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面料的现状与发展
曹学军
原载:《青纺学会动态》2003/9/30;11-16
一、我国纺织工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是世界纺织工业第一生产大国 ,第一出口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大国之一,在国内外均具有重要影响。
1、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在推动国民济国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 1 纺织行业基本情况
|
企业数 |
工业总产值(不变价) |
出口(亿美元) |
贸易额(亿美元) |
利润总额(亿元) |
利税总额(亿元) |
职工人数(万人) |
|
1998 |
纺织 |
19332 |
6844.1 |
428.6 |
264 |
8.6 |
242.8 |
859 |
全国 |
165080 |
57574.6 |
1837.1 |
435 |
1458.1 |
5521.8 |
6195.8 |
|
比重(%) |
11.7 |
11.9 |
23.3 |
60.7 |
0.6 |
4.4 |
13.9 |
|
纺织 |
18900 |
7424.8 |
430.6 |
292 |
136.04 |
398.7 |
777.2 |
|
1999 |
全国 |
162371 |
64788.8 |
1949 |
292 |
2288.2 |
11391 |
5804.3 |
|
比重(%) |
11.64 |
11.46 |
22.09 |
100 |
5.9 |
3,5 |
13.39 |
|
纺织 |
19364 |
8454.4 |
520.8 |
353 |
295.3 |
601.8 |
738.5 |
2000 |
全国 |
162885 |
75710.7 |
2492 |
241 |
4393.5 |
9512.9 |
5559.4 |
|
比重(%) |
11.9 |
11.2 |
20.9 |
146 |
6.7 |
6.3 |
13.3 |
|
纺织 |
21411 |
8894.6 |
532.8 |
395.6 |
267.7 |
564.9 |
769 |
2001 |
全国 |
168799 |
84865.1 |
2661.6 |
225 |
4657.2 |
10075.6 |
5431.1 |
|
比重(%) |
12.7 |
10.5 |
20 |
175.8 |
5.7 |
5.6 |
14.2 |
|
坊织 |
23600 |
10195 |
617,7 |
474.5 |
336 |
651.4 |
789 |
2002 |
全国 |
178900 |
101199 |
3255.7 |
303 |
5620 |
11724 |
5472.5 |
|
比重(%) |
13.19 |
10.07 |
18,97 |
156.40 |
5.98 |
5.56 |
14.42 |
备注;2002年为快报数
(1)我国纺织在全国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2002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I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9.8%,在全国14个工业行中位于第五位 (轻工21.1%、机械19.4%、电子15.6%,石化10.2%)。如果从全社会口径计算,产值超过1万5千亿元。
(2)纺织工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从上表看,我国2002年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789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4.4%。我国纺织规模以下企业数量巨大,乡及乡以上销售收入在100-500万元的纺织企业2万多家,村办及个体私营纺织工业近4万户,产值4000多亿元,从业人员超过500万人。初步估计,全国纺织职工超过1600万人。
(3)纺织工业是国家外汇积累的支柱。98年到2002年,全国贸易顺差1498亿美元,纺织达到1778亿美元,纺织是全国的1.2倍。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靠纺织完成的。
(4)纺织工业发展满足了13亿人口的衣着需要。我国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之一。2002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超过7公斤,国内纤维消耗总量超过1200万吨,全社会纺织品服装消费超过4000亿元,衣着市场消费的90%以上是国内纺织工业提供的。
(5)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大的棉、麻种植、化工、机械产业、贸易流通等。
2、中国纺织工业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纺织纤维加工量2002年超过1700万吨,占世界纤维加工设的25-30%,主要产品的产量纱、布、印染布、化纤、服装等均居世界第一位,
表2、近年世界纤维加工尺衍况
|
1990年 |
1995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5年预计 |
世界纤维加工量 |
3800 |
4160 |
4500 |
4700 |
5100 |
5300 |
5500 |
6000 |
中国纤维加工量 |
820 |
900 |
1100 |
1140 |
1210 |
1400 |
1700 |
1900" |
注;2002年后为预测数 单位:万吨
(2)我国在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占有重要份额。随着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纺织在世界贸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200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为15.6%,到2005年预计达到18%。
表3、中国在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比重和中国在世界纤维出口贸易额中的份额
|
1990年 |
1995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5年预计 |
世界纺织服装出口额 |
2189 |
3077 |
3346 |
3339 |
3560 |
3420 |
3625 |
4000 |
中国出口额 |
146 |
379 |
429 |
431 |
522 |
533 |
618 |
700 |
中国占世界比重 |
6.4 |
12.3 |
12.8 |
12.9 |
14.6 |
15.6 |
17 |
- |
注;2002年后为预测数 单位;万吨
3、中国的纺织工业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 中国纺织产业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A、中国具有丰富的纺织纤维资源。
中国具有独一无二的天然纤维资源,和位子世界第一的化纤资源。中国棉花产量占世界四分之一,居全球之首。此外还有独特的羊毛、免毛、蚕丝、苎麻、亚麻等资源。化纤产量2002年达到990万吨,占世界化纤产量的20%,并且每年仍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纤维原料的90%可以自给。
B、独特的劳动力优势
纺织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工资成本和动力素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素质较高、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与亚洲、欧洲、非洲的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根据德国WERNERGON公司2000年提供的数据,在纺织工业比较发达的 54个国家和地区劳动力工资成本中,中国劳动力成本倒数第六,为0.69美元/小时,是日本的2.7%,意大利的4.7%,是中国台湾的9.5%,韩国的13%,土耳其的25.7%,高出印度19%,是巴基坦的1.8倍,印尼的2.2倍。综合劳动力文化素质和熟练程废,我国劳动力优势比较明显
C、我国纺织工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整体优势较强,并且具有广泛的市扬。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纺织工业已经形成上下游配套、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近年来,先进装备的拥有量已居世界前列,纺织产品竞争力大幅提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纺织工业除可满足我国市场90%的需求外,在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中,我国还占据16-17%的市场份额。在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几大市场,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均居第一位。
根据2002年我国海关统计,我国占据美国进口市场9.8%(美国海关统计为15.4%,占据欧盟15国市的9.4%,日本市场超过50%。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中,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在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加剧,中国将进一步成为世界传统产品制造基地。纺织工业更被行业内外普遍看好,投资增长强劲,增进加快。2000年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2001年增长32%,2002年增长21.4%。今年一t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坞衍超过100%,均高于全国固定资产平均增长水平。技术改造的起点也大幅提高,纺机进口增幅大,2001年纺机进口29.34亿美元, 2002年进口40.6亿美元,同比增长38%,今年1-2月纺机进口8亿美元,同比增长96%.纺织工业产值去年增长15%,今年一季度增长21.8%,纺织工业仍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 发展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情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新兴产业尚不能取代传统产业的地位。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压力非常大的国家,人大多,而且在人口中教育素质偏下的人比重也很大,因而就业是关乎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只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才能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员,还可以使教育素质比较低下的人也有工作可干,纺织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我国目前还是一个穷国,老百姓既缺少房屋,也缺少汽车,甚至不少人还缺衣少食,因而对传统产业部门的产品需求非常旺盛,由此导致了传统产业部门的需求在我国目前的市场中份额还很大,最终使得传统产业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也还很大.第三,劳动力便宜仍然是我国目前的重要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而要发挥这种优势,就不能不发展传统产业部门,因为这种优势只有在传统产业部门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十六大提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扩大就业,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是新一届政府的主要工作。纺织工业进人门槛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又是城业的主要产业,因此在目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纺织工业仍然是我国鼓励发展的产业之一.
二、我国纺织面料的生产、消费情况
1、生产、消费情况
2002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中,化纤1100万吨,天然纤维600万吨。从纺织机织面料构成看,天然纤维与化纤平分秋色.我国纺织面料的生产包括棉、毛、麻、丝、化纤各种原料,2002年机织物产量380亿米,同比增长11%,其中棉麻织物占45%,化纤混纺织物占20%,纯化纤织物占25%-28%,丝织物占5%,毛织物不到1%. 针织面料折纱量300-400万吨。目前的纺织面料65%用于服装,30%用于装饰用纺织品,其余5%左右用于产业用布。380亿米机织物中,用于出口150亿米,230亿米用于国内消费。
2、面料进出口情况
品种 |
出口数量 |
出口金额 |
数量同比 |
金额同比 |
进口数量 |
进口金额 |
进口数量同比 |
进口金额同比 |
丝织物 |
1.5 |
4 |
20.62 |
-3.06 |
0.39 |
0.86 |
-11.39 |
-8.74 |
毛织钩 |
0.6 |
4.83 |
17.26 |
5.95 |
0.75 |
5.57 |
-0.47 |
-7.08 |
棉织钩 |
46.14 |
44.09 |
27.98 |
6.37 |
15.87 |
19.15 |
-1.96 |
-12.48 |
麻 |
2.34 |
3.67 |
7.59 |
8.88 |
0.96 |
1.3 |
38.49 |
40.56 |
尼龙 |
1.34 |
0.59 |
-1.46 |
-2.848 |
10.55 |
7.26 |
-12.97 |
-15.3 |
涤纶长丝 |
22.96 |
16.61 |
54.06 |
61.46 |
11.04 |
9.68 |
10.19 |
-5.79 |
涤纶混纺 |
2.39 |
1.19 |
-1.11 |
-2.64 |
2.64 |
3.04 |
11.87 |
2.19 |
棉合纤混纺 |
19.69 |
8.5 |
-10.28 |
-18.15 |
3.1 |
3.04 |
-3.65 |
-7.75 |
人纤长丝织物 |
0.81 |
0.57 |
80.57 |
64.34 |
0.9 |
0.9 |
19.88 |
-1.25 |
机织面料合计 |
106.6 |
83.2 |
19.6 |
20.13 |
51.4 |
56.78 |
1.45 |
-3.14 |
针织面料 |
57.07 |
20.06 |
44.01 |
47.44 |
41.28 |
14.32 |
1.63 |
7.15 |
自98一2000年初步完成纺织国企改革脱困以来,纺织工业提出了以面料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的调整目标。在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和国家政策支持下,纺织面料开发生产取得可喜进展。近两年,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大幅提高,2001年纺织制品出口189亿美元,同比增长8%,增幅高于服装7个百分点。2002年,纺织品出口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9%,高出服装10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比重不断增加,2001年一般贸易比重是56%,2002年末达到62%,今年1-2月增加到65%,说明行业内自我配套能力增强,国 产面料的竞争力提高。据统计,2002年梭织服装出口53亿件,进口织物51亿米,除去从中国进口和香港都分转口国内的数量,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超过55%。2002年我国面料出口106亿米,同比增长21.3%,出口金额83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0.2%.纺织面料出口的主要品种是棉纺织面料。棉产品出口46.14亿米,占全部面料出口数量的43.5%,出口金额44亿美元,占全部面料出口的52.8%,分别比去年多出口15.5亿米和15.2亿美元。其次是涤纶长丝织物,出口22.9亿米,同比增长54%,占机织面料出口数量的21.7%,出口金额16.6亿美元,同比增长61.46%,占全部出口的20%。我国面料出口到180个国家,地域分布很广,位居前五位的依次是香港、东盟、韩国、欧盟、阿联酋,占全都出口量的49%。
面料进口总体呈下降趋势,2002年面料进口51.4亿米,同比增1.45%,进口面料金额56.8亿美元,同比下降3.14%.棉织物进口数量最大,为15.9亿米,同比下降了1.96%,进口金颧19.2亿美元,同比下降12.5%;其次是涤纶长丝织物,进口11亿米,数量同比增长10.2%,进口金额9.7亿美元,同比下降5.8%;锦纶长丝进口数量仍然较大,但数量、金额同比都有较大幅度下降。我国面料进口比较集中。2002年进口51亿米面料,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日本、中国大陆进口的占90%,从进口数量看,台湾地区位居第一位,计18亿米,同比增长6.9%,进口主要品种涤纶长丝、锦纶长丝合计12亿米,棉织物2亿米.香港是数量进口的第二位,计8.2亿米,韩国7亿米,日本6亿米,中国大陆6.8亿米. 从进口金额看,日本是第一进口大国,进口金额17.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1.5%。国内进口主要地区是广东, 广东面料进口数量32.8亿米,占全国面料进口量的64%.其次为上海3.4亿米、江苏3.3亿米、福建3.1亿米、山东2.8亿米.
三、我国纺织面料生产的主要特点
1、 棉纺织数量大、品种全,增长快,竞争力较强
棉纺织品经过多年的发展,产量、质量、品种、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是我国出口竞争力最强的产品。棉织物产量98年110亿米,到2001年增加到160亿米,2002年由于棉花价格与国际接轨,并降到93年以来的最低点,因而大大剌激了棉纺织物的发展,预计2002年棉布产量达到180亿米。近几年围绕改造无接头纱、无梭布和改善印染质量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取得明显成效.仅2001、2002两年,无梭织机进口超过6万台,国产无梭织机也达到8万台以上,坯布质量水平得以大幅改善,牛仔布、纱卡、灯芯绒、高支高密色织衬衫面料和床上用品织物等产品的整体水平大幅提高,竞争力增强.2002年出口棉织物46亿米,同比增长28%,进口15.9亿米,同比 增长不到2%.但进口总量中,从中国、香港进口的棉织物就有8.9亿米,这其中大部分是国内生产的,因此,实际从国外进口的棉织物数量预计不到10亿米,棉织物的竞争力系数达到80%以上。从进口棉织物结构看,棉含量在855以上的全棉布占进口总量的83%,其中棉坯布进口3.4亿米,棉染色布进口5.4亿米,色织布进口3.7亿米。根据我们去年对面料进口情况的调查分析,棉织物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的主要原因是质量,尤其是克重200克以上织物的色差、功能性是主要原因。如从日本进口的1.66亿米全棉面料,主要是克重200克以上染色面料,用于职业装、休闲装,国内面料的色调一致性、免烫、防污等性能不能满足要求。
2、化纤织物竟争力有所提高
化纤长丝织物经过近10年的开发,织物风格、手感大为改善,数量增长较快,预计年产量80亿米以上,尤其是涤沦长丝织物,出口从96年的5000万米增长到2002年的23亿米,进口从96年的20亿米下降到2002年的11亿米.长丝织物出口的增幅大大高于整个面料的增幅。尼龙长丝织物是我国纺织面料中竞争力最差的品种,多年来开发重视不够,产量很低,是国内唯一进口显著大于出口的面料品种。2002年进口10.5亿米,出口只有1.3亿米。产品进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其中从台湾进口涤纶长丝织物5.8亿米,锦纶长丝织物6.6亿米。进口面料主要用于运动装、休闲装、羽绒服等面料.服装企业对我国化纤面料的进展评价较高,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的主要原因是品种和价格.性能大部分能满足服装要求,原创开发设计较差,对小批量定单适应性差,高质量的面料价格与国外产品相比,没有优势。
3、其他天然纤维织物数量增长缓慢,质量竞争加剧
毛、麻、丝织物近两年增长比较缓慢。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看,2002年毛织物2.8亿米、麻织物1亿米,连续三年基本没有增长,丝织物产量虽然增长了13%,但主要是丝织企业生产化纤织物带来的增长。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服装面料舒适、保养方便性要求越来越高,毛、麻、丝织物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常规产品由于纤维性能上的缺陷,需求减少,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而通过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了天然纤维性能的高档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内还不能满足要求.2002年麻织物进口8276万米,同比增长了38.5%,迸口金额1.3亿美元,增长了41%。毛织物进口7470万米,占国内产量的26.7%。
四、我国面料生产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1、世界纺织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现代物流的发展和零售业态的改变,使中间贸易环节减少,生产至最终消费的距离大大缩短。面料与最终制品的结合更加紧密,开发必须适应最终消费需求.
过去贸易分工较细,中间贸易商设计、采购面料,服装制造商只管加工,现在贸易商只提供消费信息,甚至只掌握销售终端市场,最终摆在消费场所的样品必须由生产商提供,生产商将不仅承担服装、纺织制成品的缝制加工任务,还必须承担设计打样、面料采购、面料设计等方面的责任,这从我国纺织出口贸易中也可得到认证,99年我国来料加工占纺织品出口贸易的20%,以后年年下降,2002年,来料加工贸易占纺织品贸易的15.7%,今年一季度,下降到14.1%,为缩短交货期,减少成本,中间产品的贸易也是根据地域靠近原则进行的.如2002年,我国棉纱线出口38.8万吨,进口61万吨.其中出口到香港的纱线为31.6万吨,占出口纱线的82%,从中国和香港进口的纱线25万吨。织物进口的90%是从我国和邻国进口的。
从零售业态来看,连锁超市成为销售主流,直接采购,缩短了繁复的中间贸易环节,使生产各环节必须围绕最终消费来进行。不久前财富杂志公布了2002年全美500强企业推行榜。沃尔玛以2465亿美元的销售额名列第一,再次夺得王冠.一个靠卖百货的连锁超市超过了埃克森美浮、通用等实力雄厚的老牌公司,其奥妙在于它充分利用了现代物流技术,以即时生产、集中采购式经营,大大缩短了产品生产、销售周期,降低了成本,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2、常规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创新开发成为企业发展和获取利润的关键。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和产品类别。我国大部分传统企业都在努力控制自身的成本,而忽视了产品差别优势,结果造成了目前许多行业和产品生产能力超过市场容量,超过消费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600种商品,供大于求的513种。86种纺织产品中,除絮棉、棉短绒、细绒棉、长绒棉四类原料性商品外,82种商品供大于求。而且由于常规产品发展过抉,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去年我国纺织品出厂价格下降3%,今年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3%,而纺织品服装类出厂价格仍下降0.6%.出口价格也是一路下滑.根据美国海关统计,去年我国出口美国的
纺织品服装数量增长1.2倍,平均价格下降67.8%,今年1-2月平均价格又较去年下降8%。常规产品的过剩生产,不仅使生产企业获得空间越来越小,企业陷入恶性循环,而且容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制裁.去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立案42起,纺织三起,分别是土耳其对化纤地毯、印度对桑蚕生丝、委内瑞拉对纺织品.此外还有美国、欧盟、巴西等巳对我国部分纺织品提起调查,这都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
3、消费个性化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对面料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条件上的变化,商品的市与供应过剩使得消费者自主权更加强化,人们的消费趋势逐渐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的提重视高转变,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向追求个性化的发展转变,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消费的质量上,消费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高。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个性化的消费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廉价的大众化消费逐渐让位于显示个性的、比较昂贵的高度差异化产品。这种消费趋向使面料开发显得更为迫切.1994年德国颁布了环境贸易措施,规定自1995年1月1日起,禁止使用含可能致癌的22种芳香胺的染料,1996年3月起,不准用此类染料进行印染加工的纺织品服装进口.欧盟也于1997年8月禁止使用可能致癌的芳香胺偶氮染料,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一定影响.2003年伊始,欧盟理事会就进一步严格化学品监管政策达成协议,要求生产商必须证明其产品不含有
害化学物质,该攻策出台,将加大纺织品开发的难度和成本.
4、针对纺织开发所面临的形势,对比我国面料产品开发生产的现状,日前我国产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面料缺乏创新性.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够规范,大都分企业开发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根本没有面料原创设计,而是从市场上复制,即使是自己设计的产品也缺少对最终消费的定位研究,产品市场定位性不强,成功率低,形成创新开发的恶性循环.
(2)部分产品综合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比如高支高密棉产品,用于床上用品,花型设计、织物造质量没有问题,但需要进行抗菌、易去污整理时,手感较硬,不能满足柔软舒适要求,一些高档面料还要进口.毛织物大部分采用散毛或条染,原料消耗在115%以上,国外已普遍采用纱染和匹染,我国技术不过关.毛混纺织物,可显著提高服装的穿着性能,但国内毛混纺面料,普遍存在静电起球和手感差的问题,毛混纺织物进口占毛织物进口的80%,日本毛混纺面料效果较好,从日本进口的毛织物占毛织物进口的50%以上·
(3)经营理念上与国外有差距.国外企业的开发,讲究上下游协作,谋求最少开发成本和最大利益,因此开发成本较低。国内开发一般是自成体系,自我封团,开发时间长,成本高,因此难以接受服装厂的小批量定单,而一旦大批量生产,产品的档次就会下降,因此一般高档服装用面料,企业不取在国内下单,面料厂也不愿接单生产,竞争力差.
五、纺织面料的开发趋势
纺织面料的创新变化涉及各个方面,有原料变化、织物结构变化、颜色花型的变化和加工工艺、加工装备的变化以及各种化学助剂的应用等多个方面,面料开发是各方技术的集成,除要研究产品最终用途的特点和市场外,产品开发必须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积极采用相关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提高面料创新水平.
1、积极采用新型纤维
新原料可显著改善面料的风格和功能,面料创新开发应积极关注新兴原料的发展,大胆采用新型纤维.
改性涤纶纤维,提高穿着舒适性。细旦纤维、异形纤维、中空纤维、异收缩纤维、阳离子可染纤维、多组分纤维 (海岛纤维)等;
改性人造纤维;大豆纤维、Lyocell纤维、莫代尔纤维、铜氨纤维、竹浆纤维、醋酸纤维等.
绿色环保纤维;甲壳素纤维、天然彩色棉、聚乳酸纤维.
功能性纤维;抗菌纤维、阻燃纤维、抗静电纤维、易洗快干纤维、蓄热保温纤维、远红外纤维等.
2、合理应用多种不同纤维,提高服用性能,减少后整理负担.
近两年,氨纶纤维的需求大增,有’无弹不成布’之说。96年,我国氨纶产量只有700吨,2001年底达到2.5万吨,2002年底这到4万吨,2003年预计这到8万吨.不仅棉、毛、丝织物加入,化纤织物也加入氨纶纤维,以提高面料的保型性和运动舒适性。多种纤维的混合应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改善面料的使用性能.
3、要关注相关领域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我所用,提高面料的功能性.
近年来,新型涂料、新型助剂、膜材料、纳米技术、等离子技术发展很快,用于面料的整理上,可以增加织物的防污、防水、透湿、快干、隔热等性能,也可以显著改善织物的染色性、抗皱性、尺寸稳定性等.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功能性面料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成为面料开发的特点。(原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曹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