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新科/园地第27期/甲壳素资料 |
甲壳质资源与深加工
陆宗鲁
一.概述
甲壳质的学名叫甲壳素(chitin).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资源十分丰富, 可能是仅次于纤维素.它广泛存在于虾,蟹和昆虫的骨骼中,墨鱼的体内也有,如笔管鱼的一根软骨,植物界如绿藻,蘑菇中也有.纤维素的全球资源为1011吨,甲壳质约为10.910吨.纤维素的基本结构是1,4-β甙键葡聚糖.甲壳素的基本结构与纤维素相似,所不同的是;除了葡萄糖基第二位碳原子上-OH基代之以-NHCOCH3(可称之为1 ,4-2-乙酰氨基-甙键葡聚糖)以外,甲壳素还存在有1,4-α甙键联结和1,4-β甙键联结二种异构体.α型具有较高的右旋光性(淀粉大多是α型, 纤维素则全都是β型)甲壳质的分子量因来源不同而异,有人测得蟹壳中甲壳素的分子量为1.036 ×106(MW).在天然甲壳质中,α型甲壳素居多,其稳定性也较β型为好.
用化学或生物方法将乙酰基(-COCH3)脱掉之后,第二碳原子上留下一个-NH2基,成为壳聚糖(chitosan).壳聚糖属于阳荷性极性高分子,对酸有中和作用, 对人体的皮肤,血液,消化道器管内膜有很好的相容性.大分子能与一价酸形成盐而可溶于水.用稀醋酸水溶液配制的壳聚糖胶浆,涂膜烘干,烘去醋酸之后,可生成难溶于水的半透性弹性簿膜.
我国对甲壳质的早期工业化应用开始于五十年代,将含有50%以上的脱乙酰甲壳质用于织物上浆和涂料印花粘合剂[包光迪;《甲壳质的利用》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但是,此后报导却不多见.从六十年代起,许多国家对甲壳质的研究变得十分活跃.国际上,八十年代,甲壳质化学开始显露头角,九十年代甲壳质深加工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应用研究开始起步,现已在医药卫生,纺织,造纸,水处理方面取得广泛应用.
我国的甲壳质资源虽丰,但因原料收集困难,至今尚未闻有深加工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地方上制得的少量甲壳素,主要由外贸收购出口.
二.产品用途一斑:
1.可溶性甲壳素
这类产品大多是脱乙酰度在50%以上的甲壳素,粘度大小则取决于制作条件.
(1)低粘度;甲壳质2% + HAC 2% 25-50厘泊
---电影胶卷保护膜.
---药物外包膜,胶囊.
---口服,降低胃酸,控制胆固醇吸收.
---作为创口外敷药物的成膜膏料,壳聚糖在血液中酶的作用下能自动分解消除.
---伤口愈合剂(包扎纱布用甲壳粉处理,愈合速度提高75%.
---作人造皮肤用于烫伤治疗.
---用作洗发剂,化妆品复配.
---农业上用作种子处理剂,防霉,提高出芽率.
(2)中粘度;甲壳质1% + HAC 1% 100-200厘泊
---织物整理剂(滑挺爽.丝鸣,仿麻)
---涂料印花粘合剂,固色剂,遮盖死棉白点上色剂.
(3)高粘度;甲壳质1% + HAC 1% 大于1000厘泊
---工业废水处理剂,2ppm甲壳质可去除污水中99% 重金属离子或悬浊物,又是良好的絮凝剂.(美国在这方面的用量占甲壳素生产量的80%)
---固定酶技术(用于吸着葡萄糖淀粉酶,保留活性).
2.壳聚糖
---选择性凝集白血病L1210细胞
---降低胃酸,抑止溃疡.
---聚壳糖膜用作人工肾的分离膜.
---造纸业改善纸张机械性能,提高印刷质量,耐磨耐折,不影响白度.
3.壳聚糖水解产物
---D-葡胺糖----癌症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而很少影响人的机体
4.壳聚糖衍生物
---硫酸酯化壳聚糖----抗凝血剂.
---甲壳质酮酸----用作手术缝合线易被机体吸收,用于体内缝合.
---甲壳质氧化磷酮酸----用于富集海水中的微量铀
5.复配加工
---甲壳质加胶原,用作全棉内衣织物的抗菌防臭加工.纯涤纶织物的抗菌防臭,吸保湿,防污,防静电.
---甲壳质加胶原加吡咯烷酮羧酸,用作全棉内衣,睡衣, 床单织物的抗菌防臭,调节pH和改善吸透湿性加工.
---甲壳质或壳聚糖加玻璃酸,用作全棉舒适,清洁,抗菌防臭
三.甲壳质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制备
1.甲壳素的制取
下面介绍三种方法;
取食品加工厂的虾,蟹壳下脚料拣选,清洗,晾干.再①以1N(当量)的HCl溶出钙质, 水洗,淋干后用4%的NaOH液75-85℃3小时脱去蛋白质后充分水洗,如此处理二遍后, 用丙酮粹去4小时脱色再水洗,晾干,可得纯白甲壳素(日,专利昭56-34201). ②浙 江地区的制取方法是;用4%稀盐酸在常温下浸泡一昼夜(反复几次, 力求把钙质分解净),清洗,淋干.再用10%的烧硷液煮解(加热分解)蛋白质,再用高锰酸钾漂白即可得到白色的甲壳素产品(用日晒漂白方法;白度稍差但聚合度降低较少).③北方地区有采用;粉碎(粒度0.5-3Cm)6%HCl浸16小时,水洗,10%NaOH煮1.5小时,水洗, 4%HCl浸12小时,水洗,8%NaOH煮0.5小时,水洗至中性.
制成率,一般在15-30%之间
2.壳聚糖的制取
(1)烧硷法
取上述甲壳素30克置于510克的47%的NaOH水溶液中在氩气保护下60℃ 2小时,水洗,如此二遍,可得含83.6%的壳聚糖粗制品(日本专利).我国沿用的制取方法有;
甲壳素在40-41%的烧硷液中①室温泡七昼夜②在60-70℃条件下保温20小时,或者 ③先用50%烧硷渗透然后在110℃条件下均匀保温一小时左右. 以上三种方法均能制得1000厘泊以上的高粘度产品,脱乙酰反应率可以达到90%以上.如用40%的烧硷, 135-140℃二小时,可脱尽乙酰基,但粘度较低.
降低脱乙酰化温度,缩短时间,增加反应次数并进行中间产物的溶解沉淀处理,可得到乙酰化度达99%的高分子量(MW59万)壳聚糖.
(2)生化法
马尿酸酶可以将 N-乙酰胺基氨基酸水解,脱掉乙酸生成胺基氨基酸.用此类方法也可制得100%的壳聚糖[A.Domard et al.,Int.J.Biol.Macromol. , 5 49 (1983)
3.葡糖胺的制取
将聚壳糖充分溶解,用硫酸水解主链,使成为葡胺糖
4.硫酸酯化壳聚糖的制取
(1)非均相反应
浓硫酸,SO2-SO3,氯磺酸等等,主要与壳聚糖中的伯醇基发生酯化反应.
(2)均相反应
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与SO3-DMF络合物低温条件下反应.
5.其他
甲壳素与壳聚糖能用类似纤维素采用的方法,进行羟乙基化,羧甲基化, 及氰乙基化反应.反应主要在C6上进行.
四.生产条件与经济效益匡计
(一)生产条件
1.露天作坊
(1)甲壳素
分捡--水洗--(泡酸--水洗--晾晒--煮硷--水洗--)二次--水洗中和--晾干.
(2)壳聚糖
硷煮--水洗--再硷煮--水洗中和--晾干.
生产设施;水洗,泡酸用缸.煮硷用锅.晾晒用水泥场地.
用水及污水处理;产出一吨甲壳素或壳聚糖用水50-80吨,发生25吨工业废水,内主含Ca(OH)2,NaCl,水解蛋白质,多种氨基酸.
日产200-300公斤甲壳素或壳聚糖粗制品,生产用场地(化学处理,水洗,晾晒);200平方米.废水处理池(混合槽,沉淀池,过滤漕);100平方米.
库房(车库,原料库,材料库)各一间,
2.工业化生产
(1)甲壳素
粉碎--水洗--浮分--脱干--硷煮(水洗)--脱干--漂酸洗--脱干--烘燥
(2)壳聚糖
硷煮--水洗--硷煮--水洗--脱干--烘燥
基本条件;有水,电,汽.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
日产0.5-1吨壳聚糖,生产设备;1-2吨搪玻璃搅拌釜,不锈钢夹套搅拌釜各2-3个,负压滚筒式吸滤机一台.离心脱水机一台.烘干室一间.
(二)产品水平
露天作坊式生产,可以得到合格的甲壳素,和不规准的壳聚糖.前者可供出口,后者暂时没有人要.
工业化生产产品,可针对用途,制得多种规格的壳聚糖.
祗要有了壳聚糖,其衍生物的制备,难度和环保要求反而不大.但设备投资要大一些.厂房设施也要高级一点,特别是药品生产,要求无菌无尘.
(三)效益匡算
甲壳素以2万元/吨计算,作坊式季节性生产,年50吨,产值100万元.用固体烧硷100吨合20万元,盐酸300吨合15万元,水(包括处理费在内)3000-5000吨合12-20万元,人工费5-10万元,运输费5万元,场地费5万元,虾,蟹壳原料费10万元,增值税10 万元.年利税10-15万元.投资虽能在一年内收回,但原料收购和成品销售缺乏竞争力.
若是虾蟹壳来源充分,可以安排工业化生产壳聚糖的利润率是甲壳素的好多倍,因此可以相应提高虾蟹壳的收购价,保障原料供应. 但销售渠道的打开需要有 一个过程,以及必须有适当的人才保证.有了二头,生产技术不难解决,投资回收期也不会超过1-2年.
用越南生产的甲壳素进行深加工,也是比较可行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濮振威:甲壳质的深加工应用 (未发表)
2.濮振威:日本95年一些厂的动向 (未发表)
3.濮振威:1995年初日本报导的一些加工 (未发表)
4.郑元敏:甲壳质及其衍生物的应用研究进展《河北化工》1996(3)37-39
5.严 俊:甲壳质的化学和应用《化学通报》1984(11)26-31
6.谢雅明:可溶性甲壳质的制造和用途《化学世界》1983(4)118-121
7.孙恽勤:甲壳素化学改性及应用(杭州大学化学系)
8.发明专利:昭56-34201 (1981.8) キトサンの制造法
9-11.Takanori Sannan et: Studies on Chitin –
Ⅴ Kinetics of Deacstylation Reaction---Polymer Journal,Vol. 9,No.6,pp 649-651(1977)
Ⅵ Binding of Metal Cations---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 Vol.23,511-515(1979)
Ⅶ Preparations of p- Substituted Benzoyichitins --- Polymer Journal Vol.14,No.11,pp919-923(1982)
12-14.Yoshiaki inaki: Viny polymerization by Metal Complexes --
ⅩⅩⅩⅡ Formation of Glycolchitosan-Copper(Ⅱ)Complex and the Initiation
of Vinyl Polymerizatin by Using the Complex--J.Macromol.
SCI-CHEM.,A14(6),pp.823-839(1980)
ⅩⅩⅩⅠ Initiation by Chitosan-Copper(Ⅱ)Complex--J.Macromol. Sci-Chem.,A12,953(1978)
ⅩⅩⅩ ---J.Makromol.Chem.,178,317(1977)
15.KUNIHARU KOJIMA:Tributylborane-Initiated Grafting of Methyl Methacryl -ate onto Chitin --J.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Vol.24, 1587-1593 (1979)
16.Y.SHIGENO:Functional Monomers and Polymers ---
LⅩⅩ On the Adsorption of Iodine onto Chitosan--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Vol.25,731-738(1980)
17.Y.SHIGEMO:Functional Monomers and Polymers.---
90. Radiation-Induced Graft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onto Chitin and Chitosan--J.Macromol.Sci-Chem.,A17(4),pp.571-583 9(1982)
(二次文献)
18.吴萼等《环境化学》4(2),14,1985
19.利用甲壳动物的甲壳提取甲壳质和壳聚糖《水产科技情报》1980(6)
20.施汉威:梭子蟹的甲壳质利用《渔业海洋》1981(6)
21.抗癌药氯脲霉素研究简报《医药工业》1979(10)
22.陆正文:用蟹壳素和其他化学剂合成的生化试剂--ANGase《海洋渔业》1982(2)
23.杨世安:固定化生物催化剂制备药品的新进展《医药工业》1981(11)26
24.包光迪:《甲壳质的利用》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
25.杨瑞沟:《化学世界》1991(4)160
26.奇 冠:《医药信息》1988(12)3
27.周亚平:《物理化学学报》19939(1)77
28.庄公惠:《天津大学学报》1993(1)1
29.A.Domard et al.; Int.J.Biol.Macromol.,5 49(1983)
30.S Mima.et.al; J.Appl.Polym.Sci.1983(28)1909
31.S.Hayashida.et al: Agric Biol.Chem.1980(46)83
32.R.A.A.Muzzarelli: Carbohydr.Polym.1983(3)53
33.R.A.A.Muzzarelli;Enzyme Microb.Technol.2,177(1980)
34.R.A.A.Muzzarelli:Carbohydr.Polym.3,53(1983)
35.R.A.A.Muzzarelli;"Chitin",Oxford,Pergamon Pree(1977)
36.A.Domard et al;Int.J.Biol.Macromol.5,49(1983)
37.T.Sannam et al:Polym.J.,9,649(1977)
38.N.Nischi et al;Polym.J.,14,(11)919(1982)
39.G.K.Moor et al; Int.J.Biol.Macromol.,4,246(1982)
40.M.L.Wolerom et al;J.A.C.S.,81,1764(1959)
41.Y.Shigeno et al;J.Macromol.Sci.Chem.A17(4)571(1982)
42.K.Kojima et al;J.Appl.Polym.Sci.24 1587(1979)
43.L.A.Berkovich et al;J.Polym.Sci.Chem.Ed,21,1281(1983)
44.Y.Inaki et al;J.Macromol.Sci.Chem.,A12 953(1978);ibid.A14,823(1980)
45.K.Kurita et al;J.Appl.Polym.Sci.,23,511(1979)
46.Y.Shigeno et al;J.Appl.Polym.Sci.,25,731(1980)
47.Y.Shigeno et al;Angew Makro.Cgem.,90,211(1980)
48.S.Hayashida et al;Agric.Biol.Chem.,46,83(1982);ibid.46,1639(1982)
49.美马精一;公开特许公报,昭 50-130870
50.见矢胜等;高分子论文集,39,649(1982)
51.栗田惠辅;化学の领域 35,929(1981)
52.竹本喜一;现代化学,123,57(1981)
(陆宗鲁写於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