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织企业应联合应对贸易保护挑战
原载:《浙江印染信息与技术》2004/7-8;78-79
日前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确认,中国另一类纺织品袜子可能会成为美国实行进口配额限制的目标。这是继去年11月18日美国政府对来自中国的针织布料、胸衣及睡袍实行市场保护措施以来的又一大动作。业内人士分,美国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波及浙江省包括袜业在内的相当一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
据了解,美国纺织业团体最近声称,由于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美国国内袜子生产商目前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从1999年的76%降至40%。因此,美国袜业要求对中国袜子进口实施配额限制,以便将中国明年的袜子进口增长限制在7.5%的水平,而目前中国袜子对美出口的增长率远远高于这一水平。
浙江省外经贸厅贸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2004年第1季度全国袜子出口数量共7.7亿双,出口额约15.1亿元,其中对美国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额分别占总量的3.6%和4.0%,而宁波为全国三大主要出口口岸之一。在浙江的金华、绍兴等地,袜子均为主要出口产品之一,相关的针织等产业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浙江纺织品出口企业大多数靠单打独斗,美国实施配额限制,浙江企业只能选择被迫面对,采取有限的商业行为进行规避"。这位负责人表示,这一措施,给浙江袜业和相关纺织品生产制造企业和外贸出口企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浙江省针织行业协会一秘书长指出,由于浙江是一个纺织品出口大省,包括袜子在内的浙江纺织品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遇到麻烦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美国采取类似于对中国纺织品启动保障措施这样的手法是其惯用的,浙江企业只有积极面对才有可能找到出路。"浙江纺织品生产和出口企业应该统一起来,或者成立一个同行业协会,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禁止杀价之风在国际上蔓延"。该负责人称,只有这样,美国商人才无机可趁。
萧山:"反倾销"兵临城下
萧山68家纺织企业正遭遇欧盟反倾销调查。
6月18日,中国纺织品商会在浙江召开反倾销会议上公布了全国400多家遭欧盟反倾销调查的纺织企业名单,其中萧山有68家纺织企业。2003年3月至2004年4月,萧山出口欧盟市场涉案产品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纺织企业14家。涉案产品为第35类产品,即化纤面料。
欧盟是我国化纤布出口重要供应市场,中国化纤布在欧盟约占35%的市场份额,而印尼、巴基斯坦等国市场份额普遍都在6%以下;因此欧盟市场对中国纺织品企业至关重要,一旦反倾销起诉成功,不但意味着可能失去这个市场,而且对纺织品主产地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财政税收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萧绍地区作为全国纺织业发达地区,萧山作为化纤纺织大区,遭受欧盟反倾销"风暴"的影响与冲击远远大于其他省市。
萧山68家纺织企业认为,面对欧盟反倾销起诉,怕、躲、藏、跑或者不闻不问都不是办法,积极应诉才是萧山纺织企业惟一出路。
萧山纺织企业当务之急是要苦练内功,紧急完善公司自身结构、准备贸易原始单据、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包括反倾销的步骤、程序等,提前进入应诉热身阶段。这是应诉反倾销的第一步。
有关人士认为,打反倾销案子的纺织企业还是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最好成立一个应诉小组,聘请一些有反倾销经验、有能力的律师和律师团队,双方配合打好这场官司。
绍兴:20多家企业单独应诉
7月2日是企业向欧盟提交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和单独税率表以及抽样问卷表的最后期限。记者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了解到,目前绍兴有20多家企业单独应诉,占到全国40多家单独应诉企业的一半以上。
据悉,全国出口欧盟最多的100家企业中,绍兴占了50家,这些企业有许多在单独应诉企业之列。单独应诉的企业纷纷表示,他们相信自己的企业经得起考验,而且这对企业今后发展有好处,因此他们肯定要应诉。
而一些排名在100位以后的绍兴企业也参加了单独应诉,他们认为这不仅是出口量的问题,更是为了今后的市场。
同时,大部分企业正在等待行业组织的无损害抗辩。无损害抗辩将由行业统一组织,统一聘请律师,费用平摊。
湖州:政府支持企业应诉
欧盟于6月17日正式对我国第35类纺织品(产品主要为化纤布)提起反倾销诉讼。据了解,这次全国涉案产品出口金额为4.16亿美元,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涉案金额最大的一次反倾销案,也是湖州市迄今为止遭遇到的最大一次反倾销诉讼。
此次反倾销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福建、上海等地,4个省市占涉案产品出口的96.23%,其中浙江省占70.96%。湖州市共有18家企业涉案,涉案出口金额达334万美元。其中涉案100万美元以上企业一家,30万美元以上2家。
湖州市外经贸局目前己建立了应诉工作机构。市、县(区)外经贸部门将与涉案企业一起及时沟通联络,全力以赴做好应对工作。湖州市外经贸局已会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向全市涉案企业推荐了14家国内知名的律师事务所,并要求企业加强与代理律师的合作,做好这次应诉。湖州市涉案企业中金额最大的湖州丝得莉京诚纺织有限公司拟与国内同行一起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摘自(纺织信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