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入世和国际化的我国企业与企业管理全文之五
学习与创新是应对市场变幻的不变之道
潘承烈
(原载美信息2002/7/5)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正推动着全球范围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一项高新科技的出现到它的普遍应用,所经历的时间往往比预料的要快得多。例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出现和时兴的像互联网、电子商务之类的东西。只经过短短三、五年,就已成为广大群众社会生活中的现实。
正因此,谁也无法预料十年之后,甚至五年之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又会出现怎样的新变化。
发展前景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正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点。那么我们是否只能被动地等待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之后再想方设法寻找应对措施呢?那倒也未必。
为了及时跟上形势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由于现在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往只要埋头做好内部的工作就可以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现在需要随时了解来自四面八方的新信息,学习层出不穷的新知识,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外界的变化中不但看到对自己的压力及挑战,更能发现和抓住企业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要做到与环境变化与时俱迸,才能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
与时俱迸的关键是学习,要不断地学习,学习新科技、新知识,并形成新的思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教授彼得 ·圣吉发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后,学习型组织就成为国际上一些大企业的追求目标。一个组织。要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了解这些变化,适应这种变化,而这只有通过学习才有可能实现。
而当今世界,科技迸步的速度超过以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新世纪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就赋予了学习以新的、更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现在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学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001年5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为我国把学习放到突出位置指明了方向。一些城市也在规划未来时,把学习型社会作为目标。如深圳在“争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实施纲要(2001一2010)”中也提出,要"营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等等。
把学习提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这是前所未见的可喜现象,这也正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更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的希望之所在。
但学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重要的是在学习之后要把学到的东西进行进一步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领悟出一些新的东西,新的思路,才能有所收获。
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对学习作了极为精辟的剖析。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就是说,你学习了而不去思考,那就什么也没有得到;而你光是思考而不进行学习,那就缺乏系统性、理论性而会一无所获。
这话讲得多好。学习作为基础,是为进行思考服务的。学而不思则只能变成一堆死资料、死信息,发挥不了作用。可是光思考,没有把学习作依托则可能仅仅是胡思乱想,同样只能导致失败。所以提倡学习,同时更要提倡勤于思考,提倡多动脑筋,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问题看深看透,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学习也好,思考也好,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向创新,这才是我们提倡学习和思考的根本目的。
在现在竞争国际化的舞台上,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如果不能开拓创新,就只能被淘汰出局,客观现实就是如此严峻。
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勇于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但问题是,创新从何而来?
创新不是凭一时的灵感,更不是靠天上掉下来的,创新还是源于今天企业的实践。
在日常工作中要提倡点点滴滴的不断改进,这是创新的源泉。没有一个人或一个岗位能够说现状已尽善尽美,无可改进,而是应该不断改进,以达到不断完善。IBM的企业文化之一,就是要求每一职工在其现职岗位上"追求卓越"。我国海尔集团也是推行“日清日高”。美国3M公司要求其职工不断对改革进行试验,即使试验失败也不作为过错,但如果谁在三年之内只是墨守成规,一无改迸,便将成为首选的精简对象。
只有从一点一滴的不断改进入手,积累下来,才会从量变到质变,出现创新。因此企业要创新,首先应营造一种提倡创新的氛围,形成一种创新的企业文化。
形成创新文化,这不只是在企业范围内,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使大家都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形成创新的广泛社会基础。
从群众性的大量创新中,筛选和提炼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这才是竞争力的核心。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们大量引进了国际上先迸的技术和设备,从而大大缩短了我们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是完全必要的。但迸人新世纪,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跟踪模仿别人的东西,那么这种差距就将永远存在,甚至会拉大,那又如何能跨入先进行列呢?因此现在已到了需要提倡原始性创新的时候。过去我们已明白了在产品竟争中要遵循 "人无我有"的制胜之道,现在在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上也同样只有依靠人无我有,才能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只是一味仿效别人的成果,则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到关键时刻就会使自己完全陷于被动。创新正是为了形成自己的专利,自己独具一格的新的科技成果,才能在这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下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的世界上,知识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创新能力将更突出地显示其重要性与紧迫性。
创新涵盖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等各个方面,这些都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前进。但创新的源泉则在于思想的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只有有了创新的头脑,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才能产生其它方面的创新。没有创新的想法和点子,则其它创新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从我们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原来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从中产生创新的星星之火。换言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我们通过学习、思考,达到创新目的的不变之道,也是面对入世的我国企业争取主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