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与唐装媲美的马夹yd5106
邢宇新(川联 [北京]制衣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中图分类号:
TS941·72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1002-3348(2005)03-0064-01
原载:北京纺织2005.3;64
我们在观看历史剧或功夫片时,经常见到一种称为马褂的外衣。国内一些老年人或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以及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人有时还偶尔穿着出入于社交场合,可与唐装相媲美,有人称它为男性时装的鼻祖,说明其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瑰宝。它始于明代,为对襟式,且限制较严,只有骑士才能穿着。它流行于清朝,是官吏出行时所穿的一种短衣,是我国古代传统服饰的典型。其原型为 "摆与坐齐袖长及肘"的一种外衣。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重新扬起的 "中国风",使中国的一些传统服饰成为国际流行中的抢手货,马褂与唐装均列其中。但在当今市场上出售的马褂与正宗原装货 (立领、盘钮、衣身与袖连裁、对襟、大襟和琵琶襟等)还有不小的距离。
马褂是清朝所特有的一种较为流行的衣式,清初曾流于兵士之间,其短袖之式类似于行褂 (官服之褂),康熙时只有富贵之家穿用。由于穿此服装活动方便,行走快捷,自缚文忠公征战金川,初得名"胜褂"。至康熙末年,在全国得到普及,不论官庶,均可穿着,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常服,日常家居都可穿用。又因马褂不能单穿,多套在长袍之外,民间常说长袍马褂就是有力的佐证。就是说马褂与长袍是配套穿着的,所以又称 "补褂"。后来又因满人常穿着它骑马射击,故又称为 "马褂",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马褂的结构多为圆领,对襟、大襟、琵琶襟(又称缺襟)、人字襟;有长袖、缺袖、大袖、窄袖,均为平袖口,不作马蹄式,马褂的领、袖之边多有镶滚。随着流行款式的起伏和审美观的更替,其边有时兴宽,有时又兴狭,但从总体来看,清朝 中期时兴宽,而两头兴狭。马褂的衣长一般不过腰,下摆左右开衩,衣袖长及腕部,短至肘间。其中,对襟马褂多为礼服,大襟马褂多为常服,而缺襟马褂则多为行装。满族人穿的马褂,两袖用异色面料拼在背心肩缝处。短袖如同背心。大袖可代替正式的行装,窄袖多是作为便服,多为平民百姓穿着。按季节,马褂又可分为单式和夹式两种,其面料除绸缎、棉、麻、毛等织物外,还有皮毛等,但不能使用亮纱和羊皮。夏季的面料多采用纱 (丝织物名),南方地区多用铁纱线呢、缎,北方满族多用翻毛制品制作。达官显贵则多用玄狐、紫貉、海龙、猞猁狲、干尖、倭力、草上霜、紫羔等面料制成马褂。马褂的服色亦有定制:亲王、郡王以下文武品官用石青色;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护军统领、侍卫班领等职官员用明黄色;八旗中四正旗副都统用金黄色;正旗统下亦用金黄色。其余则各按旗色。至于其他官吏,若有功勋,经皇帝特赏,也可穿着明黄马褂。除平民百姓不得穿黄马褂外,其余颜色听便。但在各个时期均有变化,如清朝初期用天空色,至乾隆年间用玫瑰紫 (红紫),末年多著称为“福色”的深绛色;嘉庆时用泥金或浅灰色;光绪、宣统年间尤其在南方多用天蓝、库灰,甚至有用大红色的。作为正式行装的马褂喜用天青色。夏天多用棕色。清朝覆灭之后,冠服制多有废除,惟马褂得以保存。至民国初年,又被定为男子礼服,凡出入重大的社交场合,均需穿马褂。其制为对襟,褂长及腹,袖长至肘,左右及后下端开衩,以天然纤维织品制作,黑色、五粒钮扣。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由于中山装的流行,马褂日渐衰落而退出历史舞台。
当今,世界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又将马褂的型制移植到妇女夜礼服的设计上,而北美的女性则将其用作睡衣或家居服,并在衣身上面加绣花或蕾丝,更加削弱了马褂原有的阳刚之气,使之女性化,富于阴柔之美。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服饰的丰富底蕴,以及中国服饰文化对世界服饰发展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