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新科/园地/第25期/经济论坛——我国纺织出口实现新突破 |
我国纺织出口实现新突破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朱宇星
加入世贸第一年,我国外经贸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2年全国对外贸易总额达6207.9亿美元,比2001年(下同)增长21.8%,其中出口3255.7亿美元,增长22.3%,进口2952.2亿美元,增长21.2%,实现贸易顺差303.5亿美元,增长34.6%。
在全国外经贸形势向好的大环境下,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好成绩。全年进出口贸易额几近800亿美元,达799.3亿美元,增长13.1彷,其中出口突破600亿大关,达626.8亿美元,增长15.7%,进口172.6亿美元,增长4.5%,实现贸易顺差454.2亿美元。
从200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的轨迹,可以看到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上半年月度进、出口增幅变化剧烈,下半年增势趋稳,鳖体进出口形势好干上半年
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内,进、出口先升后降,且增幅振荡剧烈,进出口金额也处于全年较低水平;下半年伊始,月度进、出口基本保持平稳增长,且整体贸易规模比上半年有一定提高。四季度出口增长达到最高点,进口增长略有回落。
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为全国外贸顺差提供强劲动力
从年初开始,我国履行WTO协议规定,将纺织品服装进口关税总水平由20.25%降至17.8%,但进口并未形成预期中的大幅增长,反而在年初出现迅速下降,累计进口额直至下半年的7月份才扭降转升,而累计出口的持续增长为贸易顺差奠定了基础,便全年纺织品贸易差额达到454.2亿美元,增长20.6%,其中纺织品(包括纺织纱线和织物)顺差32.5亿美元,增长23.5%;服装顺差额为368.3亿美元,增长12.1%;纺织原料及制成品合计顺差53.6亿美元,增长65%。纺织品顺差增长最为迅速,其中主要是由于面料的顺差大幅增长187.3%所致。一年来,纺织品服装的贸易顺差在全国各行业中始终居首,且一直保持增长,基本稳定在全国贸易顺差总额1.5倍左右的水平,其良好、稳定的贸易平衡状态为全国进出口贸易实现较为可观的顺差提供了强大的拉动力。
一般贸易进出口稳定增长,加工贸易出口下降
200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出口额为393.9亿美元,增长26.9%;进口23.4亿美元,增长25.5%,增速平稳。加工贸易自年初以来一直处于降势,至年终仍未恢复增长,累计出口221.6亿美元,下降0.8%;进口142.9亿美元,仅增1.6%;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3%,来科加工出口下降3.3%。
从企业类型上看,各种经营主体企业一般贸易进、出口都实现增长,且增长较为迅速,除国有企业外,其他主要类型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也均实现增长,国有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下降12%,进口下降8%,占加工贸易主体的三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增长7%,进口增长38%。从产品上看,
纺织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迅速,增幅为34%,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增幅仅为6%。
国有、三资企业贸易均实现增长,集体、私企贸易增长迅猛
2002年国有经营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企业有7136家,企业数下降2%,但其进出口贸易额却上升5.2%,达361.1亿美元,占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45.2%,其中出口305.4亿美元,增长6.6%;进口55.7亿美元,下降2.2%。三资企业贸易额为327.8亿美元,增长10.5%,占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41%,其中出口222.2亿美元,增长13%;进口105.6亿美元,增长5.6%,进、出口均实现增长。
尽管国企和三资企业出口的绝对主体地位没有改变,但正日益受到集体和私企的冲击,国企与三资企业的出口比例分别下降了4.2和0.9个百分点。与之相反,在上年度增长基数较大的情况下,集体与私企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集体和私企合计贸易额达到110.3亿美元,增长66.1%,占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13.8%,该比例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4个百分点,几与国企、三资等传统经营主体形成三分之势。集体与私企合计出口增长69.4%,进口增长41.9%。
三大类商品出口实现全面增长
2002年,纺织原料、纺织品、服装及制成品三大类商品出口均实现增长,增幅分别为20.9%、23%和15.2%。纺织品出口143.8亿美元,其中纱线出口30.7亿美元,增长13%,织物出口112.9亿美元,增长26.7%,棉、麻、化纤制纱线及织物出口增长较快,丝制纱线及织物出口下降。服装出口377.9亿美元,增长12%,其中梭织服装增长8.4%,针织服装增长18%。制成品出口96.3亿美元,增长30%,其中衣着附件出口增长18.5%。纺织原料经过上半年的大幅下降之后,下半年恢复增长,并在年终实现21%的高增长,其中除蚕丝由于生产及市场因素出口下降4.8%以外,棉花、羊毛等天然纤维及化学纤维的出口均有较快增长。就具体商品而言,棉花、棉涤纶纱、亚麻纱、棉花色布、化纤长丝和针棉织品的增长最为迅速,大大超过平均增幅。
三大类商品进口均实现增长,服装进口增速较快
纺织原料进口增长7%,纺织品进口111.3亿美元,增长3.6%,其中纱线增长14.1%,织物增长1%。棉、麻制纱线及织物进口均实现增长,丝制纱线及织物进口下降较多。服装进口9.6亿美元,增长12.7%,增速超过纺织品,其中针织服装增长11.8%,梭织服装增长14.6%,毛皮服装增长34.8%,制成品进口23亿美元,增长3.2%。就具体商品而言,棉花、苎麻纱、布、亚麻布、化纤长丝等商品的进口增长迅速,丝绸及棉涤纶布等商品进口下降较多。
对中国香港、美国、欧盟符主要市场出口实现增长,进口下降
2002年,我国前五大出口市场中除日本以外,对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和韩国的出口均实现较快速的增长,对各大洲及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独联体国家的出口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都在10%以上。具体情况如下:
日本;我国对日本出口额为132.2亿美元,下降4.6%。日本近年来一直是我国纺织品服装最大的贸易国,2002年中,受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我国对日本的出口始终处于降势,降幅最高时达到10%,使其出口第一大市场的地位一
度被香港地区取代,但自三季度始,我国对日本出口开始缓慢回升,至年终时,出口降幅逐步缩至4.6%。我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以服装及制成品为主,服装出口额达101.8亿美元,下降6.5%,占对日出口的77%。其中针织服装出口39.6亿美元,下降4.3%;梭织服装出口59.5亿美元,下降7.7;衣着附件出口8.9亿美元,微增0.4%。
进口方面,作为我国进口第二大市场自日进口额近32亿美元,下降5.4%,进口主要以纺织品为主,达22.1亿美元,下降8.5%,占自日进口总额的70%。其中纱线进口2亿美元,下降1%;织物进口20.1亿美元,下降8.9%。丝制纱线及织物进口全面下降,占进口份额较大的化纤制及棉制织物进口都呈现下降态势。
中国香港;香港地区前几年一直是我国内地出口第一大市场,对港多为转口型出口。再销往美国等配额地区。近年来由于美国对配额使用和原产地标识的监管力度加大,多次到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查厂,使内地对港出口受到一定影响,尽管出口额仍有一定增长,但整体规模已被日本超过。2002年对港出口129亿美元,增长20.2%,出口商品主要以纺织品和服装为主。纺织品出口额为52.5亿美元,增长19.5%,其中纱线出口16.1亿美元,增长15.1%;织物出口36.4亿美元,增长23.1%。丝、毛制纱线及织物出口下降较多,棉、麻、化纤制纱线及织物出口均有增长。服装出口额为65.1亿美元,增长22.3%,其中梭织服装出口35亿美元,增长15.7%,针织服装出口28.2亿美元,增长32.4%,增长迅速。
进口方面,香港地区是内地纺织品进口第四大市场和服装进口第一大市场,自港进口额达20.2亿美元,增长2.8%,纺织品进口额为12.3亿美元,增长5.2%,其中纱线进口2.4亿美元,增长3%,织物进口9.9亿美元,增长6.9%。丝及化纤制纱线与织物进口下降。服装进口额为6.2亿美元,占服装进口总额的65%,其中针织服装进口3亿美元,下降2.3%,梭织服装进口3.1亿美元,增长5.8%。
美国:自年初以来,根据ATC协议规定,我国输美部分类别配额得以全部或部分取消,使我国在美国经济不振的情况下对美出口始终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对美出口额为70.9亿美元,增长15.2%。出口服装48.9亿美元,增长5%,占对美总出口的69%,其中针织服装出口12.9亿美元,增长9.5%;制成品出口18.7亿美元,增长70%,其中衣着附件出口2.8亿美元,增长70%。
进口方面,我国自美进口额为4.5亿美元,增长23%,进口商品绝大多数为原料及制成品,原料进口达2.3亿美元,增长26%,其中棉花和化纤为重点进口商品,进口额分别增长102%和2%,制成品进口1.1亿美元,增长46.5%。
欧盟:由于配额的取消和欧盟内部经济的相对稳定,2002年我国对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也实现了较快速的增长,出口额达67.2亿美元,增长23.4%,出口商品以服装和纺织品为主,服装出口41.1亿美元,增长24.1%,其中针织服装出口10.4亿美元,增长14.1%,梭织服装出口22亿美元,增长29%。纺织品出口9.5亿美元,增长30%,其中纱线出口1.6亿美元,下降3.9%,织物出口7.8亿美元,增长39%,棉、麻、化纤制纱线及织物出口增长。
进口方面,我国自欧盟进口7.8亿美元,增长10.8%,以纺织品和原料为主,纺织品进口3.3亿美元,增长6.2%,其中纱线进口1.3亿美元,增长23.3%;织物进口2亿美元,增长1%;原料进口2.3亿美元,下降0.4%,其中棉花进口增长10倍之多,化纤进口增长7.4%,羊毛和麻纤进口下降。
韩国:2002年,我国对韩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扭转了多年贸易逆差的局面,实现了8.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这主要是由于对韩服装出口的增长及织物进口下降所致。我国全年对韩出口额达35亿美元,增长26.7%,其中服装出口21.2亿美元,增长最为显著,增幅高达40.3%。其中针织服装出口10.3亿美元,增长58.2%;梭织服装出口10.4亿美元,增长24.9%。
进口方面,韩国是我国纺织品进口第三大市场,尤其织物部分是进口大宗商品,2002年我国自韩进口织物15.1亿美元,下降8.3%,其中占主要份额的化纤制织物进口下降15.7%,棉织物下降5%。
大多数省市出口增长,进口下降
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和山东分列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地区前五位,出口合计占总出口额的77.6%,其中广东和浙江成为出口超百亿美元的大省。广东作为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多年的龙头省份,2002年出口额达143.2亿美元,增长17.5%;浙江出口109.1亿美元,增长23.7%,在前五位出口地区中增长最为迅速,且该增长是建立在2001年高增长的基数之上,出口潜力大,后劲足。
全国其他大部分省市也实现出口增长,西部新疆、青海、重庆的出口增长都在l倍以上。纺织品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省市有广东、浙江、河南、黑龙江、重庆、青海等;服装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省市有福建、新疆、广西、重庆、青海等。
全国大多数省市进口呈降势,且个别省市降幅较大,由于进口大省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北京等省市的进口实现增长,才使整体进口未出现下降局面。
总体而言200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克服了全球经济低迷、三大经济体增长乏力的不利影响,取得来之不易的增长,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尽管作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市场的美国经济在2002年依然不振,但己出现缓慢复苏的迹象,保持了微弱的增长,整体经济形势好于2001年。经济增长缓慢造成对消费支出的减少,使我国中、低档服装出口所受的冲击小于其他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不振带来的负面影响。
加入WTO推动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首先是近百种配额类别的全部或部分取消为出口增长开辟了新的途径,减少了出口的数量束缚,配额使用费的取消也减轻了企业的成本负担。2002年我国对设限国家出口达149亿美元,增长19.
8%,超过平均增幅,超出对非设限国家出口增幅5个百分点。其次,我国进口关税大幅度下调,取消了羊毛、化纤等42个税号的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对主要纺织原料棉花的迸口开始实行关税配额,不再对棉花领域使用出口补贴政策,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大了对棉花的宏观调控,国产棉的价格与国际基本接轨,使2002年棉纺织品出口增长31.8%,增速超过其他原料制品。同时纺织原料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也使纺织行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增强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格局下,我国国民经济一枝独秀,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央为促进外贸的持续发展,在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发展、"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和商、协会配合政府,结合自身特点向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共
同促进出口增长。
纺织业对出口依存度高,出口的增长带动纺织业的发展,纺织业的进步也为出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我国纺织行业整体运行向好,逐步扭转了效益下滑的局面,全行业效益回升。许多地方企业重视对自产面料的设计开发,因地制
宜地生产出成本低、天然环保、舒适的面料,并向海外市场推出,在广交会上新面料频频亮相,吸引了外商的目光。面料国产化程度的提高在贸易中有所体现,服装一般贸易出口在2001年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加工贸易出口下降,而面料进口仅增1%,低于近几年的平均增长水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还存在很多问题,面临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出口仍是以量取胜,出口价格大幅下降,其中尤以服装出口最为明显。2002年服装出口价格比5年前下降了近30%,其中梭织服装下降27%,针织服装下降33%。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大量新的生产企业加入到出口竞争中,其中许多企业生产规模小,成本极低,在竞争中不断压低价格,迫使整体出口价格下跌;主要出口市场日本、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对高档品的需求不旺,只大批量订购低价商品,使平均出口单价大幅跌落;出口配额的取消使成本降低,进口商趁机压低报价;各种衣用面料价格下降;外资服装出口企业获得退税待遇,将出口价格调低。价格的不断下降虽在短期内可以提高出口竞争力,促进出口,但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及产业长期发展将造成不利影响,使企业利润下降,忽视对新产品及高档品的开发,陷入盲目压价竞争的怪圈。同时,价格过低势必对进口国纺织行业造成冲击,遭到反倾销和设限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200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还面对一系列非关税贸易壁垒阻碍,日本毛巾产业联合会对我国输日毛巾数量增长反复提出设限调查,美国生产商协会就我国出口5大类纺织品服装提出重新设置配额限制,南美、秘鲁等国也纷纷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提出反倾销调查;同时,欧美的环保标准、绿色壁垒、人权标准、社会标准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要求日益加强,且有向其他主要出口市场扩张之势,需引起我国产业部门和出口企业的重视。
迸人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全球经济将有所恢复,各大国际机构都对2003的经济形势作出了乐观的预测,认为在正常发展条件下,世界经济增长力度将有所增强,全球GDP增长有望达3%以上,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将上升或回升。我国经济增长虽会面临周期性回落的压力,但仍有平稳上升的空间。弱势美元的形成和持续将使我国对欧盟、日本等国的出口占有优势,贸易条件比较有利。加入WTO第二年,配额限制会进一步放宽,关税水平继续下降,中国企业在一年的WTO磨合期中对自身及市场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抵御突发事件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内部调整、挖潜、改革的力度逐步扩大,这些都将有利于出口的增长。
当然,出口将面临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美国存在对伊拉克动武的可能性,一旦战争爆发,将有可能导致油价和原料价格的上涨;美、日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的设限调查尚无定论,对我国出口企业形成压力;一些不确定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出口企业措手不及,造成损失。
综上所述,预计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会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将有所放缓,不会超过2002年的水平。受出口基数影响,上半年增长速度将高于下半年。
原载《浙江印染信息与技术》2003/1-2p54-58摘(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