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染整业现况及发展趋势(2002年7月)

            纺拓会产业发展组蔡全狮组长

一、前言

    多年来台湾纺织工业受到内、外环境变迁之影响,例如工资上涨、劳工缺乏、环保要求趋严、全球区域经济形成以及新兴工业国家及地区之竞争等等,经营日益艰困,己有部份中下游产业陆续赴东南亚及大陆投资设厂,尤其在两岸加入WTO后,台湾纺织业更面临重大之考验与挑战。因此如何由劳力密集、中低级产品之生产型态转变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与高品质、高附加价值、少量多样化以及朝工业用多功能性纤维制品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课题。由于纺织工业须上、中、下游相互配合,上游提供下游生产原料、素材,而下游则利用此原料生产出更具附加价值之产品。上中下游是否能够配合开发出新产品乃是台湾纺织业能否存续之主要关键。

    染整业在纺织领域中属于中游产业,扮演着纺织品化妆师的角色,对于所有的纤维素材以及纱线、织物通过印花、染色整理等不同加工制程,赋予产品特殊感性与特殊机能,以提升产品品质与附加价值。因为处于上、下游间之关键地位,对于赋予织物的附加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提升纺织品整体价值的重要加工产业。

台湾除了需面对纺织产业市场的转变,染整业的生产需符合环保、节省生产成本与能源的措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管制也趋严苛,欧美国家近年来制定了许多纺织相关的环保性检验标准,所以未来将有可能以绿色生产之产品为保护伞,对于进口纺织品制定环保限定或环保标章的认证,环保性的生产方式与产品己经是目前世界的趋势,台湾染整业将受到更严酷的考验,需及早因应此一趋势。

    台湾染整业者也正在积极拟定相关的转型对策,配合政府协助传统产业升级的政策,在产、官、学、研互相充分合作下,共同开发具有节省能源、成本、环保功能的新式产品与印染整理技术,着重在差异化产品的研发,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产品竞争力。同时为因应将来可能的环保贸易障碍,并增设相关的废水处理设备,以符合未来环保的标准。

二、台湾染整业现况

(一)出口概况

     1、2001年1至12月台湾纺织品及成衣出口 值为126.3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值(1229亿美 元)之比重为10.3%。纺织品之贸易顺差:2001年1至12月纺织品进出口相抵产生之贸易顺差为102.7亿美元,其中布类的顺差为73.3亿美元,占71.4%。(见表1)

     2、在出口值结构上,仍以布类之出口比重最大,占61.6%,其次为成衣类占14.1%,纱类占12.7%,纤维类占6.3%,服饰品类则占5.3%。

    3、以梭织胚布、成品布及针织胚布、成品布分:梭织胚布出口值为2.1亿美元,占布类出口值之2.7%,出口量为7.3万公吨;梭织成品布出口值为29.9亿美元,占38.3%,出口量为58.2万公吨;针织胚布出口值为4.5千万美元,占0.6%,出口量为10.4千公吨;针织成品布出口值为16.6亿美元,占21,3%,出口量为35.6万公吨。

1  2001年纺织品及成衣主要出口项目统计表

I

纤维类

出口传为8亿美元

出口量为78.9万公吨

2

纱类

出口值为16.1亿美元

出口量为89.3万公吨

3

布类

出口值为77.8亿美元

出口量为1807万公吨

4

成衣类

出口值为17.8亿美元

出口量为10.5万公吨

5

服饰品类;

出口值为6.7亿美元

出口量为13.6万公吨

纺织品出口合计

出口值为126.3亿美元

2  2001年布类出口概况表                  单位:千美元

产品名称

出口金额

分配比

备注

布类合计

7,780,713

I00

占纺织品出口值62%

胚布

梭织

211,191

2.7

胚布出口值占布类合计3.3%

针织

45,414

0.6

成品布

梭织

2,986,494

38.3

成品出口值占布类合计59.6%

针织

1,655,422

21.3

浸渍涂敷加工布

1,460,672

18.8

 

其它布类

1,420,792

18.3

 

资料来源:纺拓会

(二)染整业现况:

1、  台湾染整厂以中小企业委托代工型态居多,依据调查数据显示5年以下之会员厂仅占12%,显示新加入染整业之厂商不多,雇用员工人数方面多在100人以下,约占67%且营运型态多为代客加工方式。

 2、目前染整业之员工总数有26,305人,占整个纺织工业总从业人数13.6万人之19.4%。一般染整厂之工作皆为高温,且需体力之劳动,故男性劳工人数比女性多,现场操作人员,几乎清一色为男性作业员。染整厂之作业环境皆较脏乱,因此,这也影响到劳员工进厂之意愿,外劳占相当高的比例。

 3、染整业每月工作小时与薪资方面,根据200l年行政院主计处之数据显示,染整业每月之平均工作时数为201.4小时,而整体纺织工业为192.7日,为所有纺织相关行业工作时间最长者,再加上工作环境不佳,但每月之工作所得在整体纺织工业中,却比人纤业低,占第二位为31,826元,比整体纺织业平均32,939元仍少1,113元。染整业整体之工作环境差如工作时间长、工作待遇并不高,加工作业场所、潮湿、高温及化学药品味道难闻等,使得染整厂都有劳力不足之现象,如果不是有大量外劳协助,染整业者之经济将更为艰困,缺工情况将日益严重。

3  纺织业各业别平均薪资表   单位:新台币元

(一)

期间

纺织业

纺纱业

织布业

染整业

其它纺织业

1997

31,399

37,080

26,504

1998

31,450

28,109

32,657

35,151

25,122

1999

34,388

30,213

35,648

37,038

29,941

2000

31,864

30,509

32,017

31,177

29,522

200l

32,939

27,640

31,272

31,826

26,189

(二)

人造纤维制造业

成衣服饰及其它纺织制造业

梭织成衣业

针织成衣业

其它纺织品制造业

23,588

23,051

50,046

24,357

22,755

24,378

28,978

49,859

24,512

23,060

24,709

28,613

48,067

24,587

32,528

24,716

27,555

4  纺织业各业别工作时数统计表                月平均工作时数

期间

纺织业

纺纱业

织布业

染整业

其它纺织业

人造纤维制造业

1997

212.6

226.4

202.5

1998

213.3

209.8

212.2

230.9

198.1

1999

219.9

217.1

219.9

228.6

208.9

221.7

2000

201.8

202.0

200.8

209.5

195.2

208.0

2001

192.7

177.5

193.7

201.4

192.6

181.2

    4、台湾人造纤维产业的质量方面,在全球均名列前茅,染整产业属OEM接单生产者为多,故主要的染整技术仍以长纤维聚酯织物、尼龙织物或相关交织物为主,其中尤以弹性纤维交织物或混纺织物最受瞩目。过去台湾的染整技术主要引进日本或欧洲染料、机械制造商的技术为主,进行各类织物的染整加工,近年来较受重视的为环保技术及舒适保健性纺织品制造技术。

三、染整业之特性

    (一)传统染整工业之经营型态与其它纺织工业之最大不同点,应在于染整业之自主经营性较低,大部份之专业染整厂皆以代客加工为主(OEM),经营风险较低但利润薄弱。染整业普遍偏重代客加工营运方式,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下列三点:1、染整加工自胚布进厂至染整为成品布,其加工过程较复杂,加工各道工程需用专属机台,任何一道工程均可能造成品质变异,因此,大部份纺织厂宁可专营纺纱或织布业,也不愿扩大至染整加工业。2、具经营生产规模之染整厂,其机械设备之投资额颇大,一般中、小型纺织厂无力投资。3、染整工厂若欲自主经营,对布价波动之风险性极大。

(二)染整厂为配合成衣市场流行需求,需不断配合符合流行之成品布加工方式,由于流行趋势变化快周期短、产品多款少量、故产品生命周期相当短,使得加工产品繁多。而台湾加工染整厂均代加工性质,甚少主动开发,订单随着成衣流行之多变性,在加工产品、接单方面均较其它纺织先进国家更复杂,染整厂所承接之产品加工项目更为繁杂,不但造成染整厂管理复杂,机械设备利用率降低,且染料、助剂库存较多,生产成本较高,而不利于业者开发新产品及研究发展。

    (三)染整产业的特性为高用水量、制程复杂、多变化;染料、助剂及树脂种类多,故染整废水的处理也相当复杂,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经济又符合法规可行的废水处理技术实为产业急需的技术。另外,台湾在新布种的设计及应用方面已有相当的基础,因此,新布种的开发如何结合染整技术、产业界间如何做上下游垂直整合或专业化的水平整合等课题亦是在染整技术发展策略上须注意的重点。

四、染整业问题点

    (一)随着亚洲纺织新兴国家的崛起,例如中国大陆、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由于低廉的生产成本、广大的消费市场、优惠关税制度等因素,染整业者在国内(指台湾境内——编者注)又遭遇到基层劳工短缺,环保法规标准的规定限之下,在这样的困境之下,对于台湾染整业造成强大的冲击。

    ()染整技术(品质)层次方面,就染整产品品质分级而言,台湾的染整技术近年来在业者及研究机构共同努力下,已有突破性进步,但从事定型及染色等第一级加工(物理加工)技术的厂商仍多,而附加价值较高之加工如化纤防燃、棉织物防皱、毛织物防缩、静电防止处理等技术,也在竞争国家紧迫不舍下,差距日益缩小,尤其对新纤维的特殊加工等方面,除了少数大厂等公司有部份成果外;大部分中小工厂限于研发能力有限,尚无法 突破。

()人才培育困难,薪资上涨缺工严重,由于染整业工作环境较差(高温、湿热),且染整专业技术要求水准较高,近年来虽有较一般纺织业为高的薪资水准,但仍留不住专业技术人才,染整业在升级压力下,有比一般纺织业更严重的工资高涨与缺工问题;已造成设备利用率降低、染整技术无法生根、专业知识经验无以累积传续、劳动生产力滑落,甚至停业、倒闭或关厂等危机。

()染整业受中、小企业规模与传统委托加工的限制,加上流行周期短、产品多款少量,使其在现有染整技术、产品品质提高,污染改善等之R&D投资有限,甚或缺少R&D投资,影响染整技术水准之进步。

()染整业对助剂及染料之使用,依赖进口品高,染整业之生产成本于染整制程中,染料、助剂与加工剂之成本约占总成本30%-55%,染料、助剂成本为染整厂是否获利及品质是否稳定之重要关键。

()环保问题渐受重视,废水处理成本日高, 厂商相关设备投资不足,防治能力有限,不易达到环保高标准要求,环保团体的标准,大部份的厂商皆无法达到。染整业者在中小企业代加工染整的小规模下,R&D投资已属有限;对污染防治技废水处理设备投资更见短绌,例如,由台湾区棉布印 染整理工业同业公会1999年的调查统计得知,会员整厂中以二级处理(化学混凝与生物处理法)最多,有64家占67%,仅化学处理法有28家,占 29%,装置废水处理设备。在环保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染整业者已身处经济与环保兼顾境地,业者虽有心改善,但本身废水处理技术、人力、资金均缺乏的情况下,更使染整厂对于加强污染改善,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五、竞争力分析

(一)优势

1、  台湾纺织产业具有完整的上、中、下游系统,经由垂直整合的结合方式,快速反应市场的需求。

2、  台湾染整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具有机动灵活的专业性生产的特质。

3、  近年来台湾积极投人经费、人力,协助传统产业升级或转型,辅导技术研发以改善产业环境。

4、  良好的染色整理技术,建立台湾成品布国际市场的地位。

5、  台湾已具有设计开发染色助剂与染整设备的相关能力。

()弱势

1、  台湾每周工作时数减少、工资高涨、劳工短缺,造成生产成本提高,产业逐渐外移,影响营运。

2、  外销市场过度集中,导致同业削价竞争。

3、  开发差异化产品的能力需加强,产品偏重于衣着化产品,产品附加价值较低。

4、  近年来废水排放标准虽己有降低,但染整废水处理成本仍偏高,影响产业竞争力。

5、  台湾产业接单方式以OEM为主,缺乏自创品牌的能力。

6、  台湾业者对国际市场情势及流行掌控能力低。

()机会

1、  开发高机能性的纤维素材,将有助于差异化产品的发展。

2、  发展产业用纺织品,运用染整加工过程赋予纺织品特殊机能,以提高附加价值。

3、  建构企业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结合信息、生产、维护及研发等专家咨询系统,以节省成本并且快速反应客户需求,因应多变化的市场。

4、  发展环保性的产品与制程,以符合未来国际法规的要求,排除环保相关的贸易障碍。

5、  加入WTO将有助于贸易的自由化,可争取尚未开发的市场。

6、  以策略联盟的方式,增加营运能力,运用国际分工的生产方式以分散市场风险威胁。

()威胁

1、  开发中国家进人纺织产业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包含劳动力充足、生产成本低廉、相关的配额优惠

2、  全球各地区之区域经贸体系,对台湾地区造成贸易障碍。

3、  有关纺织品的环保法规制定,将形成未来的贸易壁垒。

4、  加入WTO后,受到贸易自由化的彤响,将可能受到其它国家的低价位产品的强大竞争。

()潜在危机

染整业正受到环境污染、生产成本、能源节省、低成本国家的竞争的问题困难。目前台湾的染整业者正面临着考验,如何去因应染整业与台湾整体大环境的冲突及全球的竞争,是重要课题。

    台湾纺织业正面临国际更强势竞争及日趋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且大陆及东南亚地区的人工成本仅为台湾的1/10~1/12等等挑战,业界以往大量生产之经营模式,势必无法因应此一发展趋势,因此如何提升居于纺织业附加价值提升最有贡献之染整业之技术及设计水准,仍为亟需因应的问题。

六、台湾染整业展望

    (一)整体来看2001年染整产业的情况受到不景气的影响,在染色的纱与布类产品方面,2001年的生产与销售方面有小幅的下降,内销量有减缓的趋势,而出口市场方面维持相当不错的成绩。

    (二)目前染整业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因为生产成本提高与环境保护法规的限制。因此未来染整业者应当针对这些问题来发展技术与相关配套措施。在节省生产成本方面,可以由节省能源、建立供应链系统以节省人力成本的方面来着手。

    (三)节省能源的技术主要的重点是在如何排除过去加工过程的浪费情形,借由改善机械装置与发展新型的染整技术,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可以藉由精密的温湿度传感器来控制机器,以节省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或是利用隔热材料与装置,以减少热能的消耗;回收未利用的能源,例如热源等,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四)环境污染的问题,近年来为欧美先进国家所重视,为了确保地球资源不致消耗殆尽,并且维护我们之生活环境品质,制定了许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未来欧美国家可能以纺织品的环保检测作为贸易产品的关卡,以保护其国内的相关产业。另一方面对于废水的排放与处理的规定也渐受注重,因此研发更有效益的废水处理技术,将是刻不容缓的议题。

    (五)目前较具有环保性的染整技术,大致上来说主要就是要减少废水,甚至于无水的染色技术,减少染颜料对于环境与人体的伤害。目前先进国家积极在开发的技术,连续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装置、利用臭氧的天然纤维漂白技术、超低浴比的染色装置、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棉纤维之酵素连续精练技术、聚醋纤维之减量加工处理、扩散型镭射的树脂加工技术或表面处理。

七、结论与建议

     (一)台湾的染整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具有快速反应市场的能力,良好的染整技术与设计制造染整设备的能力。不过由于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相关的环保法规限制、生产成本高涨、出口市场又过于集中在部分地区等因素之下,染整产业的相关产品出口情况不佳,呈现小幅度下滑的趋势。面对亚洲其它开发中国家的强烈竞争压力之下,制造业者的生产成本明显过高。部分市场有逐渐被开发中国家取代的情形。

    (二)台湾的染整业者必须针对生产成本结构、创新技术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加以重视,配合政府协助传统产业升级的政策,开发具有节省能源、成本、环保功能的新式产品与技术,着重在差异化产品的研发,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并且设置相关的废水处理设备,以符合环保的标准,以应付将来可能的环保贸易障碍,建立永续经营的计划。建构企业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结合信息、生产、维护及研发等专家咨询系统,以节省成本并且快速反应客户需求。

    (三)目前台湾以长纤维梭织成品布、长纤维针织成品布、短纤维纱染色成品布、涂布或贴合系列成品布及含弹性纤维类梭织或针织成品布等为主,此区隔内产品竞争激烈,未来应强化快速反应及成品布的品质,方可提升产品竞争力,故采用市场渗透原则。为扩张未来的市场或分散市场,且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欧洲新市场是值得开发的新市场,其中欧洲产品强化环保标志、产品品质、流行设计;因此如何与欧洲重点国家策略联盟,开拓新市场是重点工作。可能发展的产品包括环保型长纤维梭织或针织成品布、环保型水性树脂涂布或贴合系列产品及流行设计配合含弹性纤维系列成品布亦为重点;又环保型纤维素纤维的应用亦可做适当的发挥。

    (四)针对染整业者所遭遇的困境,我们归纳以下几个对策:

I、节省能源政策

    染整业所必须消耗的能源庞大,对于生产成本的付出与环境的影响甚大,可以藉由许多方式来节省能源,采用排热回收、隔热材料保温、提高锅炉燃烧效率、各种省能源装备、从间接加热到直接加热以提高热效率、利用感测器进行温度管理、自动控制锅炉等等方式,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节省4、建立企业电子化

    未来是一个电子化时代,外销导向的产业,如尚未能建置电子化之企业,将面临严重削减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台湾整体纺织产业必须快速脱胎换骨成为电子化的企业,由于染整业之市场趋向高级化、多品种、少量化、交货期短、流行变化快,因此以往的代加工厂,都将转型为电子化供应链的一环,以适应信息电子化时代的来临。

5、强化整理加工技术

    整理技术的提升,可增加纱布的功能,如防火、防缩、吸湿、吸汗与无尘等性能、目前发展的技术有保温性透湿防水加工技术、T/C或多层混纺物之防火加工技术、无尘、导电性高分子材料之开发与远红外线技术的应用等。

    6、提升染色加工技术

    近年来合纤业者开发了高机能纤维产品超细丹尼纤维各种特殊之染色技术,如深色化、浓染剂、超柔软等技术。此外如碱性染色法、低温电浆处理技术及省能源高生产性之染色技术等亦是新开发中之技术。至于棉的染色加工技术,除现有各染料制造厂相继开发新的反应性染料外,最近业者更极力开发差别化商品,将天然纤维的纤维素,进行阳离子改质,再与未改制纤维混纺或交纤后进行染色,可得更高级的产品。此外亦有针对超柔软加工、超泼水加工、防皱、防缩加工、及低温电浆处理技术的应用等进行技术开发。

7、提升印花加工技术

    由于目前纺织染整工业上是朝高附加价值产品及少量多样化发展为主,因此此印花技术已由以往所生产的颜料印花,转变为染料印花,甚至更高级的防拔染印花。此外,黑图制造技术、感温变色印花技术与感光乳剂之开发与应用技术等,亦是目前发展的项目。

             浙江印染信息与技术2002/10p1-6摘(海峡两岸印染技术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