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织物抗菌免烫多功能整理二艺研究

朱平,吕海宁,王炳,隋淑英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

原载:《染整技术》2003/4期p1-4

 

    摘要    研究壳聚糖与多元羧酸混合对棉织物进行整理的工艺条件,分析其混合比及整理工艺条件对整理效果的影响。就整理后棉织物的免烫性能和白度而言,壳聚糖与丁烷四羧酸要优于与柠檬酸混合整理,但后者成本要低。壳聚糖与多元羧酸混合对棉织物整理具有无甲醛释放、抗菌免烫多功能效果,是一种较理想的绿色整理工艺。

   关键词:壳聚糖;丁烷四羧酸:柠檬酸;抗菌免烫整理

   中图分类号:T519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03)04-0001-04

 

   壳聚糖是白色无定型、半透明、略有珍珠色泽的固体,在稀酸中,壳聚糖主链会缓慢水解,溶液的粘度逐渐降低。因制备工艺条件和需求的不同,壳聚糖相对分子量也从数十万至数百万不等,脱乙酰度由60%至100%不等。脱乙酰度和平均分子量是其两项主要性能指标。壳聚糖资源丰富、生物可降解、吸收性能好、安全无毒,因此应用研究十分活跃[1]。

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利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纺织染整助剂的报道[2]。我们研究了壳聚糖与丁烷四羧酸及柠檬酸对棉织物的整理工艺,开发出了绿色抗菌免烫多功能棉织物。

1 实验与结果

1·1 实验材料及药品、仪器

   实验材料及药品:织物采用经退浆、煮练、漂白后的21×21 60×50纯棉布(青岛装饰布总厂);壳聚糖 (脱乙酰度85%左右,分子量约8万-10万,青岛海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壳聚糖醋酸溶液(1%)粘度为120×10-3Pa·s(20);丁烷四羧酸(BTCA,工业品);柠檬酸(CA,CP);次磷酸钠(AR);润湿剂JFC(I业品)等。

   实验及测试仪器:实验小轧车;烘箱;LFY-l织物折皱回复性测试仪;撕破强力测试仪等。

1·2  测试标准及方法

    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撕破强力及抑菌性能分别

AATCC Test Method 66-1998、GB3919-83、AATCC100-1999标准进行。

1·3  实验与结果

1·3·1  壳聚糖与丁烷四羧酸同浴多功能整理

1·3·1·1  不同混合比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用1%的醋酸溶解CTA配成3%的壳聚糖溶液,以不同比例与BTCA混合,总量为1OOg/L,NaH2P02  40g/l,对织物进行整理。工艺流程:

    浸轧(二浸二轧,轧余率100%)预烘(80 5min) 焙烘(160 3min)实验结果见表1。

       表l    CTA与BTCA不同混合比的%晌

CAT(3%)

:BTCA

折皱回复角(°)

撕破强力(cN)

W

T

W+T

W

T

3︰1

2.5︰1

2︰1

1.5︰1

1︰1

1︰1.5

1︰2

l︰2.5

1︰3

109

108

112

125

131

132

128

127

127

107

112

117

119

133

133

126

128

139

216

220

229

244

264

265

254

255

266

1180

1305

1202

1186

1139

1040

1020

960

1020

1236

1220

1150

1136

1172

980

960

868

760

    由表l可以看出,随整理液中BTCA浓度的增大,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增大,但强力损伤的程度也越大,综合比较,CTA溶液与BTCA的比例为1:l时,免烫效果较好。

1·3·1·2    焙烘温度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CTA溶液与BTCA混合比为l:l,NaH2PO2(40g/l) 为催化剂对织物进行整理,分别在150℃和160℃焙烘3min,170℃、180℃和190℃焙烘1.5min,其他条件同1·3,1·1,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焙烘温度的影晌

焙烘温度(℃)

折皱回复角(°)

撕破强力(cN)

W

T

W+T

W

T

l50

160

170

l80

190

114  126   240

130  127   257

129  128   257

138  131   269

139  138   277

1330   1384

1268   1264

944    1198

972    960

964    818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焙烘温度的升高,折皱回复角逐渐增大,撕破强力逐渐降低。焙烘温度为160℃时综合效果较好。

1·3·1·3    焙烘时间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CTA溶液与BTCA混合比为l:l,NaH2PO2(40g/l)为催化剂对织物进行整理,在160℃下分别焙烘60s、90s、120s、150s、180s,其他条件同

 1·3·1·1,实验结果见表3。

3  不同焙烘时间的影晌

焙烘温度(℃)

折皱回复角(°)

撕破强力(cN)

W

T

W+T

W

T

60

90

120

150

180

85

115

119

129

131

80

106

120

125

129

165

221

239

254

260

1412

1370

1139

1119

1096

1480

1346

1072

1052

1008

    由表3可以看出,焙烘时间愈长,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愈大,织物的强力愈低。焙烘时间在150-180s时各项指标较好。

1·3·2    壳聚糖与柠檬酸同浴多功能整理

1·3,2·1    不同混合比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用1%的醋酸溶解壳聚糖,配成3%的壳聚糖溶液,将其与柠檬酸混合,总量为lOOg/L,NaH2PO2(40g/l)作催化剂,整理工艺条件同1·3·1·1,实验结果见表4。

        表4    CTA与CA不同;昆合比的彤p向

CAT(3%)

CA

折皱回复角(°)

撕破强力(cN)

W

T

W+T

W

T

3︰1

2.5︰1

2︰1

1.5︰1

1︰1

1︰1.5

1︰2

l︰2.5

1︰3

104

93

112

115

113

122

122

119

120

113

94

107

113

123

123

120

129

121

217

187

219

228

236

245

242

248

241

1452

1212

1104

1610

1350

1274

1268

1152

1104

1372

1114

1130

1314

1214

1086

1030

980

1100

    由表4可以看出,随整理液中柠檬酸浓度的增大,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增大,综合考虑弹性和强力,壳聚糖溶液与柠檬酸的比例为1:1.5时性能较好。

1·3·2·2    焙烘温度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壳聚糖溶液与柠檬酸比例为1:1.5,NaH2PO2(40g/l)作催化剂对织物进行整理,分别在150℃和160℃焙烘3min,170℃、180℃和190℃焙烘1.5min,其他条件同1·3·1·1,实验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焙烘温度的影响

焙烘温度(℃)

折皱回复角(°)

撕破强力(cN)

W

T

W+T

W

T

150

160

170

180

190

108

122

133

139

146

111

123

134

138

135

220

245

267

277

281

1338

1274

1020

1012

786

1368

1068

952

918

706

    由表5可以看出,焙烘温度愈高,织物折皱回复性愈好,撕破强力愈低。温度太高,织物泛黄严重。焙烘温度为160℃,3min和l70℃,1.5min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3·2·3    焙烘时间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壳聚糖溶液与柠檬酸比为1:1.5,NaH2PO2(40g/l)作催化剂对织物进行整理,分别在160℃下分别焙烘60s、90s、120s、150s、180s,其他条件同1·3·1·1,实验结果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焙烘时间愈长,免烫效果愈

 

好,强力损失愈严重,同时织物泛黄的程度愈严重。焙烘时间为120一150s时较好。

            表6   不同焙烘时间的影晌

焙烘温度(℃)

折皱回复角(°)

撕破强力(cN)

W

T

W+T

W

T

60

90

120

150

180

ll4

ll8

l20

l27

l34

ll0

ll7

l23

l3l

l34

224

235

243

258

268

1342

1302

1142

1082

960

1406

1332

1020

1096

888

1·3·3    壳聚糖与多元羧酸整理织物的抑菌性

    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纺织实验室测试了整理织物的抑菌性。测试菌种为大肠杆菌(E-Coli),水洗条件按美国AATCC Test Method 61-1996进行,实验结果见表7。

7    整理织物的抑菌性  (抑菌率,%)

水洗次数

0

1

5

10

20

30

50

CTA+BTCA

100

91

87

55

77

76

62

CTA+CA

100

90

88

82

80

72

61

2     讨论

    壳聚糖与多元羧酸混合对棉织物进行整理时,在焙烘过程中,多元羧酸与纤维素大分子发生酰化反应,也与壳聚糖的烃基发生酯化反应,从而通过分子间的酰键与织物和壳聚糖发生交联。游离羧酸的羧基也会与壳聚糖的氨基形成酰胺键,这些酯键和酰胺键使壳聚糖牢固地固着在织物上。壳聚糖在整理浴配方中所占比例愈大,织物的强力损失愈小。多元羧酸比例愈大,强力损失越大,交联反应越充分。但同时酸对纤维素及壳聚糖分子中甙键的水解起催化作用,也造成织物的强力下降。BTCA有四个羧基,与纤维素及壳聚糖至少有三官能团交联,故而免烫效果较好。而CA是一个三官能团羧酸,当CA分子中间的羧基发生酰化后,酰化的CA分子不

能形成另一环酐中间体,因而不能进一步酰化形成第二个酰键(只有当一个端羧基被酰化时,CA分子才能在二者之间形成有效的交联),且CA分子中的烃基妨碍了CA与棉纤维和壳聚糖的酰化,因此,CA的交联效果不如BTCA。

     壳聚糖与多元羧酸混合所占比例越大,其折皱回复效果越不明显,这也可能归因于整理浴中壳聚糖数量的增加,使整理浴的粘度增加,这样阻止了反应剂分子渗透进人纤维,因而降低了交联反应的程度。

     织物用整理剂进行整理后,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强力损失,但损失要有一定限度,通常强力保持要求在60%以上。如果强力损失过大,则织物服用性能受到影响,就失去了对它们进行整理的意义。壳聚糖加入到整理浴配方中,对织物的免烫效果影响不显著,但对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有明显的改善,抑制了多元羧酸整理对织物撕破强度的损伤。

    NaH2PO2是已知的有效的催化剂,但其成本较高,且在大多数硫化染料和某些活性染料中,还会引起一些色泽变化。

    一定条件下,焙烘温度愈高,焙烘时间愈长,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愈大。多元羧酸分子有较大的可及度。多元羧酸与壳聚糖混合整理后,织物白度明显下降。CA泛黄程度大于BTCA,可能与CA羟基的存在有关。

3  结论

3·I  CAT与BTCA混合对棉织物整理可以获得抗菌免烫多功能整理效果。CAT与BTCA比例为1:1时,NaH2PO2 (40g/L)作催化剂,160焙烘150-180s,可获得较好的免烫性能。

3·2  CAT与CA混合对棉织物整理同样可以获得抗菌免烫多功能整理效果。CAT与CA混合比例为1:1,5时,NaH2PO2(40g/L)作催化剂,160-170焙烘120-150s,可获得较好的免烫性能。

3·3  CAT与BTCA和CA以同样比例混合,BTCA整理织物的免烫效果比CA好,且泛黄程度较小。但BTCA成本较高。

3·4  CAT与BTCA和CA混合整理棉织物,可以获得较好的抗菌防臭性,水洗50次后织物的抑菌率仍可达60%以上。

3·5  从环保和经济两方面考虑,CAT与BTCA和CA混合整理获得抗菌免烫多功能棉织物,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绿色整理工艺。

4  参考文献

[1]Majeti N.V.Ravi Kumar.A review Of Chitin and Chitosan applications[J].Reactive & Functional Polymers,2000(46):1-27

[2]高燕,李效玉.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J]纺织科学研究,1998(3):7-10

(3)王蔚,陈建勇等.壳聚糖在纺织品抗菌整理中的应用研究[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6(6):1-5

(4)叶金蠢.壳聚糖在纺织品染整加工中的应用[J]丝绸技术,1999(7):22-28

(5)关立平,陈维梁.羊毛壳聚糖处理及缩绒性能研究[J]毛纺科技,1999(3):41-45

                (收稿日期   200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