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之一)

杜钰洲

原载:青纺学会动态/2004/1/31

一、    面分析和判断当前纺织行业经济形势

(一)2003年行业经济运行的总体形势是好的,尽管在行业运行中先后遇到了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棉价上涨、贸易摩擦等诸多不利因素,但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超出预期的良好局面。

    2003年纺织行业的好形势和国民经济呈现新的上升周期相一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一是行业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效益大幅度增加。初步预计,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不变价产值、销售收入将达12000亿元、122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24%;行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64%,比去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同比下降0.62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2.13次,比上年增加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比去年增长0.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达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7%。

    2、二是国内消费求和出口持续高增长,拉动了纺织工业高速增长。国内市场对纺织三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预计2003年社会衣着类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消费分别增长10%、13%。2003年世界经济有所反苏,世界贸易增长4.6%,高于上年1.6个百分点,给入世后的中国纺织带来了新的出口增长机会,加上中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以及配额逐步取消,预计全年纤维制品出口达到80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7%,其中对设限地区出口占1/4,对非设限地区出口占3/4;进出口贸易顺差达645亿美元,为全国商品贸易顺差的3倍多。中国纤维制品出口占全球比重将达到17%,比上世纪末增长2.4个百分点。在国内外市场请求拉动下,2003年全国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量预计由去年的1750万吨增加到2000万吨,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0%,其中2003年国产纤维就达1750万吨,进口纤维将达250万吨,国产化纤预计为1150万吨,增长17%;纱产量预计这940万吨,增长11%。

    3、三是资源配量市场化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与2000年相比纺织行业呈现出三个主要的结构性变化;

    首先是资本结构更加多样化,产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国有资本通过市场化改组与国有企业资本多元化改革,进一步提高了资本素质,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贡献率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估计非国有资本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比重将从82%上升到84%,该类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了0.05个百分点。

    其次产业的技术构成大幅提高。2003年进口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将达到44.7亿美元,国产新型设备销售将达到350亿元,棉纺业设备中20世纪90年代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30%上升到45%,无梭化率达到50%,产品中无梭布比重和无结头纱比重分别为60%和55%,均有了大幅度提高,染整工艺和技术稳步提升,高档面料产品生产和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2003年出口增长结构中,纺织品一般贸易出口增幅达34.31%,远远高于加工贸易出口10%的增幅,出口服装使用国产面料增多,使服装一般贸易比重达63.7%,比上年提高了4.26个百分点。新增的聚酯化纤能力大都具有技术起点高、规模容量大、国产化技术成本低、直接纺丝等先进产业技术特点,2003年1-11月化纤产量增长17.59%,销售收入增长29.25%,利润增长30.32%。

第三是产业资源结构发生积极变化。2003年化学纤维产量将达1150万吨,占世界化纤总产量的1/3,占国内纤维总产量的65.7%,差别化纤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化纤行业的发展有效满足了我国国内不同层次市场的需求,增强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目前化纤纺织品及服装的出口比重已达到35.4%,在2003年有效的降低了国内棉花价格上涨给纺织工业带来的风险。

    4、四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行业布局结构产生两个积极效果。首先大企业及集团进一步壮大,2003年重新组建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产生了以大企业优秀企业家任会长、副会长的领导机构,对行业发展和政策提出了及时很好的建议。化纤行业、棉纺行业、纺机制造业的前50名企业销售集中度增长较快,其中十大化纤厂聚酯生产占全国聚酯产量的40%。2003年规模以上企业的户数增长10%,销售增长24%,资产增长18%,从业人数增长6%。其次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相同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群体,加之当地政府因势利导,使产业与区城有效结合,释放源于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区域化的集聚效应,成为当代中国纺织业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近年来沿海地区在县、乡、镇形成的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2002年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大量社会调查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选择了19个县级市和19个镇作为产业集群试点,重点跟踪调查指导服务,经过一年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3年再选择13个县级市和17个镇进入试点。这两批试点的32个县级市、36个试点镇的纺织行业总规模约达全国的1/4。实践证明,这些集群对中小企业社会化生产力水平、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解决 "三农"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上看,2003年我国纺织工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来自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的上升阶段使内需拉动增强和市场化进一步深入的大好形势,也来自于国家和平外交政策、综合管理部门有效调控所争取到的有利于中国纺织工业发挥比较优势的外部环境,同时还来自于行业自身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规模改革、调整和技术进步的积极成果。这样的好势头来之不易。同时,还要看到在行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急待解决。

  (二)当前纺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第一是重复建设问题。当前行业发展的主流是产业升级,但对局部存在的盲目投资铺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要予以高度警惕,切实防患于未然。

入世后纺织工业市场看好,某些地区出现片面追求扩大棉纺规模,急于铺摊子的现象。尽管这一危险的苗头已在棉花供求矛盾中得到一定的市场抑制,但它的出现对全行业是一次深刻教育。这些问题的重新出现,与思想认识仍停留在粗放型发展老路和对市场规律缺乏认识有关;与市场规则不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致使一些地方行政片面干预,提供一些违背国家政策的所记"超常规"发展条件,让一些企业和地区占有不公平竞争的利益有关。上述表现从深层次分析,有一个共同点,即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他们完全不顾经济规律、市场风险和竞争规则,表明传统的体制性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如不及时引导和教育,就有可能演化成全局性的灾难,丧失行业的大好形势。

    当然大多数地方和企业对纺织行业市场规律积累的理性判断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从全行业来说,真正适应市场规律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只能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对任何时侯出现的问题都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坚决不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搞一刀切或恢复行政性审批的办法,因为这样会造成同样的后果。

    第二是棉花问题。三季度以来棉价的急剧上涨成为2003年纺织行业运行最突出的问题,暴露出我们在积极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还不善于适用市场化方法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资源",对棉花供求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

    在2003年3季度发生棉田受灾,但国储棉不多,需求却很大,当时国家发改委领导已及时向社会发布通过棉花进口调节,年度基本平衡的信息,但由于棉花流通体制仍未真正与国际接轨,结果被棉贩子打了时间差,炒热了国内棉价,最高到18000多元一吨,高出国际1700多元,使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堪重负,而事实上全球棉花市场仍处在供大于求的局面。利用主动配额的有利条件,加上国内的棉花和化纤短纤产量,平衡本年度纺纱用原料本不应如此紧张。

    这件事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既然是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和中国的比较优势为依据,就注定要使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由市场主体自主有效配置,然而对中国纺织工业使用国际资源还有体制上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内受灾的情况下,广大企业更加希望我国放开棉花进口,让棉纺企业能直接从国际市场上采购棉花。这既有利于规范和稳定国内棉花市场,也有利于为广大棉纺企业营造一个与国际竞争对手间公平的竞争环境。国家发改委听取了企业的意见,提前为企业安排年度增加进口的配额,这样有利于实现两个市场价格接轨,对农民没有害处。相同价格国内棉多了,企业当然愿意用国棉,棉花减产了,也不至于发生惜售和炒作,有利于防止棉花大起大落。当然放开不等于国家放手不管了,相反需要更完善的预警体系和市场监管制度,建立更高效的维护农民利益和纺织产业安全的市场办法,探索建立中国棉花流通领域的期货交易制度。二是棉花市场波

动对纺织行业也是再一次警示,发展纺织业必须重视对资源的优化、高效使用,纺织企业应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档次、加强管理、增加使用化纤比重以及提高其它各类纤维使用效率等方面不断加强,这是提高棉纺织业应对资源风险最重要的出路。

    第三、入世后虽然歧视性的配额体制将按时间表逐步解体,但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高增长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加剧,贸易摩擦必然增多,纺织行业应对机制急待改善。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突出表现是;利用我国入世的承诺 (如242段、非市场经济地位等)对我纺织品出口增长进行限制; 利用非关税壁垒进行限制;利用区城贸易集团或双边自由贸易体制进行排斥。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针对我国纺织工业的贸易摩擦增多,2003年11月17日美国政府率先决定对我国三类纺织品设限,并于12月24日起正式启动,接着欧盟表示密切监视中国纺织品出口,防止我产品出现"贸易转移",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跟从美国喧嚷中国纺织威胁论,等等。这些迹象意味若我国纺织品出口正在面临更加严峻的贸易保护挑战。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纺织行业必须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自身分析,必须尽快克服自己的不足,我国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不善于应对贸易磨擦,在管理和技术上着眼于提高竞争力,还需要较大的改进,尽快改变产业出口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加快产业提升;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收购制的影响,造成行业自律能力差,预警系统不健全,规范贸易行为缺乏内部约束力。二是从外部分析,要扭转传统体制下内外贸分离、出口和生产分离遗留下来的产业协会"外交"甚少的弊端,行业协会要主动承担起产业外交的重任,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和对话交流渠道,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第四,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管理方式、营销方式落后、技术落后、体制机制障碍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在过去的一年表现仍较明显。(关于这点在后面还将详细论述)

    当前纺织工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发展的观点来对待这些问题,不能掉以轻心,但也不应因此就否认大好形势。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点,不可能总是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讲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认为,小平同志的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正确分析和判断行业形势的根本指导思想。归根结底,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坚持落实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加倍珍借当前行业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保护好这个好势头,巩田和发展这个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