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入世和国际化的我国企业与企业管理全文之四

人才争夺战的国际化

潘承烈

(原载美信息2002/7/5)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企业的紧缺资源一直是资金,因为只有有了资金,才能购置土地,建造厂房,购买设备、原材料,为生产创造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是用来运转和操作这些物质资源的。

     但近十多年由信息技术推动的全球化过程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现在资金、技术、专利等,都在全球范围流转,资金已不再成为紧缺资源,因为它已可在全球范围筹集。现在的紧缺资源是人。因为人力资源不可能用金钱去购买,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创新的头脑,也不可能换来便全体职工一夜之间在技术业务上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以人为本的思想重新成为新世纪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成为发展经济与开展竞争的原动力,而知识的载体是人,是掌握熟练业务的科技专业人才。因此人才争夺战正日益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热点与焦点。谁拥有足够数量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胜人一筹。

    在我国入世之前,就已看到非国有部门与国有部门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后来更是国外企业来华与国内单位的争夺战。现在在我们人世之后,这一趋势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正是摆在我国企业,特别是公有制企业面前的严峻挑战。

    对国外企业来说。我国既是一个他们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巨大潜在市场,同时也是他们招募专业人才为其所用的巨大人才市场。人世后我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华设立各种办事机构、营销和直接生产单位,以及研发机构,直至把总部迁到我国。在雇员本地化的当今趋势下;以高薪吸引我国专业人才将日益严重。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和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在新的世纪将成为大势所趋而不可避免。

    这里首先要明确,在我们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争夺的人才究竟是指哪些人?他们又具有哪些特点?

    我国现今既有大量职工下岗待业,又有不少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人才。这种人员既过剩又短缺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上都普遍存在,特别在现在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新兴产业部门人才短缺,而走向衰落的传统产业则又人员过剩。

    世界各国都在争夺的人才,是掌握新的知识和科技、学有专长,业务熟练并有实际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这包括科技领域,以及金融、法律和其它新兴的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掌握了自己业务领域知识的人才,也可称之为知识工作者。他们与非专业人才相比,有一系列明显的不同。首先他们在其岗位上,对自己的业务比他们的上级或同事更熟练,因此对这些人的用人之道,不应是上下级关系,而应是伙伴关系。不是通过发号施令,指挥他该干什么和怎么去干,而是要通过沟通、协商、引导,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他们对事业的理想,以便为之创造一个有利于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机制和环境,使之能自觉自愿地发挥和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这些人与非专业人员最大的不同是后者没有自已的生产资料。你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车工、钳工,但只有有人雇佣你,为你提供生产资料,你的经验才有用武之地。但知识工作者则不同,他们自己拥有生产资料,即他们头脑里的知识。正因此他们的流动性就比较大。如果你这里只能发挥他50%的知识资源与聪明才智;他就会带着他的知识流动到能发挥他70%能力的地方去。此外,非专业人员或一般的劳动力从经济学上来说是属于成本,而成本是要加以控制和尽可能降低的,所以冗员应该减少才能提高效益。但知识工作者却不是成本而是资产。对资产不是加以降低,而是应使之增值。但资产只有通过流通、运作才能增值。同样知识工作者只有恰当地加以使用,才能使之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如果有了一批名副其实的专业人才、知识工作者,而单位不把他们放在能使之发挥作用的岗位并加以鼓励,则他们就无法施展其才华,这"资产"也就增不了价值。

     因此,面对人才争夺战的新世纪,我们大有必要一改以往依靠行政命令、依靠灌输方式的用人之道,学会平等地与人沟通、交心的方式,运用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的心态去对待下级,对待同事。其实,在对如何使用知识分子的问题上,我们祖先早就有过高度的概括。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提出;

            "士为知己者用"

的结论。"士"即今天所说的知识工作者,是愿为理解他、尊重他的知已去效劳,作出贡献的。在他撰写的《史记》中还列举了下面这样一个生动的小故事;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里说的是在春秋时朔,有一个叫虞的小国,那儿有一个"小人物"叫百里奚,后来虞国灭亡了,百里奚到了秦国。辅助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虞时虞亡了,而到了秦国,秦却完成霸业了呢?司马迁说,不是这个人在虞时是个笨蛋,到了秦国却变聪明了。关键在于"用与不用,听与不听"。

    这个结论是意味深长的。

    在今天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如何争取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我国企业面对入世的又一严峻考验与挑战,其严重性决不亚于外国商品、服务的拥入以抢占我国市场。当然从对人才的薪酬来说。我们目前尚无条件与外商完全抗衡。 但专业人才所追求的并不仅仅以薪金报酬为其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能随企业的发展而能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因此, 有了求才的愿望,更需要把重点放到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上。两千多年前,祖先的这一遗训,在人才争夺战的今天,仍具有生动的现实意义。