氯丙烷是为剩余DTA仲胺化用,羟基乙酸是为仲胺基中和用 |
||||||||||||||||
自交 联整 理剂 |
PEG |
|
|
1 |
整理工作液浓度10-15%;催化剂三乙醇胺;焙烘170-175℃ 织物湿弹性~300° |
真丝织物抗皱整理 |
[15] |
|||||||||
TDI |
|
|
2 |
|||||||||||||
DMPA |
|
|
0.5 |
|||||||||||||
封闭剂X |
|
|
0.51 |
|||||||||||||
合成后最后加水溶解搅拌得透明状PU溶液 注:原文没有披露合成配方,表中数字系编者按一般规律填写 |
3、溶剂型织物防水透湿加工
微孔 透湿 |
聚氧化丁烯二醇 |
|
|
1 |
加工织物表面孔径0.5µm,胶膜孔隙直径0.5µm~2 µm;透湿性约4000
g/m2·24 h,耐静水压约 200 cm。 |
水与DMF交换湿凝聚法:织物微孔防水透湿 |
[16] |
MDI |
|
|
3 |
||||
丁二醇 |
|
|
2 |
||||
以DMF为溶剂 |
|||||||
无孔 透湿 |
聚四甲撑乙二醇醚(PTMG)与PEG混合物 |
2 |
1 |
涂层织物的透湿性:4500g/m2·24 h,(注:涂层后表面需经拒水整理,不积水才能透湿)耐水压:数十万帕(~数十米水柱) |
织物无孔透湿涂层用涂层剂 |
[17] |
|
MDI |
|
2 |
3 |
||||
丁二醇(BD) |
|
2 |
2 |
||||
溶剂型 |
4、水性聚氨酯涂层剂
防水 涂层 |
PPG |
1000 |
2 |
1 |
乳液粒径:25-100nm; 涂层膜:滑软有光、不粘; 耐皂洗:4-5级;涂层织物可耐静水压:2.16×104
/Pa(相当于2.2米水柱); |
织物防水涂层 |
[18] |
|
TDI |
174.16 |
2 |
3 |
|
||||
DMPA |
134 |
2 |
1 |
|
||||
乙二胺 |
60 |
2 |
1 |
|
||||
乳液用氨水作成盐剂增稠 |
|
|||||||
外加涂层增稠剂Y-600
2.7% |
|
|||||||
外加交联剂用量是聚醚二醇的1/20 |
|
|||||||
与PA 混用 型 |
PEG |
2000 |
2 |
2 |
乳液粒径<1μ;含固量23.9;稳定性长于半年,涂层织物涂布量(g/m2)
8.12%;耐水压(H2Omm) >1000;洗三次后900与PA混用可改善PA涂层织物低温时的柔软性 |
可与PA防水涂层剂混用改善织物低温时的手感 |
[19] |
|
TDI |
174.16 |
2 |
4 |
|
||||
乙二醇 |
62 |
2 |
1 |
|
||||
二乙烯三胺 环氧氯丙烷 |
制成扩链剂 |
2 |
1 |
|||||
顺丁烯二酸酐 |
100 |
1 |
1 |
|
||||
用NaOH成盐得乳白色液体 |
|
5、自交联型
交 联型 |
PEG |
|
2 |
1.5 |
本助剂加脂肪胺聚氧乙烯醚季铵盐配成防静电工作液,整理织物,耐水洗20次 |
涤、锦、腈织物防静电整理 |
[20] |
||||
HDI |
|
2 |
2 |
||||||||
NaHSO3 |
|
1 |
>>0.5 |
||||||||
反应 性 |
PPG 70% PEG 30% |
l000 |
2 |
1 |
涂层织物: 耐水压:6370Pa 透湿:2558g·(m2·d)-1 |
织物防水透湿涂层 |
[21] |
||||
TDI |
|
2 |
1.7 |
||||||||
DMPA |
|
|
0.3-0.5 |
||||||||
封端剂DK |
|
|
0.4-0.2 |
||||||||
加HPAN(聚丙烯睛水解物)与季铵盐型封端剂形成羧酸盐,加水得橙色乳液 |
|||||||||||
交联 剂 |
三羟甲基丙烷 |
135 |
3 |
0.75 |
有溶剂型和水性两种,交联反应温度~110℃ |
常用交联剂之一 |
[22] |
||||
TDI |
174.16 |
2 |
1 |
||||||||
苯 |
94 |
1 |
0.26 |
||||||||
注:予聚时加用二羟甲基丙酸,可制得水性交联剂。 合成时加少量叔胺催化剂,有助于降低解离温度。 |
|||||||||||
三、物性解读
根据表中数据并参考其原始材料(见各资料索引号),归纳出以下几点:
1、 弹性与结合基有关
弹性体都是线性聚合物,软段用聚酯、聚醚都有。弹性涂料用的是聚酯二醇,MDI,扩链剂用丁二醇,三者摩尔比为1︰2︰1,结合基都是氨酯,膜的弹性是740%。弹性纤维用的是聚四氢呋喃,TDI(或MDI),扩链剂用水合肼或二胺,三者摩尔比为2︰3︰1,结合基中有2/3摩尔的氨酯基,1/3的脲基。弹性880%。这能说明:大分子链上兼有脲基的,弹性较好。
2、 聚氨酯的硬度与原料官能团的多少有关
泡沫塑料都是用聚醚三醇与TDI(MDI)合成,软泡的聚醚三醇少(TDI的1/7)加水,硬泡的三醇与MDI等量(mol)不加水,特硬的用聚醚8醇(相当于MDI的0.8/mol)这能说明:原料官能团越多越硬。
3、纺织后整理剂大多出自对柔软度的要求,分子设计基本雷同
用作纺织后整理剂的聚氨酯都是线性聚合物,由聚醚二醇(PEG、PPG、PTHF)与二异氰酸酯(XDI、TDI、TDI),先制成予聚体(两者用量比一般是1︰2/mol),而后扩链。不同的是,目前此类聚氨酯大多是水性或水性自交联型;扩链剂中用亲水性扩链剂替代1/2,自交联型中的封闭剂用量大多不到0.5mol。不管是热融型还是自交联型,都可用于防水涂层(需外加增稠剂和后防水处理)或用于改善手感,提高织物抗皱性。
4、在织物上固着,主要是氢键起作用
溶剂型胶粘剂用的是聚酯二醇和MDI或HDI线性聚合,克分子比1︰1,不用扩链剂。‘酯基’本身就富有氢键,加上‘氨酯基’的作用,与织物的结合力较强。有人认为,粘结强力遵循以下规则:
(1) 大分子中有氢键力的基团越多,粘合牢度越好。
(2) 粘合剂与被粘合物两者间首先要求亲近,表面张力值越接近,粘合牢度越好。
(3) 胶粘剂分子量大、粘度大,初始粘着力大,叠层粘合效果好。
5、与织物有没有发生交联,尚无分析依据
聚氨酯自交联后,膜的强度和硬度都有提高,可以减少聚氨酯膜的吸水溶胀,提高机械强度,这一点已被确证无疑。但是,自交联聚氨酯可以与织物交联,提高耐洗性的理论,尚属推理,缺乏分析数据。
四、几点探讨
1、有人认为酯基水解稳定性不好,因此聚氨酯整理剂中,低聚物一般不用聚酯二醇,但在检索到的文献中对此大多缺乏分析数据。纺织品中,不耐酸或碱的纤维是大多数,日常使用或水洗,接触到的都是弱酸弱碱,不足为患。然而,不可轻视,在聚氨酯分子中引入聚酯,显然有利于提高对织物的粘合牢度。
2、关于日晒泛黄,要看产品用途,对颜色鲜艳度要求高的,应该选用耐晒的二异氰酸酯品种。
3、异氰酸酯化学性活泼,合成方法简易,聚氨酯交联剂与聚氨酯微胶囊的开发,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文在资料检索方面,曾得到山东省纺织研究院邢富强同志的大力帮助,特此致谢。(2005/6/30)
资料索引
[1]《聚氨酯树脂》李绍雄
朱吕民编著P264
[2]《聚氨酯树脂》李绍雄
朱吕民编著P245
[3]《聚氨酯树脂》李绍雄 朱吕民编著P307
[4]《聚氨酯树脂》李绍雄
朱吕民编著P499
[5]《聚氨酯树脂》李绍雄 朱吕民编著P570
[6]《聚氨酯树脂》李绍雄 朱吕民编著P579
[7] 聚氨酯型芳香微胶囊整理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曹虹霞 高来宝《全国后整理五届论文集》
[8]《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陆彬编著1998 p206
[9] USP5656701/1997/8/12
[10]《聚氨酯胶粘剂》李绍雄 刘益军 编著/1998 P219
[11]《聚氨酯树脂及其应用》李绍雄 刘益军 编著/2002 P399
[12]《聚氨酯胶粘剂》李绍雄
刘益军 编著/1998 P220-221
[13]《聚氨酯胶粘剂》李绍雄 刘益军 编著/1998 /1998 P257
[14]《聚氨酯胶粘剂》李绍雄 刘益军 编著/1998 P269-270
[15] 水溶性聚氨酯的合成及在丝绸整理上的应用,刘建薪 华载文《印染》2001/第3期;36
[16] 聚氨酯防水透气涂层织物的进展,王炜 华载文,《印染》98年第10期;47
[17] 聚氨酯防水透气涂层织物的进展,王炜 华载文《印染》98年第10期;47-
[18] 高耐静水压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织物涂层剂的研制,李海北等《印染助剂》2004(1);45-47
[19]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和应用,姜炜、解如阜、张钧,印染助剂1989/3;9-11
[20] 新型水系聚氨酯抗静电剂的制备和应用朱建平,印染助剂1998(4)16-18
[21] 自交联型防水透湿水性聚氨酯织物涂层剂的研制,马访中 吴燕萍
华载文《印染助剂》2002(6);17-20
[22]《聚氨酯胶粘剂》李绍雄 刘益军 编著/1998 P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