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新科/园地第24期/技术信息/国内外大豆蛋白质纤维研究

国内外大豆蛋白质纤维研究

  20世纪初国外开始对再生蛋白质纤维进行研究,1935年意大利科学家,1938年英国ICI公司、1939年Com product 

Refining公司曾分别探讨从牛乳、花生蛋白质、玉米、大豆豆粕中提取蛋白质,再进行纺丝。20世纪40年代初,美、英研制了酪素纤维;1945年美、英文研究了大豆蛋白质纤维;194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从豆粕中提取了大豆蛋白质纤维,但大多因为纤维性能较差,无法进行纺织加工而中断研究。近年来日本东洋纺公司开发的牛奶蛋白质纤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由于l00斤牛奶只能捉取两公斤蛋白质,使得制造成本过高,且纤维耐热性差,在干热120℃以上时易泛黄,强力下降,因此至今仍无法大量推广使用。而我国的大豆蛋白质纤维制造技术可以从100公斤豆饼中提取40公斤的植物蛋白质,成本竞争优势较大,可大量推广。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曾对再生蛋白质纤维进行过研究探索,但未获成功。90年代,四川省曾对蚕蛹再生蛋白纤维进行了研制。虽然纤维实现了小批量生产,但蛋白质含量较低,且在织造和印染加工中存在很多间题,严重影响了该类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推广。东华大学、金山石化曾对酪素/丙烯腈接技共聚物的纺丝进行过研究,但亦停留于理论探讨,未见其产品;复旦大学和东华大学曾对再生丝素溶液的纺丝进行过研究,亦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20世纪90年代初,河南濮阳华康生物化学工程联合集团公司开始对大豆蛋白质纤维进行深人系统的研究开发,于2000年3月试纺成功。在国际上首次进行了工业化试验。目前第一条工业化试验生产线年产能力为1500吨,所生产的纤维细度为1.1和1.5旦,短纤维长度为38mm、5lmm、76mm。该纤维与国内外开发的再生蛋白质纤维相比,具有较高的强力等良好性能。        (姚培建)

原载:《纺织科普》2002/12/20/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